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瑞幸2亿开烘焙店:咖啡之后的“第二战役”

瑞幸半年内花近9亿元打造3家烘焙公司。

快和大手笔,始终是瑞幸特有的基因。

半年内花近9亿元打造3家烘焙公司,这是瑞幸在“跑马圈店”之后,加快布局咖啡业态,完善其在轻食、茶饮、咖啡器具等周边产品的开发。

咖啡新零售的关键是建立平台,再用规模效应来带动盈利。覆盖28个城市,2370家直营店,1637多万交易用户,54%复购率,2018 年咖啡销售量 9000 万杯。这是10亿补贴为瑞幸积累起的用户规模和流量护城河。

据招股书信息显示,2019年,瑞幸净亏损收窄;截至今年一季度,瑞幸获客成本从去年同期的103.5 元降低到 16.9 元。上市之后,瑞幸进入平台搭建、释放规模效益阶段。

咖啡只是开始,未来,随着平台单品丰富,一家以咖啡为核心的一站式轻食餐饮品牌,或许是其归宿。但在攻城略地后,开启“咖啡”之后的第二战役,瑞幸面临的考验更为艰难。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咖啡只是开始” 

2亿元注资开办烘焙公司,这让上市10余天的瑞幸再次回到话题中心。

5月23日,根据工商信息显示,瑞幸咖啡成立瑞幸烘焙(天津)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烘焙(天津)),注册资本2亿元。该烘焙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糕点、面包零售;咖啡饮料、果蔬饮料的研发;预包装及散装食品、果蔬饮料、咖啡饮料、咖啡豆、咖啡用具销售;自营和代理货物及技术进出口。

上市前,瑞幸在提交的招股书上提及,公司已和世界第三及法国*粮食输出商路易达孚达成协议,未来将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中国建设和运营一家咖啡烘焙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烘焙(天津)并非瑞幸成立的*家烘焙公司。

今年1月,瑞幸咖啡烘焙(厦门)有限公司成立,注资11000万美元(约6.6亿元);3个月后,瑞幸咖啡烘焙(香港)有限公司成立。不过,这些烘焙公司经营范围中只包含固体饮料制造,及部分种类饮料制造等。

半年内花近9亿元打造3家烘焙公司,显然,“跑马圈店”之后,瑞幸加快了咖啡业态的布局速度,完善其在轻食、茶饮、咖啡器具等周边产品的开发。

此举从纵深来看,瑞幸不只做咖啡零售商,而是拓展咖啡产业链上游,加强对咖啡产地资源和烘焙工厂的掌控。横向来看,则是瑞幸借助规模效应继续完善对轻食、BOSS餐、茶饮跨界品类布局。

去年8月1日,瑞幸咖啡召开发布会宣布进军轻食市场,提供肉卷类、司康类、麦芬类和三明治类四款轻食,并且直至2018年底,全国所有门店所有轻食一律五折优惠。

今年1月10日,瑞幸咖啡推出全新轻食品类BOSS LUNCH(老板的午餐),入局商务午餐,折后价格仅为20多元。

3个月后,瑞幸咖啡上线茶饮系列产品——小鹿茶,进军茶饮赛道。这组号称使用原叶鲜萃、鲜榨果汁和进口奶油芝士炮制的茶饮料,已在北京和广州销售。

相较于传统咖啡品牌的“社交空间”,瑞幸更强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满足客户不同场景的需求,即无限场景 ((Any Moment)。瑞幸咖啡的逻辑实则是通过差异化布局,满足咖啡厅、办公室、校园、机场、车站、加油站、商圈等各种消费地点的全场景消费覆盖。

这些举措也印证其招股书的首句话,“Our mission is to be part of everyone's everyday life, starting with coffee”,“瑞幸的目标是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咖啡只是开始。”


钱治亚的瑞幸打法

承接起瑞幸品类拓界的是其近10亿元补贴出来的用户规模和门店数量。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1年半的时间里,瑞幸咖啡开设了2370家的门店,累计交易客户数达1687万人次,用户复购率54%。

起初,钱治亚认为咖啡在中国普及的难点在于价格贵和购买不方便,她对瑞幸的初衷是“给用户提供一杯喝得起、喝得到的高性价比咖啡”。但咖啡属于规模经济,生意能做多大,怎么去做,不是十几个门店就能显示出来的,一定要连成片,放在比较大的规模里去验证。

