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总结2018年市场关注的热点词汇,“创新”一词无疑将榜上有名。作为我国始终贯彻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无论是理论、制度、文化等多项内容,都将创新设立为发展关键。而在金融市场,伴随阶段性瓶颈的日益凸显,企业的创新性也已俨然成为诸多金融机构追逐的焦点。
客观而言,2018年的金融市场可谓举步维艰。据证监会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核发IPO批文共102家,相对于2017年总量(401家)仅达其四分之一左右。与此同时,二级市场的谨慎情绪,也悄然影响着一级市场的投融资环境。据业内知名机构统计,2018年下半年流入一级市场的资金预计同比减少一半以上,由此或造成国内一级市场估值普遍降低30%,部分泡沫严重的行业可能面临估值折半的尴尬情景。
如此低迷的数据背后,凸显着监管部门及市场参与者对当下环境的审慎考量,但与此同时,关乎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发展道路却愈发顺畅。在2018年3月,我国有关部门便发布了《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支持创新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同时持续开展包括CDR、盈利标准等细分环节政策的制定。而在9月中旬,《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的发布,更是明确了将在税收、财政等方面对创新企业形成扶持措施。直至去年11月,科创板正式宣告开展设立前期准备,创新型企业已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创新型企业为何如此重要?有专家表示,我国已走过改革开放40年历程,部分传统产业已从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产能过剩或将逐渐拉低资本的价值,加上全球贸易环境日新月异,我国传统产业驱动力已略显不足。唯有通过创新赋予产业全新动能,形成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等,方能推动我国经济走向历史新舞台。
在此基础上,金融市场与创新型企业的互助发展也愈发相得益彰。某科学院校曾通过建模显示,每增加1%风险投资,便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上提升6%,金融市场在创新型企业发展道路上显然不可或缺。通江投资集团董事长张保国表示,创新型企业多以研发平台为技术支撑,在人才、发展资源等方面都有诸多需求,金融机构通过资本注入,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助力企业汇聚多类发展素材,形成更加高效的技术研发及服务推广等。
伴随投资机遇的涌现,发展风险却也不可忽视。据历史数据显示,多数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大多具有发展周期长、研发失败率高等特点,由此产生的高投资风险让诸多金融机构只得望洋兴叹。但在张保国看来,这些问题目前已得到了缓解,他表示,随着各地扶持政策的逐渐出台,金融市场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环境迎来了良好改观:其一,税收及财政扶持极大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对于投融资双方都将形成良好的成本风险管控前提;其二,部分地区以政府引导基金形式助力创新型企业发展,一方面形成良好企业背书,增强投资机构信心,一方面还能带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企业,加速企业发展;其三,随着未来科创板的逐步完善,投资机构退出路径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由此或将大大提升各轮融资开展效率,为投融资双方均形成良好的发展前景。
某知名经济学家曾表示,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中国,是研发的时代,也是创新的时代,新的动能将在产业创新中展露无遗。然而,如何将这股创新动能发挥到极致,实则也考是对金融市场的一大考验。
例如近年来十分火热的“科技独角兽”,其作为创新型企业突出代表,自2017年起便受到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仅在港交所中,1年时间便有十只“科技独角兽”成功上市,IPO份额少则十几倍超额认购,多则达到上百倍,可谓一股难求。但截至2018年年末数据显示,十只“科技独角兽”平均跌幅已达到46.2%,其中近70%的最后一轮投资人均处于亏损状态。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类情况的出现主要在于部分投资机构与项目企业依旧采用传统估值法则推动进程,由此非但难以凸显企业的创新价值,反而成为高估值泡沫下市场看空的首要因素。
至于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张保国认为,金融机构自身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一方面,伴随监管层弱化创新型企业股权体系、盈利水平等要求,机构应及时升级风控体系,寻找企业财务优势之外的价值所在,制定更为科学的企业估值范围;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科创板即将试点注册制,企业在二级市场的主战场将从IPO审核转为上市后期发展,因此投资机构也应积极制定产业协同、多维发展等战略投资规划,助力企业在更为市场化平台上凸显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实现股权价值收益最大化。
据悉,通江投资集团近年来高度关注创新型企业发展,通过制定“金融创新+产业投资”双轮驱动战略,逐步融合了多类时代科技、环境因素,在商业火箭、云计算等诸多领域均达成务实合作。张保国表示,2019年创新型企业或将迎来加速发展时机,通江投资集团也将实时跟进时代步伐,助力各类创新型企业在新的一年更为高效的达成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