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工智能显然成了一大投资热点,但这股热潮之中又有多少泡沫?2017年3月29日,由清科集团、投资界和新芽空间联合主办的投资界沙龙在深圳科技工业园顺利召开。本次沙龙主题为“AI人工智能:强势崛起,危机四伏”,多位投资人和创业者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现在仍属于弱人工智能
在致辞中,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守仁希望当前投资者、企业家,应该研究全球现在人工智能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细分行业、细分领域有哪些,目前每个细分领域又进展到了什么程度。他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存在泡沫化的危险,反对投资人一窝蜂扎堆AI。
而东方富海合伙人周绍军在《人工智能----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在大数据前提下,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属于弱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所涉及到的颠覆性领域非常多,如果说未来真的是走到人工智能的时代,也许移动互联网、知识工作自动化、物联网、云、机器人、自动驾驶等等这些领域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周绍军指出,工智能要爆发需要有四个前提:第一,智能物联设备数量迅速增多;第二,云计算的技术成熟,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第三,需要深度学习;第四,大数据时代的万物互联。
创新工场华南区总经理熊昊介绍,在国内的机构中,创新工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较多,目前大概有30个左右的案例。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市场化这条路上,还有一些弯路要走,例如人工智能成功的门槛很高,任何一家人工智能方面的创业公司,基本上都有顶级的AI科学家。
随后,瑞为信息技术CEO詹东晖以创业者的角度分享了风口浪尖上的AI创业该何去何从。他总结,2012年是AI浪潮的起点;2014年,是深度学习,这时AI开始正式从实验室、理论阶段走上商用的时期;到了2016年,人工智能彻底火了起来。他认为,一家AI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深度学习,数据为王。相比拥有多少个顶尖的博士,AI创业公司更重要的是要获取足够多的数据样本来做深度学习的算法训练。
被BAT收购也挺好的
精彩的主题演讲结束之后便是圆桌对话环节,参与嘉宾有:东方富海合伙人周绍军、招商致远合伙人王盛、启赋资本投资总监龙志成、星河领创天下投资总监孙远、微光映象CEO刘懿、瑞为信息技术CEO詹东晖、主持嘉宾为创新工场华南区总经理熊昊,以下为精彩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整理::
熊昊:请各位介绍一下自己。
刘懿:我们是一个做增强显示的公司,也是做AI交互技术的团队。我本身是法国商学院毕业的,创业之前是在英特尔公司上班,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创业机会,所以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现在在做一个AI交互的公司。
龙志成:启赋资本三年多投了10多个亿,希望用产业人工智能的概念投一些项目。我们机构关于2C的项目看得比较多,觉得互联网的下半场会越来越难,所以人工智能是启赋非常看好的一个领域。
孙远:其实一开始我不是做金融的,而是做实业,后来去了星河集团。我们这个基金主要是布局早期项目,领域是也是以AI为主。
王盛:招商致远主要投一些相对中后期的项目,就是会投相对成熟一些的项目。目前主要是围绕几个方向,一个是消费健康,另外是金融科技,今天AI的话题我们也很感兴趣,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金融公司引进了AI技术。另外,在文化娱乐领域也在做一些布局,AI这种新技术的出现,对这些方面也有一些很好的促进。
熊昊:人工智能现在到底是确定的方向还是泡沫的方向?
周绍军:不管你提不提人工智能,技术就是推动着产业往这个方向走。人工智能未来要爆发是有几个方面的条件,比如说智能设备的互联、大数据、深度学习和云计算,我认为在这几个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工智能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相应的落地应用。
王盛:AI这个事情,就我们目前的理解来说,我会把它当成一种方法论。最近我也在看一些深度学习的理念,学习起来也不是很复杂的东西。我自己觉得这个方法论是很有生命力的,而且有很大的潜力,我自己觉得应该是趋势。可能短期内会有一些波动,但是我非常看好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潜力,而且应用的场景会越来越多。
孙远:人工智能首先是一个大趋势,这一点基本上是肯定的。但今年团队也确实是感觉到,这个领域热度有点高。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去年一个项目可能估值是2千万,今年同样的团队、同样的东西就可以涨到5千万到6千万,这是我们非常担忧的。我个人感觉,在整个风口下,选项目上还要更慎重一些。
龙志成:泡沫是一定有的,但是肥皂在哪里?互联网在1998年就有非常大的泡沫,但是BAT都是那几起来的。每一个行业,在刚刚爆发的时期都会有很大的泡沫,关键是如何抓到那个肥皂。现在做人工智能的创业门槛比以前高了,需要大数据的收集,或者是已经有了庞大的数据和用户,这方面的企业我们也会看。
熊昊:请问两位创业者,当时为什么选择了人工智能这个赛道?
刘懿:市场上做AI的公司非常多,AI+教育应该是不错的一个方向。我们认为在AI过热的创业阶段,一个公司必须要有过硬的核心技术以及良好的商业模式。我们项目目前最容易落地的是在一些迪斯尼的娱乐中心,现在看到的都是一些儿童中心的游玩项目,非常的单一。但是你可以通过一些标识、二维码,或者是通过手机用一扫就可以看到很多虚拟的世界,小孩子还可以跟里面的人物、交流、互动,这些都是商业的应用方向。
詹东晖:我比较简单,出来创业第一个公司是做视频监控的。在2010年的时候,我有一个直观的感觉,监控的未来肯定是要智能化。刚好我在这个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同学,开始的初衷只是想把他的技术引入到视频监控,但是后来发现AI的方向很广,如果单纯只是做视频监控就太窄了,所以才萌生了这个想法,单独做了瑞为。一开始我们专注于安防,后来选择了家电,是因为当时跟美的接触。虽然说现在的机器人基本上是没什么用的东西,只是一个玩具,但是三五年之后,我们的生活中或许会遍地都是机器人。
熊昊:想问在场的投资者,你们原来投过哪些AI的公司,未来看好哪些垂直的赛道?
