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璞归真:互联网金融的重生之劫

我们不能忽视互联网金融给生活带来的正向影响。但是,互联网金融领域频出的概念却无法与互联网技术实现相辅相成的发展,回归本质是当务之急。那么,互联网金融如何才能回归本质?

  金融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合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互联网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最终达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顶峰。作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一环,互联网金融的成熟将人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形成了一个*闭环。正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它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各方的神经,甚至可能会对它的发展造成一定的牵绊。

  P2P平台关门跑路所引发的政策监管、对ICO的非法融资的定义都在让互联网金融一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对于互联网金未来的发展,很多人都是持相对较为悲观的态度。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互联网金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正向影响。

  打通*端口,互联网金融让移动互联网时代形成*闭环

  移动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改变需要一个最终的落点,而互联网金融作为涵盖支付、投资、理财、消费的一个存在,它的出现彻底打通了移动互联网的*端口,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所有发展形成了一个*闭环。

  支付的互联网化让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找到了最终落点。“互联网+”时代的所有产品都必须有一个*落点,而这个落点就是支付环节。通过支付环节的互联网化,我们在“互联网+”开发的所有产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化。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拿着操作、体验俱佳的互联网产品进行购买商品的行为,而支付环节依然停留传统的支付方式的话,那么用户的体验势必将会大打折扣。

  因此,支付环节的互联网化是互联网金融能够完成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支付方式的移动互联网化直接导致了人们消费方式的互联网化,正是由于人们支付方式的互联网化,所以用户才能在互联网上进行购买操作,并最终完成整个动作的闭环。

  所以,支付方式的互联网化让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最终找到了*落点,正是由于支付方式的互联网化才让用户在网上的所有行为都能够实现*落地,并完成整个交易闭环。

  金融方式的互联网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多地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传统逻辑下,我们的投资行为多半是和银行、证券、基金等传统的金融产品联系在一起的。在人们的消费方式和行为都在被互联网深度影响的当下,传统的金融产品同样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消费信贷、*、数字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都在将人们的投资行为和投资产品从线下向线上转移。正是由于这些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最终让人们生活当中的更多行为迁移到了互联网上。

  以*为例,我们看到以京东*、聚米*、苏宁*等*平台通过将人们生活当中的环节与投资收益结合在一起,通过在保障投资者收益的同时,同样让投资者的生活更多地与互联网联系起来,从而将人们的生活进一步深度互联网化。

  金融方式的互联网化包括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化以及人们参与金融活动的互联网化,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化被互联网金融平台所取代,而人们参与金融获得的互联网化则是被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所研发出来的产品所取代。在“互联网+”时代,正是由于金融方式的互联网化才最终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更多地与互联网产生联系,同样导致了金融行业朝着互联网的方向进行了一大步的推进。

  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最终让移动互联网真正成为一种基础设施。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抑或是互联网时代落幕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互联网不再是一种外部技术因素,而是演变成为一种各个行业都必须的“基础设施”。同样的,金融通常是一种流淌在各个行业当中的“血液”,正是有了它的存在,其他行业才得以顺利运行与发展。

  金融以外的其他行业互联网化的过程中通常需要金融环节的互联网化来完善或打通整个环节。而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恰恰完成了这样一个作用,它让其他行业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彻底联通以及用户在互联网行为的全流程的打通。最终,移动互联网演变成为一个能够与其他行业产生深度融合的存在,而金融则成为催生这一改变的“*武器”。

  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将移动互联网的所有环节得以打通,并最终让移动互联网真正演变成为一种基础设施。但是,金融行业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面临着金融行业的封闭性与互联网行业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在金融行业互联网化的过程当中继承传统金融的优质基因,在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将这些基因尽可能多地放大,成为当下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解决首要问题。

  概念频出,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回归本质

  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关金融的概念不断出现,而与之相对应的互联网技术却无法与这些概念实现相辅相成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创新出的金融概念在借助互联网的手段进行落地的时候出现了走偏的情况,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

