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球红利消退的一年,曾经火热的各个互联网细分领域也不例外。经历了上半年科技股的上市潮,以及下半年众多风口的破灭,整个市场在逐渐回归理智和稳定。可想而知,未来的互联网将会继续死伤一大片靠“画大饼”、“追风口”和“烧钱堆流量“吹捧起来的非刚需场景。扣紧“衣食住行“刚需的技术创新,才拥有长期价值。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此前一直厚积薄发的在线地图领域,为什么在”寒冬凛冽“的2018年却越来越热闹。从年初到年末,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纷纷加码上线了众多功能和产品,滴滴、华为也摩拳擦掌,战火重新蔓延到了地图产品上,混战之下,市场格局却不乏清晰。
地图产品比较特殊,它有着极强的工具属性和高用户粘性,用户的依赖性非常强。在前几年时间里,地图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入口,于是大家纷纷把它作为入口战略级产品来对待,阿里,百度,腾讯也在这时开始发力。但随后大家发现,用户对于地图的需求还是以导航为主,留给本地生活的需求并不大。
但风吹到2018年,是时候改变了。在年末之际,科技唆麻盘点了今年地图行业的几大趋势:一是地图AI化,二是打通自动驾驶、为智能城市建设打基础,三是众多搅局者的加入。
一、地图AI化:百度输血AI战略,高德一站式出行,谷歌调价
说到地图AI化,就不得不从百度讲起。
百度作为AI的开拓者,对于地图自然不会放手,将其视作集团AI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纵观2018年的种种大动作,百度地图在AI化的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不少。
首先是内部架构调整。今年3月,百度宣布地图事业部由原先的搜索体系转入AI技术平台体系(AIG),并任命李莹为百度地图事业部总经理,直接向王海峰汇报。
百度地图作为百度在移动端的两大拳头产品之一,在培育用户的高频使用习惯、触达大量用户基数方面功不可没。而这一次调整,意味着百度地图的战略地位正式从过去O2O业务的重要载体,跃迁为全集团的AI核心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协同内外部资源一起发力,全面打造百度地图乃至百度整体的AI能力。
其次,在强化地图的AI能力后,产品的易用性进一步优化,体验更加*。并入新的组织架构后,2018年的百度地图迭代速度加快,可以说是全行业最强调AI落地在地图app应用层的玩家。百度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在准确度、丰富性、易用性三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大提高了易用性的智能语音助手和AR实景步行导航功能。
先说智能语音助手。目前百度地图已经做到了全场景下的语音全局操控,实现多轮对话,提高交互效率,完全把双手解放出来,提升驾车安全性。对手机说一声“小度小度”就能召唤智能导航,基本打通了百度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积累的能力,已经成为用户出行时高频使用的功能。
到底有多高频?拿最近微博上很火的“年度最轻松酒后代驾”来举例子,再合适不过了。一位四川成都的男车主,在家门口附近饮酒后找来代驾。代驾司机上车后才发现,整个代驾距离仅有100米……虽然从网上流传的视频来看,男主人公当时已经喝得烂醉,但他仍然安全观念很强,甚至还用仅有的一点清醒意识,喊了一声“小度小度”,让代价司机跟着百度的语音导航顺利回家,到了楼下还不忘要帮老婆拿快递。这位“耙耳朵”司机平时把智能语音导航用得到底有多顺手,由此就可见一斑了。
对于带着四川口音的酒话,都能高效识别,从侧面也说明了百度智能语音的理解能力。
关于这点,百度高级副总裁、AI 技术平台体系(AIG)总负责人王海峰在今年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也大秀了一次技术肌肉。他一口气说出了长达60多字的服务请求:从三里屯的团结湖地铁站,经过望京家乐福,到南锣鼓巷,最后到我家,要一条红绿灯少、不堵车、最快的路线。百度地图语音助手当场精准识别、正确理解了他的语音,并自然流畅地提供了导航服务,引起现场观众的欢呼与好奇。
