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化+”时代已来!文化投资该如何赋能实体经济?

我们看文化很多方向不谋而合,包括文化在几个新的领域,新媒体、新体验、新科技都是用内容+新的形式也好,让整个文化产业往前推进。

  时至今日,涵盖教育、IP、新媒体、消费等诸多方面的文化产业,不断影响着人们体验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着力 点。近一阶段,不少区域针对文化产业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母基金,推动市场化产业基金的蓬勃发展。而文化产业也在以其繁荣的态势,推动着社会发展与创新实现。

  2018年6月8日,清科创业、投资界携手华盖文化基金走进厦门鼓浪屿,召开“万物有声 文化鼓浪”2018文化产业峰会,汇集业界投资机构、文化产业知名企业、厦门政府代表、上市公司 、厦门产业引导基金以及合作伙伴,把握行业强劲势头,剖析“新媒体、新体验、新科技”的投资逻辑。

  会上众源资本合伙人陈伟稼,辰海资本合伙人王维玮,科华基金创始合伙人岳蓉,头头是道文化基金董事刘晓妍,以及主持人华盖资本文化基金主管合伙人陈春柳,做了主题为“文化投资:赋能实体经济 打造美好生活”的讨论。

  以下为论坛内容速记整理:

  

  陈春台上这几位我们都是老朋友,经常在一起探讨我们这个文化产业,最近也是有很多话题值得讨论,我们作为这种长期关注文化产业的投资人,我们也希望为我们自己关注的方向做一些讨论。

  首先让几位好朋友介绍一下自己。

  陈伟稼我是众源资本的陈伟稼,我们专注在文化传媒领域,现在分别由一支母基金和直投基金。

  王维我是辰海资本的王维玮,辰海现在有两期基金,最近做的基金是和猫眼电影做的文化、娱乐、消费相关的中早期基金。

  岳蓉我是科华投资,我们投TMT、生物医药,文化也是我们重要的一个版块,我们在网络文学,电竞以及动漫投了不少项目,一会儿可以分享一下在各个版块之间的差异,文化和其他版块的差异。

  刘晓妍我是头头是道基金的刘晓妍,头头是道基金是我目前管理规模在30亿左右,在范文化领域。范文化领域我们特别关注文娱、消费、体育和教育。

  阴阳合同事件?不能以偏概全看待文化产业

  陈春柳谢谢!今天我首先想抛出一个话题,这个话题不是很想拿出来说和文化产业相提并论,因为它在文化产业里面很多人认为它是文化产业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当一个话题讨论。

  我们跟投资人或者一些更关注传统行业的投资人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反馈,他们觉得文化产业是很虚的,或者说是比较轻,不管估值还是业务本身也好。尤其提到最近的崔永元和范冰冰的事情,阴阳合同的事件,让大家对文化企业,觉得文化行业是不是赚得多,干得少,或者说文化行业就是由娱乐八卦组成的,这是我们长期关注文化的所不能认同的观点。

  你们对这件事情对文化产业本身跟这个事情的关联性,探讨一下。

  陈伟稼:这个话题一直被很多人讨论,作为一个文化投资者来讲很好笑。因为明星或者影视这块天生就是在聚光灯下,所以会吸引更多关注,我们从来不认为它是文化的全部。我们认为像影视、内容这样的文化,只是我们大文化投资的很小一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狭义文化。

  就算是狭义的文化,经过资本这几年的洗涤也有非常多非常好的公司沉淀下来。说到阴阳合同的事情,我觉得很搞笑,这是圈内10年前发生的是,在当下这样的环境下,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的形式了,各地推出一些新的税收政策,用正规的方式处理税收,不管艺人的还是工作室还是制片方的税收。

  大家看到的文化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公司、影视剧公司等等,就算电影现在一年的票房600亿,电视剧1千亿的商场,但是广义的市场就是上万亿市场。我们关注更多,我们关注的是互联网、教育、体育、旅游,甚至是文化+的消费升级的项目,他们占的比重远远超过我们刚才说的狭义的影视文化。

  当然就算在现在当下的环境下我们还是认为影视公司、制作公司有很多的机会,因为还是有很多的内容需要被大家看到,这个一定也是我们非常坚定的投资方向。

  岳蓉:无论文化类的项目,还是非文化类项目,对它的估值都是未来收益的折现。非文化类企业可能有形的东西比较多,产品也好,服务也好,收入、成本利润有形。文化类企业是无形的,包括创意,包括产品很可能都是无形的。这个过程中可能有投资人觉得文化类企业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一些。我投一个非文化企业有1千万的外包合同我可以看到,到底付出什么,收回什么。文化企业有时候我们投了以后,最后收回的外包1千万合同,我们不太容易确认。所以我觉得文化类企业投后管理比其他非文化企业难一点,无形的东西多一点。其实内在的都是看好未来得盈利。

  第二个谈到的,文化产业是不是投入少,回报高,不是这样的。文化类的风险比非文化的风险高,投非文化企业回报会比较确定,企业比较好管,非文化类企业很难投出一个特别挣钱的项目,那是因为风险高,所以是高收益。这是我的观点。

  还有一个艺人们的收入太高?其实是一个市场定价,不是艺人自己定,因为他会带来很好的票房,所以他有那样的收益。至于是否逃税,在早期会有野蛮生长的现象,现在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大部分会是规范运作,可能会有一些避税行为。我觉得文化产业在逐步走向规范的过程,最终就是他会跟其他的非文化类项目会有自己内在的投资逻辑和一些内在的评判它的价值,以及它非常规范的生长。

  文化能否为实体经济带来附加值?

