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落选乒乓球运动员到香港的“化工大王”
今天介绍的这位香港富豪本着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的目的,自掏腰包数千万拍摄的个人自传电影《20:16》将于本月18日上映。
“这一次我*不会输!”这不仅是赌气时的一句承诺,更是创业风雨征程中的动力。一次乒乓球赛的失利让少年叶海鹏错失了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机会。他无惧将要面对的艰辛与父母的挽留,靠着一腔热血与信念带着妹妹叶子涓奔赴香港另谋生路。在香港,兄妹二人相互扶持,互为战友。踩蚝田、运汽油、拉板车、睡铁皮……追梦的路上有挫折,有恐惧,有想回家的迟疑,但是兄妹二人却能在最短时间振作,为了一个“机会”而拼出全力。最终,这对兄妹的实现了人生的非凡跨越,踏入国际化工巨贾的行列。
剧中叶海鹏的原型,正是这篇文章的主人翁:叶氏化工(00408.HK)的创始人—叶志成。
叶志成出生于广东东莞,从小立志成为一位乒乓球国手,在省队预选赛决赛中,在20:16的大好形势之下连丢6球,与理想失之交臂,这也正是电影名字的由来。看似命运给这位年轻人开了个玩笑,但随后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段“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的励志故事。
没能成为运动员的他在工厂打了几年工后,不满于现状,选择偷渡到香港。他带着妹妹走了两天两夜的山路,夜游深圳湾8小时、赤脚走“蚝田”、躲避身后的追兵,终于踏上了香港这片土地。在香港,他白天打工,晚上上课学习商科和英文。他当过工厂杂工、印刷学徒、甚至周生生的助理员。1971年,用4000港元的辛苦钱盘下了西环一间4平方米的铁皮屋,开始了天拿水(香蕉水)生意,后得天时、地利与人和之助,最后成为香港的“化工大王”。
二、叶氏化工起家史
叶氏化工的成长史,其实也是许多香港本土家族企业的缩影,既有从早期的“白手起家”,当然也少不了后来TVB剧中常出现的“商场大战”以及历经多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但笔者最欣赏的是这间公司投身化工产业40年的不离不弃。在香港从事工业难,而在工业领域做出自己的品牌更不容易。在港股市场上,工业股的估值远较金融地产股要低,被不少投资者看作是“二流产业”。在这种环境下,叶氏化工从一间家庭小作坊到能被称为“化工王国”的百亿市值上市公司,成为全球*的醋酸酯类溶剂生厂商,拥有13间工厂、5000余名员工,作为大浪淘沙下的胜者,不难想象其中的艰难。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一般都有一个励志又辛酸的开头。70年代的西环密布着家庭小作坊,的确是有着一定对天拿水等化工产品的需求,但地势是崎岖狭小的山路,极其难走,每家作坊用货量又不大,是一般商家不屑做的小生意。叶志成就是做着这个人人弃之的生意起家的,他先去分销商拿货,再坐船回西环,用手推车载着货,挨家挨户送货推销。用叶志成妹妹叶凤娟的话来说“无论冬天还是夏天,衣服总是湿的”。天道酬勤,第二年公司便搬入了60平方的大商铺,并购置了*辆的送货车。也许不少创业者也拥有一样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叶志成随后的故事告诉我们他成功的关键是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以及对“诚信”二字的坚持。
1973年,香港爆发石油危机,化工原材料实行配额制,材料稀缺价格暴涨,许多商家选择把材料卖出去获取暴利,但叶志成没有那么做。他认为企业要开工就始终还是要用天拿水,于是他高价把这些原材料都买了过来,做成天拿水再拿去卖。
很快,因为其他商家都没有天拿水,很多企业就四处打听找到了叶志成。像是有一位印刷企业,过往叶志成曾到那里推销,但因为它与别的商家有合作,所以没有从叶志成那进货。当时,印刷企业的老板当即下单要1000罐天拿水,还开了一张5万港元的支票,说进货款就从这里扣。叶志成立马把支票递回去,坚持按照老规矩月结收款,价格还是按照老客户的价格。正因为留下了这个诚信的印象,这位老板将叶志成推荐给同行。这位老板在当时业内很有声誉,让后来叶志成在推销的时候无往不利,打开了市场。
1991年,叶氏化工在香港成功上市,这将叶氏化工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一家家族企业发展到上市公司,叶氏三兄妹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成功地向企业管理者角色转变,以更开放的心态了解外界、接受多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另一方面,也逐渐适应形势需要,引入许多优秀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和相关人才,随市场变化不断调试企业管治结构,建立科学管理制度,使得公司的操作更加规范也更加高效;而上市公司的身份使得叶氏化工集团的融资渠道畅通很多,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合作伙伴。