运营管理全国超过1000+线下门店的经验让她认识到,连锁经营最重要就是通过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进行扩张。

于是,在外卖这一消费场景下,瑞幸咖啡借助“门店+外卖”的方式,开启线上线下、自提外卖深度融合的新零售咖啡运营业态。

在钱治亚看来,好的咖啡是核心,互联网是工具,新零售是模式。零售的核心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达到产品品质、价格和便利性三者的均衡。

瑞幸咖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咖啡交易基础设施,满足堂食、自提和外送多种需求的消费场景;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手段,全部实现线上点单,免排队、免等待;根据APP用户数据确定门店选址等。

目前,瑞幸开店有3种模式,悠享店满足用户线下社交需求,店内不仅有常规的咖啡、轻食、甜品等,还有外摆区供消费者休憩;自提店满足人流量较大区域的快取需求;外卖厨房店满足线上订单需求。在瑞幸的2370家门店中,其中自提店2163家,悠享店109家和外卖厨房98家。

瑞幸咖啡超九成的布局放在自提店上,从成本上进行压缩,进而提高产品性价比,实现反哺用户的目的。另外,通过自提的方式实现流量*化,进而快速获取最可观的用户数据。

在配送速度上,数据资料显示,一开始由于门店、地域布局、制作和配送效率低,外卖订单送迟率大26%,而目前送迟率下降到0.4%。

这些为瑞幸咖啡目前筑起的壁垒。

在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互联网及消费品的商业模式的核心之一就是,是否有成熟的方案可以长期的、稳定的、低成本、大批量的获客。之后,就是获客后的持续经营是否能弥补之前的亏损并有较好的盈利。就目前来看,瑞幸已完成*阶段,且正面临第二阶段的考验。


难以摆脱“难喝”的瑞幸

门店数量接近星巴克,但瑞幸咖啡品质却难以望其项背。

不少用户吐槽瑞幸咖啡的口味,一次比一次难喝。优选上等阿拉比卡豆、由WBC(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团队拼配、新鲜烘焙、新鲜现磨。瑞幸的高品质宣传似乎与用户体验相矛盾。

去年,瑞幸咖啡称最新升级的咖啡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IIAC 2018国际咖啡品鉴大赛上,从300多个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来自一家非营利组织“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offee Tasters”(IIAC)举办的咖啡品鉴大赛,世界各国的商业公司都可以奉上他们的咖啡豆来参加评选。根据这家机构官方网站上的新闻,2018年的比赛共有322支参赛豆,最后评出的金奖有96支,金奖率30%。

虽然瑞幸搭建以咖啡为主的轻食餐饮平台,布局轻食、茶饮等周边产品,但最关键的产品还是咖啡。咖啡、轻食、茶饮的互补性效果如何,关键还是在咖啡的品质,只有足够受欢迎,留下忠实用户,互补性产品才能有市场空间。

另外,轻食、茶饮这些品类虽然可以扩充门店的商品品类,提升产品复购率,但终究撑不起营收的半壁江山。根据招股书,2019年Q1,瑞幸营业收入中食品销售占比达到17.6%。但据星巴克2018年Q3财报显示,营业收入中食品销售占比达到23.2%。需要注意的是,星巴克的食品销售已经比较成熟,其中包括咖啡、果汁、甜品以及相应的品牌衍生品咖啡豆等。

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咖啡店轻食收入存在一定区间。况且,星巴克的咖啡质量在口碑*的情况下,食品收入占比尚且如此。因此,尚在品质上难以望其项背的瑞幸,提高咖啡品质质量,迫在眉睫。

再者,中国的咖啡市场尚不成熟,受众咖啡消费时间还短,对咖啡品质要求并不高,此时品牌、体验和价格就是最重要的消费决策因素。未来,当瑞幸的补贴减少且平均成交价提升后,瑞幸靠咖啡的品牌和品质留下的用户比例也相当存疑。

在二级市场,瑞幸同样面临质疑。5月23日,仅仅登陆美股第4个交易日,瑞幸咖啡就已经跌破发行价17美元,截至当天美股收盘,瑞幸咖啡股价暴跌近15%。截至到5月24日美股收盘,瑞幸咖啡股价虽然上涨7.05%,但仍低于发行价。

如此看来,瑞幸咖啡在攻城略地后,开启的“咖啡”第二战役,面临的考验更为艰难。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批发零售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