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A股IPO审核趋缓趋严,全年仅111家企业过会,较2017年下降70.79%,PE/VC退出困难。在资本市场一片哀嚎背后,君联资本却逆势迎来丰收,捷报频传。
1月28日,CRO企业康龙化成(300759.SZ)在A股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康龙化成此次IPO共发行6563万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为5.03亿元人民币。
这是君联资本2018年收获的第12家IPO企业,也是第5家A股上市公司。此外,包括宁德时代、Bilibili、优信、密尔克卫、信达生物、同程艺龙、创梦天地、药明康德(A+H)等在内的11家企业IPO也为君联资本带来了丰硕回报。
近日,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李家庆,董事总经理周宏斌接受媒体采访,对于君联资本成立18年来的投资成绩及行业变迁,他们进行了首次公开和深度复盘。
十年回望:4支综合人民币基金规模超百亿,新海基金获7个IPO
投资界了解到,截止2018年5月,君联资本管理基金总规模美元+人民币合计超过400亿人民币,共投资项目近400个,半数以上的项目进入了下一轮融资,超过60家公司在不同的资本市场上市,退出项目平均复合年化收益率近40%,目前仍有多个项目在IPO退出通道中。
一直以来,VC/PE的真实业绩都是行业中秘而不宣的混沌地带。2009-2011年间成立的人民币基金,存续已有7-9年,按照基金正常生命周期,基本已到清算阶段,其数据或许更有发言权。
2009年,君联资本开始募集第一期人民币基金。李家庆透露,过去10年间,君联资本募集并管理了四支综合人民币基金超过100亿元,除此之外还有包括新海基金、医疗基金、文体基金等早期及成长期专业基金。
过去十年,人民币基金和从业人员数量暴涨,但能够让一个LP在存续期内将全部本金收回,还能得到不错的回报,并且持续做下来的GP凤毛麟角,尤其是在退出难的当下。
“管理人民币资金的GP管理人,有几家敢说,TA的多支基金能够真真实实地关闭,能够把现金还给投资人,我认为这个数量太少了。”李家庆认为,十年里,一家人民币基金管理人如果正常存活的话,第一应该完成了三支基金连续的募集,第二完成差不多两支基金的退出。而能够同时达到这两个要求的GP,不超过10%。
毋庸置疑,君联资本属于这头部的10%,甚至可以跻身前3%。然而,李家庆却说,“这四支人民币基金的成绩虽然很好,却只是在‘练兵’”。
真正的爆发是在2015年。彼时,君联新海基金与第四期人民币基金同时募集,却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18亿的募资,集中投出13个项目。在那之前,君联资本无论从投资数量、额度还是节奏上,都相对保守。
“这13个项目是我们用了5-10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功力,也就是说,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无论是队伍的建设,还是投资项目本身标的的当量水平,通过新海基金做了一次大阅兵。这对投资团队的自信心来说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提升。”李家庆认为。
目前君联资本2015年成立的新海基金已有7个项目IPO,回报丰厚。“这里面没有纯资本市场套利的项目,即便今天股市跌下来,也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能够击穿我们200%成本线。”
康龙化成IPO:君联首个医疗项目,连投6次陪跑12年
12年前,君联团队也许不会奢望,投资的首个医疗公司就能成为一家耀眼的企业。
12年后,这家企业站在A股敲钟,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总裁陈浩、董事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李家庆,以及董事总经理王俊峰、王建庆、周宏斌、洪坦、杨琳及投资总监杨轶等悉数出席,场面足够震撼。
对于君联资本而言,康龙化成是能够载入投资史册的经典案例。“一起从幼儿园或者说小学走出来的项目”,周宏斌这样形容。
康龙化成由楼柏良和楼小强兄弟创立于2004年,从早期单一化学合成起家,逐渐向下游拓展,形成一体化的药物研究、开发及生产CRO+CMO服务平台。在楼柏良构建的“一站式”蓝图里,资本不可或缺,而君联成为最重要的伙伴之一。
2006年,当康龙化成启动融资时,药明康德已启动赴美上市计划、成为国内CRO行业领头羊。君联资本成功成为了康龙化成A轮领导投资人。彼时康龙化成只有400万美金收入,估值也只有1000多万美金。“君联在对大方向看好的前提下迅速判断,CRO产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即便是药明康德所占市场份额也极小”谈及为何在首轮投资,周宏斌表示,“康龙化成当时是第三梯队里潜质很好的公司,并且团队与我们有深入沟通、非常认可,我们彼此就是愿意在一起。”
在风险与信任之间,君联选择了持续信任。之后,君联连续追加注资,康龙化成业务开始扩张,从一家创业型公司发展到一家中型公司。