要知道,在大会前的两个月,语音助手对这样复杂的语言交互,还处于“听不懂”的萌新状态。这背后除了地图本身的技术,还有赖于今年新升级的百度大脑3.0核心能力,可以说非常接近我们理想中的AI 的模样了。
而“AR实景步行导航”功能,则是另一个拯救“路痴”用户的功能亮点。基于高精度的 AI 场景识别,百度地图能通过 AR 的形式虚拟出趣味形象在实景中为你代理,直观且更加安全。
另外,地图的核心价值是沉淀精准数据,为AI主航道发展持续输血。
我们常说,AI最核心的需求是数据需求。而百度地图源源不断新增和沉淀的亿级数据,是助推AI主航道难得的燃料。
在数据采集和生产层面,百度以全景高精采集为基础,先构建起基础的骨架路网之后,再辅以众源能力实现实时采集。
在数据量积累层面,据官方披露,目前百度地图每日响应位置服务达 900 亿次,每日导航总里程达 4.2 亿公里,全球 POI 总数超 1.5 亿,覆盖 850 万公里道路里程,覆盖全球 209 个国家及地区。这么说似乎有点抽象,举个让人印象更深刻的例子好了:光是智能语音助手这一个场景,在今年的十一黄金周,用户的使用次数就已经比日常翻了一倍,累计突破1.4亿人喊“小度小度”。
至于阿里系的高德地图,似乎并没有明显大方向大战略上的调整,尤其对AI技术的态度没有那么明朗。如果说百度已经进入了地图AI化的3.0时代,那么高德恐怕还是停留在O2O生活服务的地图2.0时代,比如顺风车等应用层面的创新。
3 月 27 日,高德顺风车在成都、武汉两座试点城市上线,今年 7月高德地图顺势宣布升级易行平台为一站式全域出行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气象、交通、环境、旅游、生活等相关信息,并为提供吃喝玩乐在内服务的口碑导流。所以,面对地图AI化的大趋势,高德在今年的突破和侧重点就让人难免有些看不懂了。
聊完了国内,我们来看看大洋彼岸的实力巨头谷歌。
尽管2018年初曝出了“谷歌地图在中国大陆已可以正常使用,且导航部分与高德合作”的小道消息,但我们验证后很遗憾地发现,谷歌地图app端依然无法连接网络,至于一直可以使用的Google.cn/maps依然是信息普遍缺失的状态。
5月份,在万众瞩目的Google I/O 2018开发者大会上,尽管单拿出每一种产品来看,谷歌并没有一款“爆款”AI产品,但它在几乎所有产品线中都加入了AI元素,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也会在全行业掀起新的对AI趋势的探索。其中,谷歌地图AI化的新动作是,可以直接使用AI和卫星图像结合的方式,将更多商户和新地址添加到地图中。
不过GoogleMap的大部分新功能,对于国内的用户来说还是有点缺乏新意。比如收集用户信息,包括对用户偏好和通勤路线等大数据挖掘分析,为你量身定制生活服务推荐,推送公交实时计算和预测拥堵等;在下半年,谷歌地图App也推出了一些软件层面的功能创新,比如类似高德的一站式出行(骑行、公交、打车等混合出行的智能路线推荐和服务入口),以及打通Spotify,AppleMusic和Google Play等娱乐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幸福指数还是比老外高一些,毕竟谷歌今年的很多新功能,国内的百度和高德早就已经上线了。
而谷歌地图的年度*动作,恐怕要数在商业模式上的调整。今年5月,谷歌地图发布新政,宣布成立新的谷歌地图平台,并从2018年6月11日开始调整地图接口服务的模式和价格。谷歌地图要求开发者必须使用谷歌官方APIKey,并关联信用卡,否则将不保证地图质量;限制API的免费请求次数,超过上限后将会从信用卡扣费。海外媒体对谷歌地图的收费价格进行了调整前后的对比,发现其价格的提升幅度超过了1400%。
以上一系列举动被不少人解读为,谷歌的垄断收费时代到来,并表示将转到其他的地图服务商。从奉行网络开源精神到垄断收费,或对谷歌地图在数据采集方面带来深远影响,也会导致部分企业客户转而使用其他性价比更高的地图服务商,对于中小型地图服务商,或许也是一个市场机会。
相比起国内地图竞品的产品迭代和AI布局,2018年谷歌地图的技术创新并不明显,地图板块对整个集团的作用,更多还是落脚于为无人车的发展铺路。
总体看来,百度AI侧重于强大的语音交互和全场景覆盖,而高德则试图通过易行平台来解决一站式出行问题,谷歌地图做出服务模式重大调整,并依然醉心于无人驾驶。
几方的侧重点不同,但相比下来,百度的人工智能要更为*一些,原因在于,用户绝大多数的使用地图的场景依然是导航,而语音交互则是目前最主流的交互手段,与导航天然就存在契合,而语音交互考验的是中文乃至各地方言的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这是百度最擅长的领域。
