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Fusion Fund创始人张璐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演讲,梳理了硅谷长盛不衰的原因、作为一个创新系统的几个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中美跨境机会,由投资界独家发布。
张璐,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硅谷知名投资人。Fusion Fund 现管理上亿美元资本,始终专注于美国市场新兴技术类初创公司的投资,投资团队以斯坦福背景为主,汇聚了硅谷杰出企业家、投资人以及美国工程院院士等。
张璐创立Fusion Fund之前,曾创立医疗设备公司并担任CEO(2012年被并购),也曾为硅谷Fenox Venture Capital(管理资本10亿美金)的投资合伙人。张璐2017年成为第一个当选福布斯美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投资行业主题人物的中国人。她也是T&C 2017年度全美 top 50现代影响力女性,是唯一入选的华裔。
过去几年中,随着国内创业热潮的兴起,许多创业者或投资人把更多关注点放在了硅谷。硅谷作为全球的创新中心,多年来一直保持其持续的创新活力。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我从最早在硅谷斯坦福读书,而后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创业,再到公司被收购后去做投资,再到几年前开始关注早期的投资,我算是整个硅谷生态圈的一位亲历者。
无论是从创业者的角度、投资人的角度,还是从退出市场的角度,我都亲历了硅谷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硅谷的环境不仅给资本,也给创新的产品技术,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硅谷为什么多年来一直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
我的公司Fusion Fund是硅谷的一家美元基金,主要对早期创新创业公司进行投资。一直以来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技术投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整个团队的背景都是技术出身、创业家出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坐落于硅谷,其多年来保持着科技创新领域世界领军的位置。
另外,我们是一个中美团队,我作为一个在美国投资的中国人,可以看到两边的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中国有很好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有些商业模式的创新模式大大超过了美国的发展程度,为了把握这个差异点,我们在硅谷更愿意对技术类的创新进行关注及投资。
大家总说硅谷,为什么这么多年会保持创新的投资活力?这么多年一直保持一个健康稳健的状态?首先,加州是美国的经济大省,包括农业、娱乐业、科技创新业,整个环境对于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非常巨大,整个创新类公司价值达到3000多亿美金。另外,很多公司得益于这个生态环境很快获得成功,并且在成功退出之后会很快回馈生态系统,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硅谷的发展。
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三个数据:
• 硅谷包揽2013、2014创投区域所有成功退出公司的47.3%(不含亚洲)
• 硅谷的创新行业占整体经济总量的26%
• 硅谷生态圈内初创公司的总估值高达3230亿美元
从系统化角度解析硅谷的创新浪潮
为什么是硅谷?为什么创新浪潮可以在这里被孵化出来?
1. 生态圈首要因素是人才
硅谷生态圈中首要关键的要素就是人才。提到人才,就不得不提到我的母校 --- 斯坦福大学。和东岸的传统顶尖高校相比,斯坦福的建校时间较晚,甚至在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并不能位列美国最顶尖的高校 。但在过去短短的20年时间中 ,斯坦福却和硅谷一起迅速崛起,成为美国最顶尖的大学。
这个过程也是一段机缘巧合,斯坦福的最大机遇是从冷战开始的。 在冷战的时候,政府给了硅谷很多的资源、资本,此时便涌现出诸多优秀的人才及技术创新。斯坦福大学的校方也顺势而为,推出了很多鼓励创业的政策,比如说很有名的以一美元的价格,把土地租赁给学生,促进学生进行创业。甚至于后期,校方还会经常去投资毕业生的公司,包括我本人,和我合伙人的公司,都是由校方投资成立的。并且,学校还帮助学生把手头的科研结果、专利技术快速变现和商业化。