  陈春柳文化产业在经历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野蛮的手段也好,方向也好,现在经过近十年的产业上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清晰,而且我们因为持续在看这一块,我们也在找到越来越好的方法。

  文化产业的投资方法论,我们一直在探讨,现在也越来越清楚,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好项目,真正的独角兽项目。

  我想问一下各位,你们投资的企业里面,有没有这样的项目,他真正能赋能到实体经济,他们现在做的效果如何?文化对实体经济而言是不是真的为他们带来附加值?

  王维玮:拿最近一年我们投的项目来说,动画的例子,我们在动画赛道投的3家公司,一家在跟实体经济结合走的比较领先,有一个少儿项目以京剧文化为概念,以猫的形象,有400、500个形象连续的故事,做了很多线下结合的事情。比如说在北京进校园,把一些京剧的文化元素代入校园,用一些表现教小孩关于传统文化和京剧,和商场结合做一些线下的相关项目。最近做的项目,是在广州有一家地产公司和他一起做2千多亩的线下游乐场,加上文化的小镇。从动漫的内容,到形成的所谓IP形象,到线下的延伸产品,再到文旅相关和实体产业结合。

  第二个例子,最近火的几个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我们投了2家偶像团体公司,投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里面的人由于综艺的放大效果比较好。女团里面有一个女生现在排前11,男生也有挺靠前的。原来说内容生产有IP有人,有变局有故事,人是一个生产要素,慢慢从内容生产开始,他们现在也做线下演出,代言也好,跟实体经济有非常大结合。他们想把自己品牌的理念提升到一个让大众认同的符号上,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还有投一个公司创客星球,做得优酷的机器人格斗,他们和实体结合非常多,下半年在全国各地做铁甲雄心的线上赛事,还要进校园。让AI和机器人进校园,这是非常好的事,和教育和线下实体相关。他们和天猫的合作,做了很多线下机器人产品,年底会推出。

  我们最近投的上海的街舞团,里面有三个人,他们原来是一个街舞培训。今年开始这个街舞东西变成文化内容和潮流文化的东西,最近他们和线下和商业地产结合做线下空间,他们有自己的潮牌,他们用舞蹈内容推潮牌,效果非常好。

  刘晓妍:文化赋能消费,文化赋能实体经济,也是头头是道的逻辑。我们头头是道在前期投的很多内容,我们当时投内容一个大逻辑,除了内容本身有被消费的诉求,还有一个很大的背后的深层商业模式,我们希望通过内容区分人群,我们希望通过内容为这些人群给他们贴一个人格化的标签,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这些人群身上有多纬度的消费被释放。我们大链条上分四个环节,投内容、中间的工具和服务,第三的产品和商品,最后的渠道、平台。整个链条是用大文化的概念打通的。

  回到文化赋能消费案例上讲,一个是我们投的音乐企业,本质上更大想象空间在于音乐家,这个公司其实发展不久,但是在行业地位还可以。他们下面做的事非常有意义,是一家音乐内容公司,入股了日本的潮牌,更多是资源入股。

  日潮比欧潮、美潮更商业化,其实现的商业化比美式有更优的逻辑和体系。因为投了这个潮牌,所以日本的潮牌圈很认可。他们接下来会用潮音乐节或者潮展的形式把场景、文化、产品结合在一起,这是他们在做的事。用音乐覆盖这些音乐的消费主流内容,已经不是小众文化,是大众文化,我觉得会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第二个例子,因为我们基金发起人也是一个很大胆的创业实践者,他希望现在在做的匠人计划,本身是希望把中国传承的,非遗的文化,设计成或者整合成相对标准化输出的匠人产品,但是背后是匠心、匠人,这也是非常典型的源头匠人文化到后面的匠人产品,这是我们已投企业或者我们孵化的或者我们创始合伙人实践的文化赋能实体经济特别好的例子,而且是非常正向正能量。

  文化+时代已来!哪些投资标的更受欢迎?

  陈春柳过去的20年,可能大家都知道互联网+的时代,现在互联网无处不在。文化无处不在,意识只停留在投资人可能看到或者意识到比较深刻,微量的10年甚至20年。文化无处不在,或者文化+的产业时代到来,我觉得会让更多人更深刻认识到这点。这是我们能看到的一个大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因为整个内容都在拥抱线下,拥抱实体经济,我们看项目的时候,对项目的标准和方向上,我们会做什么样更精准,或者更多的一些调整或者聚焦?包括我们对被投企业团队有没有一些更新的要求?

