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现实主义奇袭文娱产业,成为当之无愧的风口。电影方面,《我不是药神》拿下超30亿票房;剧集方面,现实题材扎堆,和古装、玄幻二分天下;娱乐见长的综艺场上,《心动的信号》等直戳现实痛点的节目也备受喜爱。
现实向的文娱作品穿透大小荧屏,和观众取得一种时代和情感上的共鸣,越来越成为市场发力点。“现实题材的增长,很可能会继续,现实题材是明天。”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西湖IP大会上,谷臻故事工场CTO联合创始人郑翔宇表示。
这句话背后的自信,是其携手浙数文化东方星空数娱联合发布《20年中国影视文学/作家影响力榜》。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现实题材电影票房稳健递增,并在2017年达到25亿,2018年截止当前超过50亿。
同时,对标韩国影视行业数据分析发现,韩娱市场上60%的本土影片中现实题材拿下了30%的占比,但是在中国仅仅是50%的本土影片和10%的现实题材。换言之,我国的现实题材电影在市场占比和票房上都有极大的空间。
只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迭代迅速、类型扎堆的文娱内容场上,在“文娱市场,言必称IP”的风潮中,在网生内容抢占流量入口和商业价值的当下,影视作品的现实化表达究竟该如何做呢?桂香送秋风的时节,美丽的西溪湿地上,第三届西湖IP大会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西湖IP大会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省作家协会和西湖区人民政府主办,东方星空数字娱乐有限公司和中共西湖区委宣传部承办。今年的主题是网生迭代,以IP生态共创为基点,成为IP产业链开发的资源中转站和上下游联动驱动。
现实主义之于影视作品,是“藤蔓赖以生存的土壤”
不知何时起,大众赋予现实题材的定义,只是简单粗暴屈从于时代划分。或许这和创作门槛降低、作品品类多元化、类型化等趋势不无关系,创作浮躁正在侵袭着文娱市场。回归内容,影视作品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呢?
“过去我们美术、背景设计都要学习西方,现在我们越来越追求真实,追求当下”,阿里大文娱内容合作中心总经理、阿里巴巴大优酷剧集中心元气工作室总经理王平分享着制作上的变化,在她看来,影视作品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首先便是基于中国故事。
“无论福尔摩斯多么厉害,但是他和我们有文化隔阂”,在她看来,我们需要中国特色故事、中国人物,因为它能够帮用户更好的代入故事,在作品中找到现实细节和温度,并在其中发现自己的身影。
而这份中国故事背后,是对影视作品如何在精神层面引起观众共鸣的坚持,这一点和五元文化的联合创始人马李灵珊的“精神定义”不谋而合。“现实主义不是纯粹从题材上来讲的,而是基于其中的精神内核”,马里灵珊强调。
近年来,披着都市外衣的“悬浮剧”成为备受市场诟病的代表,背后原因正是剧集内容对于现实的偏离,没有现实作为基础,又怎能谓之现实主义;相反市场上一些影视剧,虽然以穿越玄幻古装为载体,但其中传递的价值观、情感观和当代人极有共鸣。
王平以暑期档爆款网剧《延禧攻略》为例进行说明,在她看来,该剧更像是一部职场剧,以宫斗的类型展现了职场百态,而主人公从隐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现实主义的表达。这也是《延禧攻略》领军宫斗剧进入3.0时代的重要原因。
现实主义的魅力在于跨越时代、地域、表现形式等多重阻隔,和大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大众在其中见自我、见众生,而影视作品只有基于现实主义才能焕发光彩。以骁骑校“长在土壤里的藤蔓”的比喻来概括再为合适不过,土壤是现实,而只有植根于土壤的藤蔓才可以长得很高。
从IP到视听化,影视作品如何照进现实?
如果说影视作品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是文娱市场永恒的命题,那“文娱市场,言必称IP”便是这一命题在当下环境的讨论。IP视听化是一组多米诺骨牌,原著IP、影视化改编、影视化拍摄等环节的稍不留意,都会成为*个倒下的骨牌进而作用于全局。
回顾2018年剧集市场,虽有《扶摇》《天盛长歌》多部大投资大制作的IP改编剧,但或是口碑崩盘、或是流量不尽如人意,始终难以重现前两年的盛景。网生时代,影视作品该如何照进现实,成为下一部《延禧攻略》《香蜜沉沉烬如霜》呢?
