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7月17日消息,美国东部时间7月16日,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品钛(PINTEC)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首次公开招股(IPO)申请书,计划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股票代码为“PT”。品钛希望通过IPO融资近7000万美元,目前尚未披露IPO定价。
仅融资一次
据悉,品钛之前与积木盒子同属于一家,2016年9月集团分拆,旗下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积木盒子(JIMUBOX)划分至新成立的积木集团(JIMU GROUP),董骏出任积木集团CEO,积木盒子CEO依旧由谢群担任,品钛集团CEO一职由魏伟接任。重组完成后,品钛集团与积木集团将各自成为独立法人,进行专业化运营。本次上市的品钛,即为重组完成后的品钛集团,与积木盒子除了拥有一些共同的股东以外,二者不具有任何股权上的关系。
招股书显示,品钛创始人兼CEO魏伟持股6.6%,董骏持股10%,彭笑玫持股5.2%,总裁周静持股2.3%,所有董事和高管共持股24.8%。
机构股东方面,曼图资本通过Mandra iBase Limited持股为7.9%,为品钛第二大股东;新浪通过New Fortune Fund L.P.持股为7.7%;银泰资本通过Ventech China II SICAR持股为7.5%;小米通过Xiaomi Ventures Limited持股为7.2%,经纬中国通过Matrix Partners China III Hong Kong Limited持股为5.1%。
此前,据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6月5日的报道,品钛宣布完成总计1.03亿美元的系列融资,投资方包括新浪、曼图资本、STI Financial Group、顺为资本、熙金资本等。
作为品钛上市前的唯一一轮融资,战略意图较为明显。品钛同时宣布与领投方新浪就开展战略合作达成共识,双方将在流量、数据、产品等领域开展合作,力求在为金融机构赋能方面产生协同效应。
今年第一季度实现盈利
招股书披露,品钛通过技术平台连接商业机构和金融机构,利用五大类解决方案,帮助机构客户向终端用户提供金融服务。目前,品钛最重要的两大产品为智能信贷引擎“读秒”和智能投顾引擎”璇玑”,通过这两大产品为机构客户提供包括消费场景分期、个人信贷、小微企业信贷、财富管理和保险经纪等各种智能解决方案。
品钛的收入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提供个人与小微企业信贷系统服务获取的服务费;提供场景消费分期系统服务获取的费用;财富管理系统服务费。
从2016年以来,品钛的营收有了大幅度增长。2016年,品钛的全年总收入为5490万元人民币,2017年的全年总收入达5.6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6%。2018年一季度,品钛实现总收入2.7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9%。
盈利方面,2017年亏损8490万元人民币,较2016年降低了57.7%,而2018年1季度则实现了1460万元人民币的盈利。而调整后根据non-GAAP口径的盈利,2017年亏损5380万元人民币,同比2016年下降69.2%。2018年一季度则实现盈利2350万元人民币。
招股书披露,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品钛的商业机构客户(business partners)达到179家,金融机构客户(financial partners)达到81家,包括去哪儿、携程、中国电信翼支付、唯品会、小米、民生证券等。品钛通过合作伙伴服务的终端用户(end users)包括2100万使用信贷系统的注册用户,和16.8万使用财富管理系统的用户。
金融归金融,技术归技术
去年下半年,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展开了一股赴美上市的热潮,多家互金平台抢跑美国IPO,信而富、众安在线、趣店、和信贷、拍拍贷、融360、乐信集团等上市敲钟的喜讯纷至沓来。
而到了2018年,赴美上市热退去,香港已然成为今年金融科技公司IPO的首选地。51信用卡、维信金科、汇付天下相继登陆港交所。
在2017年轰轰烈烈的互金上市潮偃旗息鼓近半年之后,品钛成为了2018年首家在美股市场递交招股书的金融科技公司。
和去年密集上市的几家互金平台大都是依靠现金贷和消费贷业务强劲的盈利能力和高速的增长势头不同,品钛是一家主要依靠企业服务型金融科技公司。据招股书显示,品钛的大部分盈利都来自于技术服务。
根据Oliver Wyman的报告,中国的在线消费金融市场在2022年有望达到人民币3.5万亿元的规模。但商业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缺乏打入这一市场的技术能力。品钛在招股书中表示,通过服务于两端的机构客户,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可以优化自身的模型和解决方案,而客户的广泛性又进一步强化了品钛服务的网络效应,使其可以高效低成本地扩展业务。
无独有偶,马云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中提到:蚂蚁金服以后会是一家技术公司而非金融公司。按照阿里之前公布的计划:2020年希望60%来自技术服务费,20%收入来自支付接入费用,金融业务收入只占到10%左右。
金融科技公司归根结底是一个科技公司,去金融化,回归技术本身,可能才是未来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