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资本中国创业基金的一期已经投出了超过70%,涉及20多个项目。现在我们正考虑把新的项目放到新融的两支基金上。”近日,在接受清科观察员独家专访时,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张帆透露,这两支基金是今年5月18号成功募集完成的,它们分别是2.5亿美元的红杉资本中国创业基金第二期和5亿美元的红杉资本中国成长基金,存续期均为10年。加上红杉资本中国创业基金第一期的2亿美元,目前红杉中国正在管理的基金额度已接近10亿美元。
据张帆介绍,“这两个新基金所关注的项目类型,从公司发展阶段、侧重考察角度到单笔投资规模都会有所不同。红杉资本中国创业基金专注于投资一些早期的、创业期的项目;而红杉资本中国成长基金主要投资有一定规模的,在快速成长过程中需要成长资本介入的企业。”
全心全意支持企业发展
今年4月26号,亚洲传媒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日本股票市场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上市后股价由发行价640日元步步走高,在短短6个交易日就实现股价翻番。这是2005年9月红杉中国刚刚成立时的第一个投资项目。
虽然这个给张帆带来了“开门红”的案例推进的非常顺利,但是红杉并没有短期内的退出计划。“一方面是公司还在锁定期,第二,现在也没有过了锁定期就退出的计划,因为红杉在退出一个企业时考虑的是长远的,我们希望能够长远地支持一家企业的发展。”
据张帆透露,在红杉中国已经投资的公司里,今年下半年还会有一到两家会在纳斯达克上市,明年开始也会有一些陆陆续续登陆国内A股市场。
“虽然我们还没有在国内退出的成功案例,但很多企业跟我们提到了想登陆国内资本市场,对于这样的企业,我们经过判断分析之后,发现的的确确是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最有效、最有利,那我们就顺应这种发展,全心全意地支持。”张帆表示,IPO是公司成长道路中一个重要的一步,但不是终极目标。红杉一般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关键是让其顺其自然的发展,红杉则是自然而然地支持。
红杉中国的创业
“我们现在每周都要接到几十个创业计划书,会具体深入讨论的有十几个到二十几个,每周都是这样的速度在走。”工作的繁忙程度是可以想象的。据张帆透露,包括沈南鹏、周逵、计越在内,红杉中国目前有11位投资人,其中6位在北京,5位在香港。“每个同事有自己的背景和工作经验,同时对很多企业和案例有独特的视角和兴趣,我们并不是非常强调整个公司层次高低的区别,大家都参与项目讨论。我们鼓励大家自然分工,然后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去做。”
“我们希望红杉投资的都是将来行业里面最引人注目的领导企业。这促使我们不断发掘中国在很多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在行业突变或者膨胀的时候所涌现出来的领军式的企业。以科技型为主的行业中,他们的诞生和发展相对来讲以早期的居多,反过来,很多传统行业在中国的目前的经济状态下,领军企业必须有相当的规模才具备这样的雏形,所以这可能是自然的一个分化。”张帆表示,“红杉投资的项目分布在不同行业,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这样的企业将来都能做成他们各自领域的非常典型的领袖型企业。红杉要做的,就是系统性地创造行业佼佼者,打造突破性行业的标志性企业。”
红杉资本在美国因为投资了思科、苹果、甲骨文、Google等一系列颠覆性的成功案例而闻名于世。“这些机会的诞生,都是因为这些创新型的企业颠覆了以前技术发展的即有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讲,红杉是投资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但这一点并不是红杉最根本的。”张帆稍做停顿,继而总结道,“红杉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我们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我们没有把打造红杉,或者说红杉每天的运作,看得和创建同仁堂、可口可乐等任何一家百年老店的那些企业管理人的工作有任何不同。他们在创建百年老店,一个威震世界的品牌,需要很多很多的努力和辛勤的耕耘,每天都要关注很多个细节。红杉做自己的事业的时候,跟这些企业打造自己的过程没有什么区别。”
“在美国红杉已经有36年的历史了,在中国今后的36年之内,中国也会诞生几家卓越的投资企业。红杉中国投资人的特点和激情,决定了我们希望把红杉作为一个出色的、持久不衰的投资企业。”张帆对此颇具信心。
不做“猎手”做“帮手”
对于以往有媒体给予“华尔街归来的中国猎手”的称谓,张帆表示并不赞同,“我们希望创业者把红杉看成是创业过程中一个非常有价值、有帮助的一个伙伴,这个是红杉留在所有创业者,包括当时从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到Google的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心目中的印象。因此,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比较忠实的创业伙伴,而不是说去捕猎,那一个是居高临下的傲慢的、错误的感觉,这就偏离了红杉的哲学。”事实上,红杉人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像红杉所定位的信条那样,希望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做一个为创业者服务的帮手。
谈到在华尔街的工作经验,张帆认为,每一份工作经验都对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所做的事有很大的帮助,“高盛是一个专业优秀的投资银行,这段时间的工作经验的确成为我现在的工作过程中宝贵的财富。包括对商业机会的敏感,对事业的执著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事实上,每一段的工作经验对我来讲,最后教给我的都是如何做人。最终来讲,做人做得怎么样,你的事业就会做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