三、业精于专
“持之以恒,期之待昌”,是叶志成先生的座右铭,或许因为秉承这样的价值观,创办于1971年的叶氏化工集团,前身取名为“恒昌行”。
没有人的一生会在轻松自在中度过,逆流而上,不进则退的商业法则更不会允许背负重任的企业家有犯大错空间,同所有成功的企业一样,叶氏化工的成长一样不能避免商业世界的惊涛骇浪。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尚未完全落实开放政策,叶志成已部署了在内地各省市的发展,叶氏化工率先在内地投资设厂,并为客户提供即日落单,即日送货服务承诺。搭上大陆经济高速发展的顺风车,叶氏化工业务亦由珠三角扩展至长三角乃至全国,化工业务开始做大做强,集团于1991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后,具备了更多资金融通的渠道,从1993年起,集团通过增发融资以及大笔银行借贷筹措资金,负债率一度高达110%。集团用这些钱开了大批新工厂,除了发展化工主业外,也开始凑热闹做一些与主业并不相关的贸易、储罐等业务。但随后几年情况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化工产品无情的周期特点导致市场的需求增长没有预期中的乐观,公司盈利大幅度下跌。
虽然当时化工行业尚未跌入谷底,但是过高的财务杠杆已经压得叶志成喘不过气来,痛定思痛,96年开始,公司重整业务,将一些与主业无关的业务相继剥离,痛下决心去杠杆,例如其中对贸易业务的剥离,尽管1996年时集团的化工贸易占到整个公司业务的30%~40%,但考虑到其周期性太大影响了整个集团的财务稳定,叶志成仍毅然将其剥离。去繁就简之后公司负债率下降到40%以下。此举避免了后来97金融风暴来临时,企业因负债率过高而破产的危险,也正因如此,风暴过后叶志成先生总结经验,郑重提出了“专注本业”的口号。
自此之后,直至今日,叶氏化工还是从事40多年前的业务—溶剂和涂料,近年来发展的油墨事业也是紧贴其核心业务。引用叶志成的话:“经验表明,当专注于一项业务,就一定会看长线,而长线的策略每每能平衡当下决策,从而带领我们跨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2001年10月25日,在公司创立30周年纪念日,集团的名称正式改为:叶氏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表示集团30年前创业于化工,日后亦将永远立业于化工。
管理层稳扎稳打的经营风格铸就了集团稳定的发展以及相比化工同行相对更好的抗周期能力。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叶氏化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4年集团销售额突破百亿,2015年主营业务溶剂销售量突破百亿吨大关,2016集团营收达到85.6亿港元。公司打造出溶剂、涂料、油墨以及润滑油四项主力业务,其中溶剂业务为集团核心业务,占销售额的60%,利润的73%。叶氏化工已成为全球*的醋酸酯类溶剂生厂商。
而时至今日,已渐退幕后的叶志成先生还清晰记得恒昌行首月的销售额——4080港元。
当叶志成回顾自己的创业史时,曾坦率地说:“我从青年时代从事*份职业开始,就在制造业行业一直干到现在。在这个行业里我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心血,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从事其它别的行业,无论地产狂潮,还是股票热浪,我都没有想过离开工业,每一个人的追求不一样。
四、历史的一代人
叶志成40余年的奋斗经历,充满了跌宕起伏和传奇色彩,每每遇到挫折,叶志成都在提醒自己错丢的“那个球”,告诫自己要沉得住气,要静下来。或许也正是这“一分球”,才铸就了如今的“叶氏化工集团”,才有了后来的“叶志成基金会”,如今的电影《二十比十六》。
其实叶志成所代表的就是老一代白手起家的香港企业家,他们的故事,诸如李嘉诚的故事,早就被大家所知。但港股中,很多市值不如李家那么庞大,但也是兢兢业业耕耘一门生意,如维他奶,大快活,大家乐的罗氏一门三杰等等,也都是其中的代表。香港从70年代石油危机开始,在这一辈企业家的手上,经历了好几轮的经济危机,能从这么多轮的危机中走到现在的企业,必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值得现代企业学习和借鉴。香港成长为亚洲四小龙的年代,其实也是这一辈企业家奋斗的年代。
说了那么多,最后再给大家强行来碗鸡汤:*,年轻人嘛,遇到挫折不要慌,要淡定。遇到挫折了,说不定是上帝看上你了,让你肩(升)负(官)大(发)任(财);第二,要对自己有信心,要沉稳。当别人都在一窝蜂干一件事情,就别去凑热闹了,自己该干嘛干嘛。就像现在是个人都想去买房子投机之时,你也可以留意下走势稳健的港股,或许是一种更好的投资选择。
28666起
融资事件
1.56万亿元
融资总金额
14680家
企业
3621家
涉及机构
1931起
上市事件
16.1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