同时,在整个硅谷生态圈里,斯坦福校友也所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谷歌的前100名员工都是斯坦福校友。谷歌的第一个投资人是斯坦福的一位教授。到目前为止,谷歌每20名员工里面,就有一名斯坦福校友。 除此之外,硅谷还有许多由斯坦福校友创建的公司。当他们获得成功之后,不仅愿意回馈给学校,更愿意去招聘斯坦福的毕业生。同时,当他们看到很多优质的公司,在硅谷产生之后,也愿意以更加合适的市场价格去进行收购,也成为创业者的一个退出渠道。
2. 生态圈次要因素是资本
第二个在硅谷非常关键的要素,就是资本的力量,也就是我们这些VC从业者。 虽然VC行业和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相比,操盘的资本总量很小。但这一点点小的资本,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大幅度地推进了创新的发展。
整个VC产业虽然占美国GDP的比重不到千分之二 ,但是由VC投资帮助到获得市场成功的高科技公司,所贡献的GDP在美国的占比却是超过20%。现在已经上市公开交易的公司50%以上都是有VC资本的帮助和支持。
很多时候, VC并不会投资于某一个很明确的投资热点,而是会跟创业者共同学习,研究下一个投资热点的方向。同时,反向抓住合适的投资方向和创新发展点后,大笔的资金注入也会吸引大批的创业者进入这个领域,从而推动一个潮流的发展。
3. 生态圈第三位是传承精神
在硅谷有非常多成功的公司,它们不仅培养人才,还为人才提供了非常完整的退出市场机制,这可能也是中国和美国市场不太一样的一点。在美国,超过90%的公司是通过收并购进行退出的。而且这种收并购的价格的市场均值在3000万到一亿美金左右。很多创业者做3-5年后,会进行快速的收并购,获得初始的资本积累,再进行下一轮的创新。 所以在硅谷很容易看到许多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创业者。这包括我和我基金的合伙人,我们的公司都是发展几年后被成功收并购的,这是一种非常良性的互动。
同时,硅谷充满一种非常轻松的氛围,让每个人都充满一种有机会改变世界的斗志。这些科技大鳄、 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也都非常愿意去传承这种企业家精神,去传承自己成功的经验,去帮助新一代的年轻的创业者。不仅从资本的程度,不仅从退出的程度,同时还会成为他们的创业导师,或者成为他们的创业向导。所以这也是硅谷非常特殊的生态圈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就是传承精神。
创新型企业与创投圈人士合作促进创新
创新型企业和创投圈的从业者,是如何共同合作,去促进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浪潮?
1. 创新孵化中心。
首先,建立创新孵化中心。这些创新中心可能来自于大学或NASA园区等。投资方和企业家都会经常和园区里的创业者进行交流,了解不同公司的技术天花板在哪里,并帮助他们做市场判断。
2. 资本的接力。
当产品和技术开始进入到和资本圈对接的时候,VC就出现了。资本在不同阶段的支持,也是硅谷很有意思的一点。作为投资人,我们当然会有竞争,创投公司每天都会想去挖掘更好的企业,去投更好的公司,去获得更大的回报。
但同时其实整个资本圈也是非常紧密的合作生态。当中早期的资本进入后,中后期会有更大的基金来接受这些优质的公司,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往下推进。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希望把最优质的资源集合到一起,去帮助最优质的公司获得更集中的资本,最后去获得更大的退出。这就是整个硅谷生态圈合作共赢的方式。
硅谷特殊的市场调整周期
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市场,都会有市场调整期。在过去几年中,硅谷也经历了一个市场调整周期。许多公司进入了融资困难的阶段,有些人在讲资本寒冬。但实际上从我们资本方的角度来讲,这只是一个信号,一个硅谷进入新的一批调整周期的信号。
1. 硅谷的独角兽
说到硅谷市场的调整,这其中不得不谈的概念,就是独角兽。近几年中,大家看得比较多的是独角兽公司泛滥的情况。2015年美国共出现 85家独角兽,但在2012年这个数据是12家。如今,上百家的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超过3000亿美元,整个硅谷的资本量连20家都支持不了,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大动荡, 有些美国独角兽拿份额来中国融资,有些已经开始接受中东海外的投资。
其实,有很多独角兽的估值是经过VC资本哄抬起来的,甚至说一些境外资本抬起来的。到现在,由于经济下行资本撤走,就留下了很多非常尴尬的独角兽在那里,高不成低不就。 这些公司退出的途径,无论IPO还是并购市场都不是很明朗。因此,今年下半年硅谷的市场调整期还在持续。但这并不代表现在的市场没有投资机会,反观历史,很多伟大的公司恰恰是在市场调整期出现,而且当一个市场在进行资本调整时,也会出现一个筛选,让本来不该创业的创业者,有一个放弃的选择。
2. 硅谷的泡沫经济
