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集团筹备多时的分拆上市计划终于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1月30日消息,中国平安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该集团已向香港联交所申请批准旗下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于联交所主板建议分拆及独立上市,上市后中国平安将仍为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控股股东。
同时,公告显示,平安好医生拟首次公开发行H股。但由于其现有A股股东提供平安好医生H股的保证配额存在法律及政策等方面的障碍(包括但不限于境内投资者在境外投资股票及外汇管制等),故计划仅向现有H股股东提供该等保证配额,但该议案尚需提交中国平安股东大会、A股类别股东大会和H股类别股东大会审议。
投资界曾在《盘点2018年十大有望赴港IPO独角兽,香港将变成内地科技巨头的狂欢地?》一文中提到,平安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陆金所”和健康医疗企业“平安好医生”都有望于2018年赴港上市。现实是,平安好医生早于陆金所,打响第一枪。
平安好医生率先申请IPO,背靠大树好乘凉?
资本市场分拆上市的现象并不少见,对于中国保险巨头平安来说,更是如此。在平安集团版图中,大医疗健康产业与大金融产业同等重要。这其中,平安好医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平安好医生2014年8月在深圳成立,注册资金3.5亿元,主营业务为线上医疗及健康服务,其主要包括家庭医生服务、消费者医疗健康服务、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和健康互动计划及信息,是平安集团“医、食、住、行、玩”五大板块里的“医”战略的载体之一。
成立三年来,平安好医生发展迅速。作为一款定位于患者端的在线健康咨询及健康管理app,平安好医生在线上建立了一站式、全流程、O2O的健康医疗服务模式,试图打造健康医疗的O2O闭环。
依托平安的品牌与资源,平安好医生的扩张模式是典型的重资产模式,尤其是对于医生资源的获取在业内独树一帜。尽管起步晚,但平安好医生斥巨资聘用近千名全职医生,大幅拉近春雨医生等对手的距离,意在弯道超车。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平安好医生自建医学团队近1000人,外部签约医生6万余人,其中5000人为“三甲名医”,累计为1.3亿用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同时还和超过3000家的医院和体检机构进行合作,覆盖全国191座城市,这些投入提升了用户体验。
公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平安好医生共注册1.92亿名用户,平均月活跃用户达0.33亿名,业务覆盖3100家医院(包括1000家三甲医院)以及1100家健康体检中心,500家牙科诊所及700家药店。在早前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平安好医生CEO王涛表示,他的公司在中国在线医疗平台用户竞争中排名第一。
此外,平安好医生着力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以“移动医疗+人工智能”为未来的布局方向,推出 “AI医生”,主要利用其技术创新能力、业务布局前瞻性及未来增长潜力上的领优势,用于缓解家庭医生缺口、提高就医质量。
据了解,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平安好医生建立了由888名医疗人员组成的人工智能辅助自有医疗团队,以此来提供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服务,同时平均每日提供37万次在线咨询。此外,平安好医生拥有的在线健康商城提供约17.88万个SKU。
2016年5月,平安好医生用时3个多月完成5亿美元融资,估值30亿美元。此次融资同时刷新了全球范围内移动医疗初创企业单笔最大融资及A轮最高估值两项记录。而业内估算,此次分拆上市,平安好医生的估值可能达到50亿美元。
而就在几天前,有媒体报道称,平安好医生接近达成4亿美元的软银融资协议,软银孙正义抓住平安好医生上市前短暂时机,抢先占据入股平安好医生有利地位。
盈利超10亿元,移动医疗的春天要来了?
创立不过三年多,平安好医生似乎一直都在实现不可能,其中之一便是移动医疗始终面临的盈利难题。
平安好医生首次筹集资金时,“收入来源非常有限”就是当时的一大困扰。尽管市场估值居高不下,但仅仅依靠主要来自线上问诊咨询、会员保健卡销售、线上医药保健化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营收,使得平安好医生和其它初创公司一样,始终不曾盈利。
在王涛看来,简单的轻问诊环节并不能创造商业模式,互联网医疗领域最后的NO.1一定是能够提供健康医疗每一环节服务并将其做成闭环的公司。因此,平安好医生不断拓展医疗产业服务半径,连接用户、保险公司、医保、医院、诊所、检验检测机构、新兴智能设备及各类健康服务提供商,构建互联网健康管理+医疗生态圈,打通疾病预防、疾病医疗、疾病支付、病后疗养的各个环节,由此拓宽移动医疗领域的收入来源。
而在2018年1月29日发布的公告中,截至2017年9月30日,平安好医生的总收益为10.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0.40%。
此次港交所24年启动最大改革,其中一项是,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这对一众生物科技公司来说是重大利好。那么,平安好医生的盈利是否会带来移动医疗行业利好,渐次开启IPO之路?
同样是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微医集团先前也传出了赴港上市的消息。汤森路透报道称在2018年2月前,微医集团将在私有市场完成5亿美元的Pre-IPO融资,在最新一轮融资中,微医集团有望获得40亿美元的估值。2017年12月14日,微医CSO陈弘哲曾表示,微医正在做5亿美元的Pre-IPO融资,目前在进行内部IPO重组的工作,预计2018年第一季度完成。
此外,腾讯产业基金投资的好大夫在线和丁香园也分别融资至D轮和C轮,纷纷有了IPO的架势。
大幕拉开,“陆金所”何去何从?
作为互金巨头,陆金所也是港股重要的“心仪”对象。公开资料显示,陆金所于2011年9月注册成立,公司股东为深圳市平安创新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新疆汇明投资有限合伙企业。截至2017年6月30日,陆金所平台注册用户3123万,活跃投资用户数766万。
这家于2011年在上海设立的中国最大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影响力,陆金所在众多独角兽中皆属于独树一帜。
其背后投资方也颇为显赫。2015年3月,陆金所完成了A轮融资,投资方为BlackPine Private Equity Partners、中金公司、鼎晖投资;2016年1月,陆金所正式对外宣布完成12.16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及企业机构。融资完成后,陆金所估值达到185亿美元。
较于境外上市,陆金所原本更加中意境内上市。在2016年1月,陆金所联席董事长兼CEO计葵生曾表示,公司正考虑在香港或上海进行IPO,而他更倾向于在境内上市。当时业内认为陆金所很可能选择上交所即将设立的战略新兴板上市,但后来新兴板设立时间表未定,陆金所因此转向了境外上市。2017年12月,据路透社旗下IFR消息报道,陆金所计划2018年上半年在香港IPO,融资规模30-50亿美元。
根据中国平安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陆金所资产管理规模已达4762.25亿元,较2016年第三季度增长21.8%。中国平安首席运营官兼首席信息执行官陈心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的轻资产特质相当具潜力,(2017年)上半年已经开始见盈利,并已将业务拓展至新加坡,未来会集中发展亚洲业务。
虽然已实现盈利,但在陆金所传闻上市期间,经历了互联网金融整顿、全国各地交易所整顿、资产管理行业整顿,目前对陆金所上市进程影响至深的资管新规也在征求意见中。或许,陆金所的具体上市时间仍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