如果说“导航电子地图制作*标准”还有机会通过砸入重金组建测绘团队或并购做到的话,那么大数据与算法的沉淀目前是难以靠资本在短时间弥补的,这部分的开源算法资源也非常有限,只能靠不断地内部积累。而地图服务的优势在于,并不需要去“套路”用户数据,每一个终端用户本身就是一个自带地理信息的“爬虫”,通过每一次提供地图定位、路线规划服务,都能收集到海量的真实环境数据,从而不断地修正优化模型。
这意味着,试图快速在车联网、智能化的大潮中抢到席位的企业,必须尽快将地图业务大量铺开,并以此作为沉淀海量数据的入口。
二、打通车路协同,地图终将融入智能城市大蓝图
巨头间的地图之争,战火已经从地图本身蔓延到了智能交通和无人驾驶领域。而从这个趋势延展开去,可以预见的是,地图的最终商业形态,会是未来智能城市大蓝图的一部分。
我们同样先来看今年百度在车路协同和智能城市方面的布局。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是,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每一位参会嘉宾都拿到了一本《百度AI 行业入门手册》,附上了包括出行、医疗、金融、零售、物流等15 个行业的多达50 个已落地案例,其中九成为to B 客户。在All In AI 的大方向下,百度围绕着基于地图的服务开始在上下游的产业全面落地。
几个月前,百度还推出了车路协同解决方案,也就是通过路面摄像头和线上数据算法的融合,来打造最智能的交通解决方案。
2018年,百度在外界畅想多年的自动驾驶领域,也终于迎来商业化。百度Apollo今年在L3和L4多条战线上展开全面布局,在环卫、物流等场景也有明确的量产计划。我们之前说过,智能城市的概念提了好几年,但并没有太大推动,一方面的确是概念太空中楼阁,二是难度比较大,要整合物联网,人工智能,道路,工业自动化等方方面面。
而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为基于地图板块AI能力之上的智能交通又补齐了一块拼图。今后地图业务的大数据可以发挥更加巨大的商业价值,成为连接智能交通的桥梁,也是未来打造智能城市的有力助手。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地图驱动下的智能城市,是一个比无人车量级更大的市场。因为智能城市的建设,在今天的中国,可以为交通、基建和公共福利等方方面面的重大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比如拥堵问题,《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交通研究报告》数据表明,拥堵程度与汽车保有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规模效应的推动下,大城市愈发显示出两面性。一面是产业集群带来的高效协作,一面是严重的城市拥堵,而这正是地图所需要解决的。
如果把整座城市看做一个运行的机体,基于地理位置的整张路网,就起到了如同人体神经网络一样的协调作用。
目前看来,基于地图、智能云、AI等技术能力的百度优势很大。原因在于,智能交通是一整套人工智能的提升,从道路交通(智能摄像头)到传感器,以及背后终端的城市大脑的调度和计算,百度的智能交通已经正式进入落地阶段。
一方面体现在落地到基于生活场景的多维度地图,目前百度基于大数据和全网数据融合技术,已经搭建起覆盖1.9万家以上的智能法务地图、司机实用地图、覆盖90%的充电桩地图、全景地图等。
另一方面体现在智能交通的路况可预测。通过对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等所产生的轨迹大数据与现有路网建立映射,并综合分析轨迹数量升降、速度变化、导航偏航绕路行为,通过AI推理引擎实现,可以实现从0开始的路网形状、属性和拓扑的自动化构建、以及分钟级的封闭开通、交通限制等道路要素的更新。
也就是说,AI加持下的百度地图已经更加智能高效,从发现变化到预测变化,最终做到自动干预。这并不是听上去很遥远的酷炫科技,而是真正能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便利和安全,最终呈现的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今年7月11日,成都迎来一场暴雨。百度地图实时监测,并通过对路况的深度学习,提炼出相关动态事件特征,直接定位到了积水点并及时向交管部门预警,最终避免了险情发生。
