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投资人角度,给《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新的打开方式

“我们其中一个项目,投的钱,创业者不舍得用,拿去做理财了。结果项目推进很慢,别人都跑到前面了。”一家机构向《投资界》讲述了自己曾经跳进的一个坑。

  “明明有药可以治,但偏偏买不起……”

  “社会上弱势群体需要被关注,尤其是白血病人”

  “今年开始,中国对进口抗癌药物终于零关税了”

  “社会矛盾暴露地淋漓尽致”

  影评像传单一样漫天飞舞,一部“笑着开始,哭着结束”的电影让7月初意外的喧嚣。一方面,《我不是药神》不仅带来了观影效果上的触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医药行业的深思。电影终究是在用艺术的方式在聊商业。当所有目光指向了不透明的医药行业,每一位观众都想找到一份笃定的答案。

  回过头来抛开感性因素,客观思考下:《我不是药神》电影单独事件的背后,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机会到底是怎样的?行业发展到现在,背后的资本推手们到底是如何看待存在的问题呢?

  7月5日,由投资界举办的线下沙龙——医药投资大年的那些坑,共同聚集了医疗界的重量创业者和投资人,撕开面纱,一起回归真相。

  迟迟不降的进口药价格

  电影里4万元一瓶的“格列宁”让人吃得倾家荡产,这并非是夸夸其谈。

  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进口药物的引进需要注册审批。能拿到进口注册证的一般为巨头医药公司。药物的专利权、定价权都在这些巨头公司的手上。

  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巨头公司们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的药物专利期其实只有20年左右。在“药物稀缺度就是金钱”的医疗领域,巨头公司依靠专利垄断市场的时间是有期限的,时间一过,仿制药就可以合法生产。因此专利保护期内,在赚钱的问题上绝对不会手软,定会高额定价,把成本赚回来。

  除此之外,国内对绝大部分进口药物收取5%左右的关税。就在今年4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5月1日起,28种进口药实行零关税政策,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中国对药品征收的增值税并没有免,和普通商品一样是17%。

  医院还有约定俗成的15%左右的药物加价。虽然去年7月,药物零加成政策已经实施,但是进口药却受不到政策的雨露。

  这些都是透明且公开的加价流程,而那些定价盲区、不透明的定价之处势必要给进口药的价格上抹上一抹重彩。所以中国的老百姓吃不起进口药,才会赴汤蹈火去国外,寻找自己的药神。

  解决问题三重奏:原研药引进、仿药上市、自主研发

  “彻底解决用药难跟贵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医药产业构建与扶持上,医药是个慢行业,其发展通常是渐进式的,通常有三步:第一步是原研药引进,医保给予适当支持,第二步学习模仿,仿药一致性评价保证质量,成本控制确保病人能支付得起;第三步国产创新药自主研发,从Me too 到Best-in-class,直至First-in-class 。近几年中国国产的新药发展有了很大的空间,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国产新药发展与国外优秀团队的回归,促进了医药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清科资本合伙人喻聚蓉对当下国内药物的环境做了一个概况总结  

  医保谈判  

  在医保问题上,自2016年和2017年两轮国家医保谈判,已经大幅降低了十几种抗癌靶点药的药价,并纳入医保目录,其中包括格列卫、赫赛汀、美罗华等疗效确切且价格高昂的药品。

  “其实从生产成本上来讲,国内是比国外低的。”专注于生物医药健康的早期投资的幂方资本合伙人梁占超直言,每个新药进入医保之前,产品定价需要和医保谈判,比如赫赛汀从5300降到了1999。医保是有压力的,但是必须要实行以价换量的策略。这是患者、医保和药企三方的妥协,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能推动未来创新药的繁荣,给国内患者带来更加优惠的治疗方案。

  华盖资本医疗基金投资总监张国玺也表示:虽然最新的药在短时间没办法进入医保,但随着产品的周期发展,会逐渐加入医保,以价换量。

  仿制药出现

  仿制药不仅能起到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的作用,同时能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扭转防治态势。

  华盖曾经投资的复宏汉霖就是一家以生物类似药为特色的公司。创业的初衷是,一些国际大公司的生物制药产品即将要到专利期,而中国由于医保政策的收紧,需要有类似疗效但价格更低的生物类似药出来。目前复宏汉霖自主开发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有望成为中国首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

  华盖还投过一个项目,之前这个项目在美国做到了临床二期,后来投资了拿到这个项目在中国独家权利的团队,同时还有其它创新药开发。公司的估值翻了好几倍,因为背后有著名的科学家、有团队在支撑。

  所以对华盖来说,一是选择国外顶级的科学家团队到中国创业的项目;第二是国外已有但在中国是第一家最先有的项目。

  

  自主研发

  电影里用艺术的方式刻画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现象。但是片子中的药品研发公司却容易被带上“奸商”的高帽子。其实客观分析,国内医药的研发,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从1到100的需求爆发性增长的过程,却没有看到从0到1研发过程中的艰辛与投入。

  德勤在2017年上半年发布的医药报告中显示,在对全球12家大型制药企业的持续追踪结果显示,巨头企业的药物研发投资回报率在下降,但研发成本却在飙升。巨头们将一种新药推向市场的平均成本已经从2010年的11.88亿美元上升到了2017年的19.92亿美元。而时间成本竟然达到平均耗时14年!

