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拥趸之下,三问赴港上市魅力几何?

张保国亦表示,内地产业发展瓶颈若能在香港市场得到缓解,不仅有利于企业走向更为宽阔的国际市场,也推动着企业内生动力增长,提升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近段时间,港交所无疑成为了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wind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共有200多家企业向港交所提交了申请,相比2017年同期(121家)增长了近65%,创下了港股半年IPO申报数量的新高。而上市总量方面,港交所上半年共有103家企业完成上市,这一数量相比同期A股多了39家,比美股也多了34家。

  强势的数据背后,内地企业的赴港热情无疑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上半年,内地企业虽然只有37家完成赴港上市,占新股总数不到40%,但有约421亿港元的融资资金均来自于内地企业,占据了港交所上半年融资总额的近80%,而这一趋势有望助推港交所问鼎今年全球IPO募资冠军。

  内地企业缘何积极赴港?

  如此火热的赴港之风,环境与政策的协同是内地企业考量的首要因素。随着国内金融去杠杆力度逐渐加强,企业减负已成为了首要目标,但持续的资本运作收缩也让企业及投资机构对融资的需求尤为强烈。再加上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加息步伐喧嚣日上,全球融资成本都在不断提升,相关参与者不得不加速融资步伐,尽快实现资本转换或变现。而IPO作为VC/PE黄金退出路径,自然成为了当下融资的重点追求目标。

  对内地企业而言,A股上市自然是不二之选,然而,国内逐渐严格的IPO审核制度却让部分企业望而却步。有业内人士透露,就在今年6月,各大投行再次接到IPO审核指引,对企业财务指标、运营状况等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A股发行63只新股,较2017年上半年的246只同比减少74%;融资金额达931亿元,较去年上半年的1255亿元也减少26%。

  至于赴美上市,不理想的新股发行状况也制约着内地企业的热情。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有15只中概股成功登陆美国市场,但有近半个股上市当日便迎来破发,此后的走势大多也并不理想。通江投资集团董事长张保国认为,文化差异等风险引导的估值偏差或是当前内地企业及投资机构赴美担忧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市场环境下的发展内容较难找到适当的境外参照,加上一些信息的不对称,境外投资者很难理解部分内地企业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投资者占比较少,企业境内发展热度往往难以传导至美国市场。

  张保国表示:“多重因素下,港交所的上市就显得‘轻松’许多。内地与香港市场同根同源,合规问题较易处置,受大国之间贸易和政治影响也较小。再加上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后也能吸引到一部分内地投资者,其价值在两地都能得到一定程度公认。”

  港交所改革如何引人入胜?

  如果回到1年前,港交所或许还不如当前这么有吸引力。内地民营企业股权变现的需求往往较为强烈,而过去内资股上市后却无法在港交所流通,即便个股后市迎来大涨,企业股东也很难分得估值提升的红利。与此同时,由于此类构架有助于未来开展“A+H”模式,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大多有着最终回归A股的“私心”,而面对此前A股IPO堰塞湖状况,企业或面临进退维谷。

  但自2018年伊始,这一情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12月29日,证监会正式宣布H股全流通试点,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迎来了全面解锁。有著名经济学家表示,H股全流通的试点影响力,不亚于此前内地市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展一方面能够激发港股的内在活力,提升参与者活跃度,一方面也能吸引更多内地企业赴港,合力推动港股市场持续向好。

  除此以外,港交所对部分细分产业的支持也吸引着内地企业积极入市。自今年4月港交所公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包括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同股不同权构架等内容均作出较大幅度改革,这让诸多因产业特性而面临上市难题的企业迎来了生机。例如在民营教育领域,随着部分民营教育企业以VIE构架成功完成港交所上市,模板的成型带动了内地民营教育的上市热情。目前,新华教育、21世纪教育等企业已顺利完成敲钟,另有十余家教育机构也已提交上市申请,2018年下半年或将迎来民营教育集中赴港热潮。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曾表示,改革后的香港市场将更加接近内地市场,引入更多内地投资者同时,也带动内地产业的积极发展,形成内地与香港“两全其美”模式。张保国亦表示,内地产业发展瓶颈若能在香港市场得到缓解,不仅有利于企业走向更为宽阔的国际市场,也推动着企业内生动力增长,提升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投资机构何以择优规划?

  火热市场背后,赴港上市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例如在市盈率方面,H股平均市盈率在10倍左右,而部分传统行业甚至只有5倍,这与A股市场中动辄20倍的市盈率相差甚远。此外,在发行成本及转板成本方面,根据香港某审计事务所统计,内地企业赴港所需成本基本在1500万港元至2500万港元之间,普遍高于内地市场价格。

  而在登陆初期,内地企业的表现也不尽人意。截止6月底,有75家内地企业存在破发情况,破发率高达近75%,其中39家跌幅已超过40%。有资深券商表示,港交所体量有限,企业集中赴港上市或将形成拥挤效应,个股可吸收的资金量或远低于过往。再加上香港市场对企业潜力的预期较为谨慎,企业如果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或规划出炉,投资者的关注热情也将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赴港上市也并非完全高枕无忧,此消彼长的竞争模式考验着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前瞻规划。“企业登陆二级市场并非终结,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业务范围的覆盖及产业扩展,二级市场的影响都将始终伴随。”张保国谈到:“例如对于本已开展或即将开展跨境业务的企业,纳斯达克、港交所等市场无疑将是优质的对外展示窗口。但若企业始终聚焦于国内市场,境内上市或许才能将企业的价值直观体现。因此,无论从企业发展角度,或者股东利益角度考虑,选择贴合企业后期运作的资本市场才是最合理的规划。”

  在具体执行方面,张保国认为,投资机构及企业应拒绝从众心理,在产业方面,重点考量各大平台相关行业饱和度,避免产业淹没在“同质化”内容中,无法凸显企业优势。同时,投资机构也要合理预估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及行业动态,对比各大上市平台政策,一并开拓上市以外如并购等多类退出路径,积极探索资本效率最优提升方案。

  目前,内地市场也迎来了全面改革时期,日趋严格的审核制度必然会对内地企业形成高质量上市引导,形成更为优质的二级市场环境。加上对“四新企业”在内的新兴科技产业的支持,以及CDR等政策的不断完善,内地市场的竞争优势也在近段时间逐步显现。未来,港股及A股或将迎来更多协同发展机会,全面、优质的上市平台或逐步给予企业及投资机构以更多更好的择优选择空间。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专栏作者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