龙志成:我们投一家公司,创始人的弟弟是在国外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所以他是做的AI+金融的公司。启赋投了很多公司,有很多B2B和B2C的属性的部分,每一家都涉及大数据。它们只要结合人工智能,就会有非常大的发展。
孙远:去年投了两个,一个是做机器人视觉识别的,另外一个是智能广告投放的。,智能投放相当于是重新建一个渠道,看看这方面有好的例子。我个人觉得未来人工智能,如果从基金的角度来讲,强人工智能可能在短期内很难获得突破,反而是相对弱人工智能,在未来突破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王盛:我们境外收购的企业,基本上全部都是机器人或者是机械手做的生产,这也算是智能制造。另外还有几个数据类的公司,包括算法的优化。不过在我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我们比较关注的是主要是人工智能在金融方面的应用。
周绍军:去年投了几家公司,在基础层面是不做布局的,但是在技术层面、应用层做了一些相应的投资。比如投了一家公司做的是激光雷达,我们称之为机器人的眼睛。
熊昊:下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如何转型,人工智能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变现,你的商业模式是怎样?希望所有的嘉宾来聊一聊。
詹东晖:去年我们就实现了盈利,今年的营收会达到1.1到1.3亿的销售。其中家电会是三分之一营收的来源,而且增长性比较好。我们的商业模式很简单,第一、家电厂商有限,全国去跑。第二个、公司卖的是AI模块,或者是智能眼的模块给到家电厂,卖一台我就收一台的费用。所以去年美的出了8万台的量,给我们带来一千多万的现金收入,今年保守可以做到25万台,因为不光是美的,还有其他的厂家有产品出货。除非是智能家电变成了伪需求,否则后面我们每年会有翻番增长的空间。
周绍军:就目前来说,人工智能可以变现的模式无非是几:一个是授权,再一个是提供技术方案,最好的是提供产品。这几种方式最终都是2B的方式,短期内还不可能变成2C的收费模式。人工智能最终要落地,因为跟技术有关系,和制造也有关系,如果从制造的角度考虑,可能可以更好理解人工智能。
王盛:因为我们是中后期的,商业模式肯定可以变现,这不需要验证。至于变现方式,比如拿AI去炒股或者是做投资,可以朝娱乐化的方向,制造虚拟交通警察、虚拟女朋友等。另外,在很多的领域,还有手工的方式,这里面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而这些企业都是愿意为此付费。
孙远:商业模式有一个关键点,这个技术是要能够创造价值的,但这个价值有时候不仅仅理解成金钱上的价值,比如说早期的互联网,提升了信息交流的速度。人工智能也是一样的,首先人工智能的项目,未来要么是可以提升效率,要么是可以解放生产力。达到这个程度后,变现不成问题。
龙志成:人工智能做广告流量,比如做一些精准推送,或者是通过语音入口可以做到很大的流量,这是一个模式。另外,还有增值服务的模式,你需要人工智能服务,我把这个服务卖给你,提升效益,减低成本。最后一种是人工智能本身解决一个娱乐产品,卖产品,卖硬件的方式来得更为直接。
刘懿:我们有两种变现模式。先说2C,我们先是做AR,有一个卡片绘本,这个卡片绘本有不同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卖卡片赚钱。另外,APP上也有内容资源的更新,可以让用户下载,也会涉及到收费内容和免费内容。在2B方面,我们会在一些商业中心成立早教AI娱乐中心,或者是跟一些汽车4S店做一些AI的营销。
熊昊:在中国,BAT是不可跨越的级别的公司,人工智能领域也是一样的。BAT拥有了大量的数据,你们是愿意合作还是竞争?
刘懿:如果能够连接BAT的服务,创业公司的发展会更快,因为AI的核心算法还是巨头在做,创业公司只是做垂直领域的应用。
龙志成: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做一个AI开发平台可能不太合适,但是可以和腾讯、百度合作。另外BAT在某些领域做得不是很深,比如说金融,教育,医疗,这些垂直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
孙远:我个人建议是小公司先跟巨头合作慢慢走,在基础服务之上构建自己的生态。
王盛:我们投过的一个项目是神州优车,它用了很多数据优化,但不是自己做这个事情,而是选择和市场上自动驾驶巨头合作。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跟巨头合作是最好的办法。
詹东晖:BAT有海量的数据,这是任何创业公司都没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的结果。我们做的还是2B的落地,主要是实体店铺的大数据,而阿里则是线上大数据,这里有互补的空间。
周绍军:对BAT来说,比较有优势的是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方面。但是在信息输入层面和深度学习和算法上,他们并不具备优势。作为投资人,我可能会选择布局BAT相对没有那么强的方面,未来跟他们合作自然最好,如果没能走到合作的那一天,被他们收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