  “我想强调的是,每个创新药的第一粒药片研发都是上亿美金,如果不尊重知识产权的话,谁去创新?没有创新的时候,疾病的治疗进展就停在这了,这是绝对不行的。”幂方资本合伙人梁占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

  中国有很多自主研发的公司,他们一直努力跑在国际行业的前面。

  幂方投资的天广实是国内生物药创新与产业化的代表型企业,公司专注于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发创新,拥有国内独家的抗体技术平台,包括在全球与罗氏和日本协和麒麟齐名的三大ADCC增强专利技术之一的岩藻糖敲除平台,以及国内唯一的KIH双功能抗体平台。目前平台已经成功开发了3款Best-in-class的药物进入中国二期及三期,美国临床也在同步申报中。除了已经进入临床的产品,公司也有多款获得国际PCT专利的全球新药在准备申报临床。公司团队曾在Genetech、Merk等国外行业巨头的早期研发和药物工程等部门担任要职多年,是国内少有的同时具备创新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团队。拥有国际顶级的科学家团队、核心研发技术、持续产品创新能力以及稳健的企业运营,都是幂方能够在天广实早期阶段就投入数亿人民币的重要原因。

  其实尊重患者和保护创新并不对立。研发一种创新药,也是一场游戏。但打破了游戏规则,研发新的救命药动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投给创业者的钱,他拿去理财了”

  每个行业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价格抬高,资本盯紧的医药领域。

  医药投资阶段也比较长,是一个很慢的行业,从研发到临床、到生产、到销售,中间还有一系列的申报工作。当国内医药的投资人成批成群的出现,当药物品种种类越来越多,当药物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疗效无法评估,无法验证的时候,一些坑已经在那里准备好,就等你跳下去了。

  “我们其中一个项目,投的钱,创业者不舍得用,拿去做理财了。结果项目推进很慢,别人都跑到前面了。”一家机构向《投资界》讲述了自己曾经跳进的一个坑。吃一堑长一智,她之后深刻地悟出了一个道理:早期项目的人很关键。首先要舍得花钱,舍得花钱是一个本事;怎么布局、规划,把人才引进来,是一种能力。

  弘毅投资方认为,人当然是资本方看中的一个因素,不过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医药仍然要回归到临床或者疾病的本身。弘毅投资的天境生物就是一家采用内部研发加产品引进的双驱动药物研发公司,目前已经完成了2.2亿美金C轮融资。公司聚焦于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天境生物计划2018年在中国和美国申报启动多项临床试验,包括临床二期及三期阶段项目。天境生物的创始人之前还是石药的职业经理人,经过多年的磨合与观察,这样的投资他们更放心,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投后帮扶上。

  “我觉得成功项目的一个标志是变现或者退出,我觉得现在没有变现,一切都不好说。”上海建信资本投资总监闫艳娇一句惊醒梦中人。

  对建信资本来说,陪跑微芯生物经历了从无到有直至IPO的过程。即便当时的风险很大,但是仍然咬牙投进去了,后来的发展验证了投资的成功。企业有技术、有韧性,随时都有办法解决生存的问题。建信资本也喜欢看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空间。

  医疗行业的投资是一个慢功夫。尤其是对于没有那么多数据和临床阶段的表现去做判断的早期。这时候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就需要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陪君长征8万里。

  新药公司的估值泡沫 

  以前在美国看项目,觉得美国的项目特别贵;现在投资人从中国去美国再看,就像大白菜价格一样,特别便宜。

  不可否认,国内大部分的创新药企业的估值都是偏高的。这与当下资本一窝蜂地看生物药板块有直接的关系。

  “确实存在有一些资本在空抬物价。”华盖资本医疗基金投资总监张国玺呼吁资本市场在未来还是要将创新药市场的估值回归合理。创新药的产品和团队,是估值多少的基础,一切都要回归到产品本身、市场本身。张国玺建议国内的公司应该多和国际上的公司做对比,擦亮眼睛,看清这个领域的竞争格局,用相应的估值模型进行参考,将国内的创新药估值回归到合理的范围内。

  不过有的头部公司估值高,是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呢?

  “创新药估值高,但其估值模型和方法学基本一致,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就贵的离谱。”弘毅投资投资总监李林认为,好的企业好的团队,往前推进确实需要很多资金的。当一个团队能够找对方向,资本方给了他足够充足的资金,那么在推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有家公司创始的时候并没用产品,通过给到资金,花了几百万美元从国外买来,之后这是团队迅速推到临床试验。如果真的有一天,产品的成效超过了美国企业,那么这将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投资。”

  不过我国高水平的临床试验机构资源紧张,目前只有712家左右具备资格,保守估计,临床试验机构数量在2018年达到约830家才能满足临床试验需求。

  医疗机构和医生从事临床试验的动力不足、配套体系缺失也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三甲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仅有两项条款涉及临床试验,其中药物临床试验权重极低。

  韩国2012年专门推出了研究型医院建设项目,计划十年中投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其临床实验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可以达到5%~9%,这和中国的现状有较大的差异。

  “比较起测序行业,新药平均估值其实还算好。现在研发品种的成本太高了,涨了1.5倍。临床的成本也在涨,单单一个临床总监年薪就达百万。这些成本摆在这,如果要说估值过高的话,那我觉得这个行业应该算是一种繁荣吧。”上海建信资本投资总监闫艳娇对市场有着另外的理解。

  结语

  当下整个医药行业,大分子药、小分子药、细胞治疗被资本持续加持。从专业到商业、从创业到投资、从研发到临床实验……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高度关注医药板块。而从退出的角度来看,港股上最新要上的项目也受到了紧密的关注。

  随着海归的增加,更好的生物药企孵化开始迅速成长起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药投资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阶段。

  当然,每个人对《我不是药神》这个电影都有自己的打开方式。电影里面用一个社会现象引发行业的思考,社会已经开始审核起药品研发的规则,加大要对专利药和知识产权的重视。

  但是只求吃药,只摘成果,不重视过程,对于整个国家的医药产业并没有帮助。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是,希望国内能够有一个健全的医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机制,让所有的医药都普及化,不再封神。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