“魔鬼在细节里”,《橙红年代》原著作家骁骑校指出,他所代表的是IP改编影视剧链条上的*环节:IP创造者。“把细节塑造的越真实,读者的代入感就会越强,真实的情感和细节会超越时代的限制”。同时,他也强调,作家不应该为了改编而委屈自己的写作,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IP改编剧和原著粉之间的争议始终存在,而这背后正是从业人士对IP认识尚不成熟。“在合适的时间点、由合适的人去改编。一定要想清楚,原著吸引观众的点是什么,是否可以转换成影视作品”,打造了《白夜追凶》等多部爆款的马里灵珊表示。
影视化环节代表着作品最终的品相。“现当代题材就要做得符合实际,真正贴近生活”。马里灵珊更看重剧集的真实感,实地采风、体验、搜集资料是影视化必经之路。当然,这种方法也正在成为影视剧编剧最常用的方式,古装剧走访历史景区、现实剧实地体验。
导演周劼则表示影视过程中的抽离感尤为重要。在他看来,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说,从业者创作的过程中会逐渐痴迷于创作的结构、人物的塑造、故事的提炼等,但是这些东西如何和观众产生交流,便需要当局者学会抽离出来,站在观众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从IP的种子到剧集,是一个非常惊险的跳跃,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环节把握不好,真的是粉身碎骨”,深耕IP发掘、转换、影视剧制作各个环节多年的王平总结道。目前来看,这一惊险跳跃,失败者众,成功者少,而成功的方法论从业人士仍在不断探索,当然这还要从IP自身说起。
从“有没有”到“灵不灵”,现实语境下IP视听化方法论
文娱市场对IP的青睐毋需多言。金庸和《神雕侠侣》登顶20年作家和作品影响力榜单便是*的证明;即使是好莱坞,对IP也极为依赖,去年票房top20的影片中,续集和翻拍或是宇宙的扩展作品达到了17部。
“电影行业非常依赖IP,不仅仅是素材,还是创造本身,有了IP就有了创意的起点”,好莱坞著名制片人Tom Jacobson指出。
只是,IP并不是*的,它依托于文娱市场而生,并随之不断发展。“刚开始IP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IP改编好不好、灵不灵的问题”,共存、反依赖、独立、共生,是心理学定义的爱情四阶段,显然也同样适用于IP和影视市场。
2016年及之前是双方的甜蜜共存期,携手共创佳绩;2017年是反依赖和独立阶段,趋之若鹜和谈之色变共存。进入2018年,市场开始寻求一种平衡共生,阅文代表的IP生产、腾讯爱奇艺代表的平台和制作方,纷纷布局IP生态、全产业链开发。
西湖IP大会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而这样的行业盛会也成为来自IP开发各个环节的业内人士共聚一堂,共话大局的*契机。文娱IP和市场究竟如何融合共生,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成功的IP视听化?以影视剧为例,王平给出了一套简单的方法论:
首先,IP改编者需要是非常好的鉴赏者,了解IP的优势、人设和结构,并将其放大;其次,需要扎扎实实的手艺人,将IP掰开揉碎去进行变化延展,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最后,要熟悉观众心理,了解大众的情绪点、情感温度的出发点,并学会触发这种情绪。
“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改编“,马里灵珊补充道。而这正是当下的市场现状: IP带来的速成产业链和巨大的利益让无数人沉迷其中,最终催生了“小说市场上多如牛毛的原著、影视公司积压大量IP、市场上参差不齐的IP视听化”的畸形业态,这句类似于死亡线的话也在逐渐模糊。
事实上,今年六月以来,影视市场的*遇冷正在为行业敲响警钟。“现在基本上不会轻易再采购IP;公司IP库里的作品也在进行筛选,不适合影视化的就直接放弃;同时公司正在减少参投影视作品,除非可以拿到发行或者联合发行权”,某业内人士表示。
一次大的行业洗牌期正在到来,而这场影视寒冬里如何成功度过冬眠,迎来明年春天的再度绽放呢?每个人都在思考着,而西湖IP大会上那句“现实题材就是明天”,或许可以作为借鉴。
10728起
融资事件
1376.66亿元
融资总金额
6510家
企业
1886家
涉及机构
185起
上市事件
1.20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