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年前,有一张图片在科技圈里流传甚广,那是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一期封面:一位满脸胡须的年轻乞丐盘腿坐在曼哈顿的大街上,眼神木讷地拿着一只咖啡杯乞讨,而身边来来往往的全是机器人。一个似乎有“同情心”的机器人往他的杯子里投了两三块齿轮和螺丝。身边,和乞丐相依为命的小狗看着眼前一只遛弯的机器狗,满眼惶惑。
这幅引人惊叹与深思的画面,与西方影视作品反复传达的那种深层忧虑一脉相承:几十万年来,智人以“人脑智能”在这个星球上所建立的统治秩序,可能会 因“人工智能”的勃兴而遭受冲击。
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在发挥人工智能潜力使之服务于人的同时,也该提前做好准备,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可能发生的系统性和颠覆性变化。”
为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发起了“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就业的挑战与应对”课题,在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成立课题组,在此次课题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和红杉投资团队以及红杉中国投资的人工智能企业进行了多次交流,深度探求人工智能对中国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历时一年,完成了这份国内首个专注于人工智能对中国未来就业市场影响及应对策略的系统性政策研究报告。
人工智能:全球增长最快的投资领域
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投资领域之一。由于不同的机构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别,投资规模的估计差别较大,但这些研究都反映了该领域投资的快速增长。
CB insight 数据显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金额从2012年的5.68亿美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49.68亿美元, 增长率达到 42%。同期,中国前瞻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接受的投资金额从 0.08 亿美元增长到了 26 亿美元,增长率高达 325%。相比中国和欧洲,美国在人工智能融资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2000-2016 年,美国人工智能融资规模占全球总数的 71.79%,中国占 9.59%,欧洲占 8.91%。且美国面向全产业投资,而中国被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应用层。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2018》披露的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要高于前述的统计,全球投资规模从 2013 年的不到 50 亿美元上升到 2017 年的接近 400 亿美元,中国的总投融资规模增长迅猛,2017 年已经达到 277.1 亿美元。
投资热潮也加快了人工智能企业的孵化。当前人工智能产业的九大发展领域中(芯片、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 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美国人工智能创业排名前三的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而最受中国市场青睐的领域为计算机视 觉与图像、智能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2015-2016 年间,这三个领域总投资额 均超过 10 亿人民币。排在之后的是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驾驶、智能金融 等,单个领域投资总额也都超过 5 亿人民币。红杉中国很早就认识到人工智能产业蕴藏的巨大潜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系统布局,投资了一批领军企业,希望参与并助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70%的职业会受到冲击
从蒸汽机到电力,从计算机到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落地,都会掀起一场惊涛骇浪般的产业革命,从而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种巨大的经济社会变迁中,总会有一些国家和人群被残酷地甩在时代车轮之后。当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而与历次技术进步一样,人工智能在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包括近年来引发热议的就业替代问题、未来教育乃至社会平等诸多需要面对的问题。
虽然不同研究所得出的失业率相差较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即将导致一大部分劳动市场的人员失业并且需要重新寻找合适的岗位。陈永伟(2017) 采用与 Frey and Osborne(2013)相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 400 多个职业,估计从全国范围来看,可能有 70%的职业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如果剔除农业人口, 大概有60%职业会受到冲击。
报告发现,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取代和威胁是存在的,但是不是存在于所有的领域和岗位。
各职业在未来 20 年内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
图片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对一个经济体的就业市场来说,具有不同自动化潜力的行业所占比重,即产业结构,是自动化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第一和第二产业中有大量重复性强、 程式化程度高、与体力有关的工作,这些工作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或者部分替 代;第三产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部分职业的自动化潜力
图片来源:陈永伟等,人工智能革命的就业影响:回顾和预测,2017
首先流水线工人替代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机器换人现在是刚刚兴起,还没有大规模推广,但是已经可以明显看到一些现象。研究组去了江苏、浙江、广东,中国制造业最前沿的三个省份,很多时代大的变革都是从这样前沿省份中一些小的地方开始,但是技术的蔓延和扩散非常快,从前沿省份的一些端倪可以推测出未来5—10年中国大陆的变化,流水线工人替代确实在很多工厂里发生了,在杭州现在调研的企业有107家使用了AI,占12%。苏州,可以看到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机器换人技术的工厂,有70%的工厂人员减少,只有20%人员增加。