  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时代就是一个有关金融的概念不断涌现的时代,P2P、校园贷、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等诸多金融相关的概念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但是,在这些概念的背后有的所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对于金融本身的一种期许以及互联网技术所打开了人们有关金融想象的钥匙。当概念开始不断出现,互联网便成为这些概念落地的一个出口,作为一种由外而内的力量,单单依靠互联网与金融的简单相加显然无法将这些概念真正落地,最终导致这些概念在落地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走偏。

  当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互联网金融最需要做的就是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或者新的逻辑方式来改变目前这样一种状态。而当前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互联网金融距离金融越来越远的情况,通过自身的纠偏来让互联网金融重新回归到一种良好的状态之中。

  在诸多互联网金融的良药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向就是让互联网金融回归到金融本身上,彻底告别互联网金融仅仅只是一种融资渠道,而没有真正深入到行业上的弊端。我们看到当前很多互联网金融的门类正在朝着当前这样一种方向发展,而与新技术的融合衍生而来的诸多概念和金融的形式正是这种趋势最直接的体现。

  同样是以*为例,按照“互联网+”的逻辑,*仅仅只是另类的筹资手段而已,这也是之所以会将*划分到互联网金融的原因所在。但是,仅仅将*看作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显然有些让*的路子越走越窄的危险。因为*除了能够筹钱之外,还能够筹人、筹资源、筹活动等多个方面的作用。另外,即使是筹钱也不能停留在筹钱本身上,在对项目进行金钱支持的同时,必须深度参与到*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当中,发挥金融的本质力量来促进行业更好地发展,而不仅仅只是将*看作是一种融资渠道,忽略了它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在概念频出的时代,互联网金融或许已经不再缺少概念,真正缺少的是一个又一个真正能够给项目带来本质改变,真正能够给用户带来安全、稳健收益的东西。当前,以京东*、聚米*、苏宁*为代表的*平台都在通过深度介入到项目当中,通过深度参与项目来把控风险,保持项目的稳健运作,促进项目的持续向好发展。特别是聚米*凭借其在影视领域的深耕,开始通过借助参与到项目的拍摄、宣发等诸多阶段来实现对*项目的全流程控制,从根本上解决*仅仅只是筹钱,而无法以筹钱为突破口获得更加深度的功能开发的窘境。

  返璞归真,互联网金融如何才能回归本质?

  既然互联网金融当前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回归金融本质,而且回归金融本质也是破解互联网金融的当前发展困境的出路所在,那么,互联网金融究竟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实现回归本质呢?

  以金融为切入点,做传统金融做不到的事情。在经历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之后,我们能够轻松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手段获得融资,但是融资之后的项目运作则是很少涉足或者是很难控制的。仅仅只是提供资金支持,而不对后续的工作涉足太多是传统金融机构经常会做的事情,这种做法非但无法更好地对项目进行风险控制,而且对于项目的成本收回等环节同样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互联网金融想要回归本质必须要以金融为切入点,做好传统金融无法做到的事情。

  将金融看作是一种工具,通过金融的方式进入到项目本身,在利用手中的资金优势参与到项目运作的每一个阶段,不仅能够知道每一笔资金的具体流向,强化对于项目风险的控制,而且能够让金融真正成为能够支持项目每一步发展的基本元素。这样金融与项目才不会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能够通过金融作为抓手来牢牢把握项目,在控制项目方向的同时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打破金融的界限,让其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关金融将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提法已经有过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将这种目标作为一种方式进行打造的却很少。未来互联网金融想要回归本质,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破金融的界限,真正将金融看作是行业之间的“毛细血管”,能够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于能够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产生联系,并且金融的数据、支付方式等环节都能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密切联系,并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交易数据能够成为我们投资数据、项目推送的参考,并以此来减少项目盲目推送和开发造成的问题和困境。另外,我们还能够通过将金融与其他行业联系起来,借助金融的手段对这些行业进行支持,最终让金融成为这些行业当中的一部分。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最终让移动互联网形成了一个*闭环,而由此所引发的金融行业的变革却又让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有了一些非议。在这种情况下,让互联网金融回归到金融本身成为破解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破局成为主基调的大背景下,或许只有让互联网金融真正回归金融本身才能让其能够承担起未来成为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重任。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