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升级,保险业也随之“脑洞大开”,各种“奇葩险种”打着金融创新的名号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颠覆了人们对于保险的认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风险,都有可能被设计成一款保险产品。
不少人把这些“奇葩险种”当作一种互联网游戏,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行为,这些满足当下客户碎片化保险需求的“畸形”产品,已经慢慢演变成一种乱象。
除了传统险企,互联网巨头也发挥自身流量和技术优势,纷纷布局互联网保险。在这一趋势下,保险营销成本持续下降,传统营销模式逐渐发生改变,给行业带来了更多挑战。
“奇葩险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如今互联网“奇葩险种”之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商家做不到。而且大多数互联网保险费用不高,*的1元钱,多的也就是百十元。此外,很多险种还提供“定制化套餐”,个性化、去中介化的特质,受到很多年轻人追捧。数据显示,互联网保险70%以上使用者为“80后”到“90后”的年轻人。
要说近期听到最奇葩的险种,就要数“明星恋爱险”了,鹿晗和关晓彤公布恋情,淘宝马上就有商家推出“鹿晗恋爱险”,每单保费11.11元,如果两人在一年之内仍保持恋爱关系,商家便支付双倍金额。如此奇葩的险种,居然还真卖出去了74单。
但是,这些打着“互联网保险”旗号的保险,其实并不保险。我们不能否认现在的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对于金融业发展的贡献,但同样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新技术革命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同样可以被利用,当作违法工具。
那么,这些互联网保险都存在哪些隐患呢?首先,有诈骗和非法集资的嫌疑,很多互联网保险并不是由保险机构开发和销售的,所以保单并没有法律效力,如果商家跑路,就很难追讨。
其次,更像是一种博彩,这些奇葩保险的“标的”基本上无规律可循,定价和条款都是商家说了算,没什么数据支撑,性质与赌博无异。
第三,险种多名不副实,商家往往对关键信息含糊其辞,或者夸大理财收益、弱化保险产品性质,缺少风险提示,损害消费者权益。
第四,个人信息容易外泄,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公司,如果将客户隐私数据放在公共“云”服务器上,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
“电商乱象”于无形中推动了互联网保险发展
互联网保险的兴起,跟电商的发展脱不了干系。由于网购而产生的消费风险给互联网保险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消费升级下越来越多消费场景的涌现,各类场景消费保险也层出不穷。
近几年,各路互联网巨头都在争抢保险牌照,早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寿险,产险牌照、保险中介牌照,同样受到热捧。根据统计,2016年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共有117家,是2011年的4倍多。包括电商、医疗、新零售、共享等领域不断涌现更多的平台,进一步催生了保险的需求,原本只存在于互联网渠道销售环节的场景消费保险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在电商领域,随着消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纠纷,应运而生的各种保险产品也越来越多,早已不再局限于物流险、正品保证险等常规险种,还包括衣服褪色、鞋子开胶、生鲜腐烂、化妆品过敏等个性化险种。电商正在催发互联网保险向多元化发展,今年双十一的险种已经从2015年的4种扩充至将近50种。
电商营造的购物节,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乱象”,也正是因为“乱象”的存在,对互联网保险产业起到了助推的作用。而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完善,也将给这些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诞生提供依托,未来围绕消费者需求,促进其放心消费的综合型消费保险的潜力会越来越大。
保险场上“BATJ”跑马圈地
布局保险业,正在受到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保险业的牌照越来越难拿,但仍然挡不住腾讯、阿里、百度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加入,借助其巨额流量和多样场景,互联网保险的探索之路将全面爆发。
阿里可以说是“BATJ”的领跑者了,已经手握3张保险牌照,而且阿里健康保险也正等待审批。2013年,阿里系的蚂蚁金服就已成为众安保险的*大股东,2016年,蚂蚁金服又以增资的形式成为国泰产险的控股股东。2017年,紧握产险牌照的阿里又取得了信美相互保险的*大股东之位。
腾讯的脚步也一直没有停下,同样是在2013年,腾讯联手蚂蚁金服和中国平安,拿到了国内首张互联网保险及财险牌照。2017年初,收购英国*保险公司英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股份,但此项交易还在等待监管机构的批准。随后,腾讯又联手中信国安等8家公司成立和泰人寿,占股15%。就在上个月,腾讯旗下的保险平台“微保”上线。保险中介牌照同样是腾讯的布局重点。
目前看来,在“BAT”传统三巨头中,百度的脚步最慢。虽然在2015年底的时候曾联手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和高瓴资本发起设立百安保险公司,但至今没有获得保监会批复。2017年9月,百度终于通过其全资子公司百度鹏寰入手一张保险经纪牌照——黑龙江联保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京东则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京东明确表示要加快布局保险业,但尴尬的是,京东是目前“BATJ”四巨头中*一家尚未设立保险机构的公司。目前京东已拥有1亿多用户和20多万企业用户,积攒了从消费者到供应链的海量数据,这显然是京东布局保险领域的重要资源。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都想在保险行业中“跑马圈地”?互联网平台流量变现的方式有很多,但金融是可以将客户价值*化利用的一种方式,保险作为金融业的一种独特形态,当然备受追捧。数据显示,2016年在保监会登记的95亿份新承包保单中,超过六成是通过互联网销售的。
2016年,互联网保费规模达到3630亿,是2011年的近70倍。“BATJ”布局保险业,除了因为看好保险市场,其实也是线上生态和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保险代理人制度——繁华之下潜藏顽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谈到“保险”,很多人会表示反感,因为保险经常会跟“骚扰”、“理赔难”、“不信任”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所以,即便如今保险发展如此之迅速、普遍,但是繁华之下,很多顽疾无法解决。
拿保险代理人来说,这是消费者与保险公司的桥梁,但往往也是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代理人制度和数以百万计的代理人为保险业发展打开了局面,但是代理人也饱受诟病,销售诱导和擅自承诺,给保险公司带来了理赔困难和更深层次的消费者信任危机,这些已经困扰保险行业很久。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营销员规模657.28万人,较年初增加185.99万人;26-45岁人员为中坚力量,但整体学历仍偏低,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至于代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代理人佣金模式的利益驱使、准入门槛不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所持立场带有倾向性等问题。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能是目前所有传统以及互联网保险公司都存在的问题,重销售、轻理赔,有意或无意剥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些都是导致保险行业被人戴“有色眼镜”的根源所在,这就导致很多消费者虽然需要保险但又抗拒保险,误导现象在这种制度下难以消除。
结语
中国的消费者其实已经到了对保险产品多元化需求的时代,互联网保险如此繁华,正是因为任何单一保险公司都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全面保障的需求。代理人制度行至当下,“产销分离”被愈发频繁地提及。
产销分离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保险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消费者的选择权、知情权,通过中介机构反馈给保险公司,倒逼保险公司改革,实现消费者、中介机构和保险公司的三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