  陈伟稼:其实我觉得所有的投资本质都不会变。包括从任何企业甚至文化企业讲,我们认为每个企业内核是它的关键。如果是一个内容上的公司,内容就是你最主要的核心,这是看每个企业的本身,我们要看到企业的内核是不是有这样持续的竞争力。

  现在对于创业者讲会有更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不管运营上,管理上,会加大他的管理难度,我们需要更复合型的管理者、创业者赋予到文化企业中,不能只是一个内容制造者本身,还要想更多的怎么样把内容附加到渠道,这块可能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你以前没有尝试过的领域,所以,现在的每一个创业者不能在自己的某一块小领域上,还要赋能到更大的空间上。

  坑每个行业都有,我的观点就是该踩的坑很多时候避免不了,我们会扶着这样的创业者一路前行。

  岳蓉我们从不同版块分析文化投资的特点。从投资经验看,我感觉到文化的版块投资有几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他投资的风险会比其他版块要稍微高一点,大概回报也高。另外一个回收期要长一点,这是它和其他版块的差异。

  对于文化类团队的甄别中,我们会对他的文化创业项目的创业逻辑会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还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盈利模式,我们会一起把未来怎样实现收入,如何控制成本和费用理的清楚。他一定要有非常好的现金流,足够支撑他完成他的创意的实现。

  我发现我们其他的非文化版块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年龄相对来说大一点,可能有70、80、60后,他们相对来说运营企业的风格比较稳重一些。我们文化版块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会相对年轻一些,80后和90后多一些,投后管理上面要更费心一些。因为一些创业者很可能因为太年轻,对于这种没有实体运作的经验,很可能玩没了。我们确实遇到过这种情况,文化版块有的项目,80后的一个企业家,最开始我们看好他,觉得他有想法,后来发现他有一个阶段把投资人给的资金玩没了,赶快收了,然后把企业管理理顺。这个过程中对于文化版块相对年轻的创业家,投后管理的工作量很大,需要陪伴,投下去以后要对他负责,直到陪他走到稳的状态。

  文化板块哪些细分赛道将迎风口?

  陈春柳我们投资文化创业团队的时候,创业团队年龄偏向90后,但是看起来像70后,很老成,其实心智很成熟,成长环境比我们当年70后、60后成长环境接触信息量大很多,所以他们综合素质或者创新素质更有价值。

  我们大部分是看着投趋势,而不是仅仅为了追风口,我也很想知道在现在的这种消费大背景下,消费升级大趋势下,我们未来一年在座各位你们看好的哪些,就说一个方向。

  刘晓妍我们可能会近一两年或者更长时间会看好科技+文化这样更细的赛道,第一跨界,第二科技是顶层技术,加到产业里面可能会改变产业的生产方式,成本结构。另外它会改变产品的呈现形态,尤其内容产品的呈现形态,这个想象空间非常大。加入数字媒体、科技,呈现出来的东西更符合我们看好的,即将成为主力消费军的他们的审美,这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方向。

  我们看项目的时候,我们对创始人的要求会比较敏感一些。往往一个企业格局多大就是创始人自己的格局多大,一个企业的天花板就是创始人的天花板,创始人要有拥抱变化的心态。所以我内部团队必须要敢于接纳新鲜的血液,不管这个团队凝聚力多强,都要有复合能力。科技+文化的赛道中找到的复合型团队非常难,但是一旦找到就是快速起量的趋势。

  岳蓉我们会仔细的分析十三五报告,所以文化版块我们会围绕科技概念做。有一些网络游戏,我们找一些打造爆款的团队,还有区块链,让文化项目的产权确认以及资产的流动以及利益分配成为一种现实。还有知识付费,短视频。知识付费达到千亿级之类的。这些是我们比较关注的版块。

  王维玮看好的几个,讲一个音乐,我很早入行的时候投过唱片公司,因为当时整个音乐产业比较低谷,我觉得这个东西占领人时间特别长,整个链条上有很多机会。原来大的QQ、网易买版权之类,抖音出来以后,我们发现还是有机会的。新的人群对消费内容也有迁移,只有有变化就有非常多的价值和机会。

  陈伟稼我们一定看好所有的文化赛道,没有其他的行业可以像文化这样每年高速发展,文化的起点比较低,纵观这么大的中国市场,刚刚说的几个数字,数字付费,大家认为很大了,它就是30亿的市场,它至少是300亿的市场,还有10倍的空间,像音乐刚才也说了,毛不易出的一个专辑1天120万人,到今天一周的时间这个数字接近300万。付费这种习惯的养成,第二个付费的意愿,会有新的机会赋予文化产业。我非常看好大的文化产业,每个细分赛道都有无数的机会。

  陈春柳我们看文化很多方向不谋而合,包括文化在几个新的领域,新媒体、新体验、新科技都是用内容+新的形式也好,让整个文化产业往前推进。内容+科技,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或者内容产业的发展都是因为有科技的发展,带来内容的展现上的不一样,从电视到抖音也好,都是技术的发展带来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我们认为它是非常有魅力的产业,因为它的爆发性、影响力,以及对人精神上影响的长远,文化让我们深深的爱着文化产业,深深希望它发展更好。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机构

文化娱乐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