经历坎坷上市路的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丸美股份”),还要面临许多难关。
近日,五年三次冲击IPO的丸美股份终于获得证监会IPO批文。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4月底过会成功后,其审计机构正中珠江便被立案调查。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对于丸美的财务健康性将会产生阴影。
此外,丸美股份还面临过度依赖经销商、重宣传轻研发、产品质量频登黑榜等问题。在本土化妆品企业集体迈入转型期的时刻,丸美股份能否突出重围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依然有待考验。
IPO之路艰辛,财务健康恐蒙阴影
丸美五年的IPO之路,终于有了成果。
近日,中国证监会按法定程序核准了丸美股份、浙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的首发申请。上述企业及其承销商将分别与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文件。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但丸美股份闯A之路并不顺利。据了解,丸美股份成立于2000年,由孙怀庆与王晓蒲夫妇创立。根据丸美股份披露的招股书,本次发行前持有公司股份的股东共有3名,分别为孙怀庆、王晓蒲和LCapitalGuangzhouBeautyLtd.,三方分别持有公司81%、9%和10%的股份。
2014年6月,丸美首次报送了招股书,但是在排队两年之后,因为经销模式具体披露不清,以及隐瞒曾被药监局处罚的情况而被驳回。
2017年7月,该公司再度披露招股书,但依然没能如愿过会。根据证监会官网信息,证监会原定于在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113次发审委会议上,对丸美股份进行IPO审核,但因丸美股份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证监会决定取消其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
在经历了两次波折之后,丸美股份最终于2019年4月底闯关成功。然而,过会后不久,丸美股份的审计机构正中珠江便被立案调查。
蓝鲸产经记者查询公开资料获悉,2018年10月,财政部披露会计监督检查处理情况并点名27家企业,正中珠江“榜上有名”。在检查中,该公司在执业质量、质量控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方面被财政部下达整改通知书。2019年5月9日,正中珠江因涉嫌违反证券相关法律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蓝鲸产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而言,如果专业机构被立案调查,会影响其服务的其他企业上会。但问题在于时间点,丸美很幸运,审计机构问题爆发在过会后。但是结合此前两次过会失败的经历,过会后其审计机构又被立案调查,这对丸美的财务健康性会产生阴影。
针对上述问题,蓝鲸产经记者联系到丸美股份相关工作人员并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相关回复。
重宣传轻研发,过度依赖经销商
数据显示,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丸美股份,经营状况却并不“*”。
最新一次的招股书显示,2015-2017年,丸美股份营收分别为11.91亿元、12.08亿元和13.52亿元,净利润分别是2.81亿元、2.32亿元和3.06亿元。
从业绩上来看,丸美股份的业绩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赛恩资本创始合伙人、聚美丽首席内容官夏天告诉蓝鲸产经记者,相比于其他本土化妆品企业,丸美的品牌含量更高一些,利润也比较好。因此,目前该公司*的挑战就是证明自己在线上渠道布局做了相关积累,并证明自己有能力度过化妆品行业的转型期。
事实上,丸美确实存在过度依赖经销商模式的风险。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15年-2017年,丸美经销收入分别为10.95亿元、10.62亿元和11.69亿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92.02%、87.99%和86.54%。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丸美正在合作的签约经销商数量为202 家,登记在册的终端网点数量超过14000个。
经销模式存在风险的同时,丸美股份产品登上食药监局“黑名单”也使其产品质量遭到质疑。2016年8月-9月期间,丸美股份生产的春纪美白防晒乳产品、丸美防晒精华隔离乳产品、丸美激白防晒精华隔离乳等7批次产品因检出防晒剂成分与批件及标签标识不一致被通告。
2017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24批次防晒类化妆品不合格”的通告,其中丸美股份的春纪美白防晒乳被指出涉嫌假冒产品。同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再次发布“关于20批次防晒类化妆品不合格”的通告,丸美股份生产的丸美激白防晒精华隔离乳和丸美嫩白防晒乳,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现场核查,被鉴定为假冒产品。
此外,该公司还面临宣传费用过高、研发少的业界质疑。蓝鲸产经记者查阅丸美股份招股说明书发现,2015年-2017年,其用于广告宣传类的费用支出分别为3.12亿元、3.38亿元和2.90亿元,占销售费用的比例分别为74.40%、71.58%和62.12%。不难看出,该公司的宣传费用金额较大,占比较高。
与高昂的广告费用形成对比的是较低的研发投入。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丸美股份的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2307.18万元、2479.57万元和2829.6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94%、2.05%和2.09%。
本土企业突围难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丸美股份上市后的道路也会很难走。
从其他上市公司的业绩来看,近两年上市的本土化妆品企业日子都不好过。蓝鲸产经记者查阅拉芳家化年报发现,2017年,该公司上市首份财报便出现业绩下滑,其中营业收入9.81亿元,同比下降6.47%;净利润为1.38亿元,同比下降7.64%。2018年该公司业绩持续下滑,实现营收9.64亿元,同比下滑1.73%;净利润同比下降7.88%至1.27亿元。
此外,珀莱雅2016年-201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23亿元、17.83亿元和23.6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3亿元、2.00亿元和2.87亿元。御泥坊母公司御家汇2016年-201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70亿元、16.46亿元和22.4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73亿元、1.58亿元和1.30亿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本土化妆品企业大多面临业绩瓶颈,即使业绩有所上涨,规模也并不大。夏天向蓝鲸产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化妆品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企业都在由经销商渠道向线上渠道转型。本来近两年是化妆品企业做线上布局的重要时期,但是丸美因为在上市审核期,不能做太大的动作,否则会对上市造成风险。
“传统老牌化妆品企业拉芳在向线上转型,御家汇正是从线上发家。但是御家汇是借线上发展的风口期上来,线上线下融合的玩法较少。这两家企业对于丸美上市之后的提醒意义更强。”夏天说。
他认为,拉芳家化、上海家化等老牌化妆品企业,包括还未上市的自然堂、相宜本草等本土品牌,在那个时间窗口做起来的化妆品企业都是经销渠道,这是由特定的时期决定。
此前,拉芳家化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张晨在接受蓝鲸产经记者专访时也坦言,经销渠道在未来的竞争中增长潜力较弱,该公司未来将会重点布局线上渠道。
在转型的过程中,本土化妆品企业面临不少压力,向何处走是一个重要问题。近期,雅诗兰黛、欧莱雅等外资品牌都在业绩报告中表示,其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保持了强劲的势头,是业绩主要的推动力。且这一势头已经有好几年的历史。可见,在高端品牌上,外资企业长期占据中国市场,留给本土品牌发挥的余地并不多。
夏天坦言,高端品牌被外资垄断的情况下,本土品牌尚未找到“往上走”的方式,*的方法就是“往下走”。这不意味着做低端品牌,而是从产品、渠道等方面的品牌年轻化。但这部分市场也会被Miss Candy、美康粉黛等小众、平价的互联网新锐品牌抢食。这些品牌借助社交媒体成长起来,面向的是90后、95后等年轻群体,价格便宜,但并不是质量不好。因为这些线上品牌没有中间渠道商,而线下渠道的利润都集中在了经销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