同时也有人问我,硅谷是不是有泡沫,这个泡沫什么时候破?实际上,硅谷创新发展这么多年了,整个硅谷说得不好听就是一个泡沫经济,如果没有泡沫VC不可能赚钱,如果没有一轮轮起起伏伏,就不会有新的公司去打破老企业的垄断,取代现在所谓的独角兽企业。所以,比较重要的是看清楚经济市场在经历哪个周期,每个时期都有投资机会。
不同的创新需要踩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现在的我们正处于技术创新的节点,创业者和 VC 都应该顺势而为。全球经济下行,很多系统性的参数,比如人口架构,老龄化,整个国家负债率,杠杆率都是系统性参数,我们无法改变。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是拯救经济下行的唯一出路。近几年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有关技术已经成熟,应用窗口也在逐渐打开,资本开始积极布局。
现在经历市场调整周期的这个过程就是又一次的触底反弹,硅谷开始进行市场的调整,去清空一些不良的资本和不良的创业公司,开始给下一步的创新打开巨大的通道。
中美跨界的投资机会
过去的几年,中国市场成了硅谷 VC 的“香饽饽”,这缘起于 2014 年 9 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如果不是身处美国,可能很难感受到阿里上市对美国的冲击和震动。当时无论从华尔街,还是时代广场,甚至到硅谷,阿里巴巴像场龙卷风席卷一切。
中国资本在美国市场迅速崛起。在硅谷创投圈,我们每天聊的话题都是围绕华人面孔,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我们开始看到,很多中国资本进入中早期投资,最近几年,跨境并购投资也蓬勃发展。
中国市场对接美国市场,中国人看得更清楚,早期就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两家合作还是面临一些挑战,因为基本的信任没有建立起来。合作需要信任,互相证明自己的价值。硅谷那么大市场,价值很容易看到,但实际上美国市场有先天的局限性:虽然有很好的技术,但是应用场景非常有限,攻下中国市场的1%,就可以成为美国非常厉害的独角兽公司。所以美国独角兽的公司,也意识到中国的需求,想要进入中国市场。虽然也有美国创业者坚持要做美国市场,希望在美国市场有一个地位,但当他意识到国际化的时候,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中国市场。
在做中国市场时,美国公司对中国了解非常局限。现在,中国资本对美国的了解,大大高于美国反向对中国的了解。去年,我们帮助硅谷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当时有两家独角兽公司找到我们。其中一家公司是模式创新公司,我们并不建议他进入中国市场,因为进入也没有机会。另一家公司,我们发现他对中国资本的了解情况完全就是一张白纸,在建立信任后,我们帮助其推进资本运作,后来他在中国和印度的推进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所以硅谷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是完全可行的,可以消除这个误解。
我们很深刻地体会到,美国媒体跟资本方对中国的成见非常深。成见无法被说服,只能被证明,需要我们更多的资本,尊重他的游戏规则,尊重他的理论,然后去推动这个事情。
去年,有一个资本方来跟我们说要在美国做并购,引进一个基金泰斗型的基金人。但是后来,这位60多岁的基金人说,我再也不跟这个公司合作,不要把基金卖给他们。这是文化的差异,是游戏规则的差异。不光是资本问题,还是两边需要更多的磨合和沟通,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把需求真的搭起来。
我们看到,美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是不可逆的方向。十年之后,全世界最大的公共交易市场会在美国吗?它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增量了。
在2016年前两季度,中国资本海外并购达到新高,海外主流媒体都在讨论这个事情,其中有很多有争议的话题。中国企业到海外做收并购时,因为不了解当地的规则,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实际上,像这些中介机构比如高盛等,也并不会全心全意去代表中国收购方的利益,同时他们会操纵媒体。
这会导致虽然中国资本与美国的企业彼此想合作,但有时候这两个游戏规则及文化在彼此碰撞时,会面临很大挑战。如何选择一个比较巧的角度、方式、渠道,能让这个过程更加顺畅,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我在美国常给人讲中国故事,也非常希望回国感受最新发展方向。希望大家不要只单方向接触美国的发展前沿,而要把中国的真实情况也输送到美国去。美国媒体不会主动做这件事,一定是创业者和投资者来搭建这个最新的信息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