2015年12月,康龙化成宣布2.8亿美元新一轮融资,由君联资本联合领投,此外还有中信并购基金。这笔公司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融资主要用于拆除红筹架构,成为回A股上市的关键。
很自然的,君联资本成为重组的推动者。
“君联资本2007年用美元基金投资康龙化成后,公司2014年才开始有微利。彼时美元基金需要退出,而公司整体未到IPO的时机。我们就和管理层商量,能否把公司从境外结构变成中外合资,然后君联资本用新的人民币基金和部分美元基金继续投入。”周宏斌清楚记得当时CEO楼柏良说过的一句话:只要君联在,走哪条路他们都敢,让我们很感动。
实际上,周宏斌坦言,回归也有风险。“因为管理团队对A股不熟悉,多数还是海归,回来之后对整个公司影响多大是很难预估的。其实管理层也有很多顾虑,可能需要付出各种代价,但他们最后选择相信君联。”
君联资本亦在这件事上倾注全力。“我们已经合作了8年,对行业非常熟悉,也对公司的未来看得很清晰。所以当初执行时,我们就请了很多券商、律师、会计师来把握公司的技术合规性要点。”令周宏斌兴奋的是,从2015年中开始酝酿到年底完成,康龙化成已有接近1亿元人民币的利润,这样的公司在A股上市渠道是比较通畅的。
时至今日,康龙化成顺利IPO,展现了君联的投资实力,也印证了12年前的判断。从不到300人的团队、400万美元收入,到6800人的团队,据康龙化成招股书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为20.36亿元,这意味着康龙化成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实现了接近100倍的成长。
12家IPO背后,一级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7—2018年IPO通道收窄,IPO从最高峰的1年400家公司重新回到1年只有70、80家公司,整个产业发生重大调整,退出成了很多管理人的难题。但不论IPO怎么收窄,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公司上市,那为什么就退不出去了?
这个问题或许也可以解答,为什么君联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当然,这同样是李家庆和周宏斌都曾反复思考的问题。
“表面上看是这次宏观资金面的紧缩带来多米诺效应,但实际上是由内部原因造成的。”李家庆一针见血地指出,最为核心的还是项目质量不过关。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所有人都融不到钱了,还是有少部分人具备比较强的融资能力,于是头部效应显现出来,这一点跟美国一模一样:在经历了5—10年的发展后快速进入调整期,资金也迅速向头部管理人集中。
李家庆认为,优秀的头部基金管理人有四个标准:第一,能够连续募集和管理资金;第二,能够连续关闭基金;第三,能够持续性地把资金交还给投资人,并且实现相对长期持续的高水平回报;第四,在整个过程中,能够保持住稳定的投资策略。不管市场好坏,都能够在未来实现收益和退出。
而君联资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正是因为恪守了一个GP“该有的本分”:每一支基金都要对LP负责。要归功于君联一贯遵循的与别的基金不一样的打法:求实进取,团队制胜,系统化研究和选择性投资,积极主动的增值服务。
李家庆分析,一支基金募集完成后,首先要有明确的投资战略。到底投哪几个方向,物流供应链、医疗服务还是TMT、先进制造,要确定下来。二是如何在资金募完后,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按照自己的战略布局不同的赛道,每个赛道还有分A轮、B轮、C轮,将不同阶段的项目进行配比做投资组合。三是如何做得到管理人民币基金既有系统性,又能够按照自己一开始募集时确定的战略、阶段和项目数量,将资金持续布局下去。实际上,后两者是最困难的。
周宏斌认为,目前行业存在资产与资金错配问题,也是退出困难的重要原因。
“现在人民币基金的大量资产与人民币属性错配。比如某一资产应该追求高风险资本渠道,在海外资本市场解决资本化的问题,但却是用人民币基金投资的,之后再融资会遇到困难,甚至影响上市。”
周宏斌强调,君联资本在投资时,第一会特别注重资产与人民币基金的匹配程度;第二,投的公司在细分行业要领先,即便行业不太好的状况下,它也要扮演强势角色。
基金整体收益可持续、最大化、长久化是君联资本投资遵循的核心。“如果我们定位仅仅是赚快钱,而不是长期繁荣的公司,那我们就应该进入所有与钱有关的细分领域,但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投的项目数量不会很多,但覆盖的领域相对来说会比较广,每个细分领域要求项目高质量,能为投资带来足够的回报倍数和回报金额。”李家庆说。
准确把握企业处于不同时期关键时点,注入筹码,在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再不断加码,往头部靠拢最终获取超额收益。这是非常典型的“君联式”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