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频频押注人工智能的当下,联想也着急了。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4月19日消息,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对外宣布,未来四年,联想集团将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方面投资超过12亿美元(约93亿港元)。至2021年3月,联想集团每年研发开支将约为15亿美元,上述款项将占总研发预算的20%以上。
同时,杨元庆指出,联想集团将与谷歌、亚马逊在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合作,以达到从智慧手机和其他新业务中所获得营收占总营收比例达到50%的目标,目前该比例为30%。
4年、12亿美元、研发,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资金规格还是资金走向,都可以明显看出,联想已经将智能互联网当成了未来的深耕方向。
PC和手机之后的第三波战略
最近几年,联想业绩下滑得厉害。2016年中报数据显示,当期联想集团总营业额228.66亿美元,净利润亏损6.08亿美元,每股收益﹣0.05美元。2016年3季报,联想集团再次亏损。“PC段和移动端业务下滑”,这是联想集团针对连续亏损给出的解释。
联想不是一家没有长期谋略的公司,但是联想的方向总是一变再变。PC和手机之后,慢了半拍的杨元庆才“盯上”人工智能这波大潮。
自2016年11月,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芮勇加入联想成为CTO以来,联想新的技术战略—“智能驱动的设备+云”战略基本成形。
2017年2月,联想集团在2016/2017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中提到,集团将开发新的智能设备,由云提供支持并配合云服务,正在探索智能家居、智能办公室、智能医疗及其他领域。
一个月之后,联想研究院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并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挖来AI专家徐飞玉,负责实验室的研发工作。
紧锣密鼓的布局之外,2017年初,杨元庆在CES2017消费类电子产品展上也谈及联想手机业务的未来、集团三大业务板块以及集团转型“设备+云”的行动力,其中重点提到联想未来的第三波战略。
他讲到,第一波是PC业务,在这个领域,联想未来的愿景和战略是设备+云。第二波是智能手机移动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为联想构建新的增长和利润引擎,这部分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成为既盈利又增长的业务。第三波是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经历新一轮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不同种类的智能终端、智能设备会出现。
而在技术研发方面,联想每年15亿美元的资金将用于三个技术方向:第一个,AR会作为未来的显示平台、应用平台; 第二,对话式的人机交互; 第三,针对后台设备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技术平台。
入场慢半拍,还能分一杯羹吗
未来将人工智能作为拉动增长的新引擎,这对联想来说并不容易,毕竟BAT已经走在了前面。
BAT的人工智能之争日渐升温,过去三家之间的战略平衡也正在发生新的倾斜。百度大脑的负责人吴恩达、百度无人车负责人王劲先后离职后,腾讯高调迎来了AI科学家张潼。而阿里则是在深圳举办云栖大会,介绍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制造领域的应用进展。
BAT的人工智能之战已经升级,而联想还是“新兵”。上面提到,联想开始布局人工智能是在2016年11月,然而,BAT(百度、阿里和腾讯)中,对AI布局最晚的腾讯,也在2016年9月就成立AI实验室。
关于人工智能喊得最响的莫过于百度了,百度也是BAT中开始布局最早的一家。早在2013年百度就成立了深度学习实验室;当年4月,百度设立了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今年3月,由百度牵头,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共建的深度学习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揭牌仪式在百度大厦举行。短短十二天后,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推出百度第一个AI 驱动的转录软件SwiftScribe 的beta 版。
相对百度的高调,市值前两位的阿里和腾讯则低调保守得多。依托阿里云和电商大数据,2016年8月的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阿里云正式推出人工智能ET。ET目前已具备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视频识别、交通预测、情感分析等技能。此外,阿里还有“电商大脑”和“阿里小蜜”。
腾讯相对较晚,2016 年4 月,腾讯成立了自己的AI Lab,目前已经有30 多位的Research Scientists,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2016年12月,腾讯宣布向全球企业提供7项AI云服务,包括人脸检测、五官定位、人脸比对与验证、人脸检索、图片标签、身份证OCR识别、名片OCR识别,并推出免费试用优惠活动。
腾讯的AI 主要基于四个垂直领域,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语音识别(Speech Recognition)、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每一个领域都是代表了AI 的一个基础的研究方向。
单从成立人工智能Lab的时间点上看,联想比百度晚了四年,比阿里巴巴和腾讯晚了将近一年。后知后觉的联想想要在此分一杯羹,甚至弯道超车,恐怕还需要加快研发速度、推出市场认可的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