在东莞,政府支持的2400个换人项目,已经减少了25万劳动力,每个工厂平均100人,占到全市5%的人口。
目前采取机器换人的企业数量相对来讲还不是特别多,但是这个蔓延的速度很快。
研究组在江苏对给苹果工厂做代工的企业进行调研询问,他们说换一台机器大概13万成本,差不多等于两个人利一年劳动力的成本,他们刚好能够替换掉两个劳动力,所以他们换一台机器一年就可以回本了,后面的每一年就是利润,如果一家企业进行这样的替换,第二年和竞争对手相比,他们就完全没有人力成本了,而另外一家仍然有很高的人力成本,因此竞争过程中进行了机器换人的工厂明显有了竞争优势,获得更高的利润,就会迅速挤掉没有进行机器换人的工场。这样的过程不断发展下去,就会逼迫这个市场上能进行流水线改造的工场都要改造,如果改造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这个机器换人的过程可能就会使得很多比较小的企业没有能力跟得上技术改造的企业被市场淘汰,未来这样自动化的过程会很快的蔓延到城市的其他厂商,蔓延到全国的其他城市。这样的变化正在发生。
新的需求在产生:扩大需求、创造岗位
“但是这并不是说有了机器换人整个全社会的劳动力就会大幅度的减少,就像有些预测说未来全社会只有10%的人工作,不是这样的。”郝景芳表示,我们看到这些厂家减少了很多的制造业工人,但是他们又会建立新的研发中心,他们内部需要技术控制人才,他们需要很多的技术研发、做业务服务的人才,所以在这方面的才现在有所匮乏的。
目前对“人工智能革命”就业影响的估计还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学者认为,同历史上的各次技术革命一样,人工智能在长期将会创造出足够多的新岗位以代替 被其摧毁的岗位44,也有人预测某些工种会整个消失,而并不会有同等规模的新工作岗位填补回来。
即使有些工作岗位会被机器取代,还有很多新的岗位会被创造出来。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对工作岗位的正向作用可以分为扩大需求和创造岗位两种。
首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直接带来了对专业数字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增长。到 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超过 900 万人。芯片设计师、数 据分析师、逻辑架构师、机器人制造等职位都处于人才紧缺状态。同时,得益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增长,人们对一般性工作岗位和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42。收入水平和消费的上升(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基础设施和能源投入的增加等趋势创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弥补了机器对工人的替代。虽然目前制造、金融类产业的一些低技能职业首当其冲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替代作用影响,但是服务业的劳动力规模却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与“鲍莫尔成本病”规律相吻合:技术进步使第一和第二产业生产率提升,导致本产业内部劳动力规模下降,但其溢出效应提升了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水平。
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新兴创新市场活力,催生出很多就业的新模式、新业态。这些新业态短期内创造了许多新的岗位并带来大量的就业,例如快递配送、外卖配送、电商客服、专车司机、网络主播、数据标注员等等。考 虑更长的时间尺度,人工智能甚至可能产生机器人管理员、机器人道德评估师等 “科幻性”职位。
我们如果还是按照目前现有的劳动力结构,绝大部分都是产业工人的话,我们未来其实很难面对新的时代的人才要求,因为新时代需要数字人才,需要服务业的人才,对软实力的需求是增加的,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与社会保障面临巨大的挑战。
“大变革前夜”
在沈南鹏看来,这本报告至少在红利和代价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获得了答案。
一方面是如何抓住“人工智能红利”。广东和江浙正在推进“机器换人”,从生产、流通到销售都日趋数据化、智能化,一些企业在过去 3 年间减少了30-40% 的劳动力。在数量型人口红利正在衰减的当下,积极拥抱变革的中国有望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红利。不仅如此,我们如果能够从政策、制度和社会意识等多层面着手,加速推动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还可以引导人工智能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那些短板领域。
另一方面是如何避免人工智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天,一个北京的小学生,每年都会花大量时间去学习机器人、航模,甚至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机器人大赛,能够就“人工智能”、“3D 打印”、“传感器”侃侃而谈。而一个西南大山里的孩子,可能连真正的电脑都没见过,对大山外的世界更是浑然不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让整个中国社会尤其是教育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做足准备,健全更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我们的人才和劳动力结构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种种变化。
人工智能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人工智能发展会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表示,发展人工智能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要从早期做起,这是在国内外关于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已经有坚实基础的。我国在儿童早期养育和学前教育方面还有明显短板,职业教育质量也存在缺陷,很难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就业环境。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应对未来挑战,要尽快、要尽早。
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对此持有同样观点,鲁昕补充道:各部门、各领域,尤其是政策制定部门应该具有两个能力,一是前瞻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前瞻性行动的能力,知行合一,才能更好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场大变革的前夜,道阻且长。如何站在更为宏大的历史、人文视角去关心人,关心教育,关心未来,正是这份报告诞生的初衷。红杉资本始终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希望能将多年的经验和积累,在人工智能发展和中国未来就业的方向上提供一个观察的角度、一个行动的思路和一个发展的方向。”沈南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