再看看阿里系和高德的表现。9 月 6 日阿里宣布达摩院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同探索被称为“车路协同”的道路智能化交通解决方案,明确透露出发力公路智能化改造的野心。同在9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也大张旗鼓地“杀入”车路协同,宣布将调集旗下多个部门共同打造全新的 "路上 "赛道,打算弯道超车,将入场到正面竞争的时间压缩到了短短几个月。
但无人驾驶领域高德一直没有直接进入,这与阿里整体部署有关。作为BAT的最后一个入场者,今年 5 月前,阿里才透露,AI 实验室正在进行无人驾驶研究。智能城市方面,高德目前也动作寥寥。
至于谷歌,与百度将地图作为AI基础设施的战略眼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谷歌地图更多还是为其在无人车领域的布局铺路。
2016 年从 Google 拆分之后,Waymo引起公众关注的时候几乎都是在路测出点小事故,10 年以来, Waymo目前已经以 1600万公里的累积路测里程积累了足够庞大的数据。12月5日,Waymo在凤凰城及其钱德勒、坦佩、梅萨和吉尔伯特4个郊区正式推出了24运行的付费无人出租车服务“Waymo One”,正式成为全球*个进军自动驾驶商业化的玩家。
不过即便前期已经拥有大量数据,“WaymoOne”依然相当保守:范围仅限于凤凰城周边250 公里内,且只服务已报名参加Waymo早期测试项目的用户;将有工作人员坐在驾驶员位置上,确保车辆在发生失控后及时介入人为干预。使用方法与滴滴类似,通过专属app 预约订单即可。至于什么时候进入私家车领域,目前尚无计划。
但谷歌在2018年的智能城市布局上,却碰了不少钉子。
谷歌旗下创新城市部门Sidewalk Labs实验室已在寸土寸金的多伦多Port Lands获得12英亩的土地,名为Quayside,做智能城市试点。此前一直非常神秘的多伦多智能城市项目,在2018年终于对外放出了新消息:将于2020年开始破土动工,预计*批居民将于2022年搬入。今年8月份,SideWalk实验室向多伦多市民就智能城市的前景做了详细介绍,社区中将布满传感器和镜头,捕捉基于地理位置的海量用户信息,街道设计将结合智能路线规划,提高交通效率,甚至还会有快递机器人专用的地下隧道,帮助处理污染和交通监控系统等等。
然而在信息隐私安全意识极强的北美,谷歌的这一创造性实验却引发种种争议,以至于目前谷歌智能城市进展究竟落地了多少,官方始终没有公布明确信息。屋漏偏逢连夜雨,下半年SideWalk的重要数据信托首席专家和顾问Ann Cavoukian离职,加剧了外界对谷歌信息隐私问题的疑虑。
三、众多搅局者入局
除了巨头之间的竞争外,今年的地图依然还有很多变局。
以半导体行业动辄数年的产品规划而言,已经在自家两代移动处理器上配备NPU 单元的华为,涉足自动驾驶只是时间问题。今年初的联合比亚迪发布云轨无人驾驶系统;MWC 上对外展出 C-V2X车载终端;而后发布 OceanConnect车联网平台,与上汽、通用、五菱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布局车联网;到10 月已经将数据中心集成到奥迪Q7。华为的路子相当明显,一方面把 e-LTE、5G 等通信相关技术丢进市场练兵,另一方面与造车行业合作车联网系统。
以无人驾驶在成本与效率方面的巨大优势,滴滴不会落后,只不过显得异常低调。在去年12 月21 日宣布完成新一轮超40 亿美元股权融资时,滴滴就曾表示这笔融资将会用到人工智能领域,加注AI 交通技术。年初被拍到测试车之后,滴滴承认已经在美国和中国的三个城市持续进行测试;5 月 滴滴在加州获准在公共道路上测试无人驾驶汽车。
从目前来看,新玩家越来越多,巨头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总结:AI时代,数据为王
如果说,当年地图围着O2O 打转,是因为整个行业都还没看懂地图应该怎么玩的话,当下AI 的发展已经将地图服务的未来勾勒得足够清晰。地图,本质上和那无数个摆在角落的AI 音箱一样,扮演着数据爬虫的角色。一方面滋养大数据长成足够强大的AI 能力,推动整个AI 产业落地;一方面反哺地图服务,不断提升易用性。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算是一个明晰的生态闭环。
于商业层面而言,核心技术自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开源,是恶亦或是善,可能永远不会有一个*的答案。地图之战才刚刚开始,2019还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