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投资人的竞相追逐,不过都是一厢情愿。
整个2016年,虚拟现实、共享经济、人工智能这三个领域自始至终都是科技圈所瞩目的焦点。从他们其中拿出来任何一个,都有着大量拥蠹宣称其能主导时代。然而寒冬阴影之下的一整年过去了,这些领域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饱受争议占领着媒体的大幅版面之外,真正创造的价值却显得遥遥无期。
投其所好,是国内创投圈多年不改的陋习。
曾与几位业内人士交流探讨,他们均认为这三个领域只是表象浮躁,从现状来看短期之内都难以破局。若真想成气候,则需要更加细致和深层的挖掘。甚至有投资人认为,在今年他们受到的质疑会越来越多,行业内每一个跟风者将在接下来仍将持续的寒冬中,为自己的跟风而付出代价。
虚拟现实:技术空窗期难以逾越
虚拟现实从2015年就开始广泛受到资本市场关注。然而经历了2016年,行业创新力仍然没有表现出来。
硬件无疑是大厂的天下,价格低廉的手机盒子等简易设备严格意义上来讲根本不属于科技创新范畴。看似火爆的廉价设备消费市场,只是低端制造业的饕餮盛宴:毫无技术壁垒导致严重的同质化,价格敏感一步一步将产品推到劣质的边缘。
真正的VR/AR设备价格高昂,消费场景大多都在零散分布的线下体验馆。真正的需求还未被挖掘出来。成本对于硬件大厂来说,都是现在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从索尼、HTC等厂商的定价机制来看,至少在成本控制方面虚拟现实技术成熟仍要三年左右时间。此前,一位HTC的高管在虚拟现实设备至少还需要3-5年才能真正成为主流。
而对于初创团队来说,硬件的战场是他们无法涉足的。于是此前,国内的众多VR团队将目光聚焦在内容。但是硬件都成问题,内容又靠什么生存。在当下恶劣的资本环境之中,VR的内容生产又凭借什么来渡过硬件成熟的这一段空窗期?
那么,虚拟现实的生存之路又在哪里?心元资本投资副总裁杨涛根据此前投资过的VR项目总结道:“VR领域的创业,目前来看最关键的是抓住有效应用场景。例如教育、看房之类,容易在技术层面实现并且变现的模式,才有可能在这段空窗期生存下来。除此之外的大量创业企业将在这段时间倒下。”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最终会露出水面
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几乎所有行业的标配。这几乎是科技圈所有人的共识。但是,人工智能是一把虚火,这也是几乎是创投圈所有人的共识。
自百度在对外的发声中将自己的定位从大数据换成人工智能之后,仿佛一夜之间,只要能和数据、算法沾点边的公司,都对外声称人工智能。有位某图像识别公司的朋友私下透露,他们所谓的人工智能,只不过就是“人工”+“智能”而已。
不仅从技术积淀来看,国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积累与国外相比尚存在着一定差距,而且此前李开复在一次媒体活动中指出,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外更重要的还是人才差距。大多数打着人工智能旗号的创业公司,其底层算法还是核心数据,都难以支撑用人工智能去执行某项业务,甚至本质上和人工智能并无多少关系。
就这样大量的创业公司拿着人工智能的噱头招摇撞骗,而资本对于人工智能的一厢情愿和科技评论对于人工智能的热捧更加的助长了这一趋势。
而在巨头和技术头部的企业持续在领域内发力的情况之下,名义上跟风的企业逐渐的将会在市场中原形毕露。而随着人工智能退潮期的出现,人工智能领域将整体遇冷。
说白了,这是一个玩硬技术的领域,现在谈商业模式创新还为时过早。
共享经济:终究会成为一门小生意
对于社会效应来说,共享经济给人们带来的愿景恐怕是最美好的。共享意味着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人类文明社会一直在追求的东西。
然而从Airbnb在中国的落地遇冷和共享出行的饱受质疑来看,人们对于共享经济的期待还是过于美好了。当然,共享经济所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市场存量的不足。就拿本土最受瞩目的共享出行包括共享自行车来说,资本对其的追逐使它们估值超过应有的市场存量,成为了发育畸形但也死不了的怪兽。
且不说Airbnb在中国落地就面临着举步维艰的问题,无论是机动车和自行车的共享出行都迟迟不能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滴滴融资数百亿,其商业模式至今尚未得到验证,而摩拜和ofo的创始人更是直言为找到有效的盈利途径。
资本寒冬持续之下,这些吸收了大量资本投入的共享经济企业只是在自己的圈子里玩着一轮一轮融资并购的游戏。说到底,真正的市场存量和资本投入之间的差距越大,就越难以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离上市退出也就越远。
接下来,由于无法退出,资本将逐渐的清醒并且淡出共享经济领域。在失去了资本持续输入之后,共享经济也便成为一个空架子。无论是现有的共享出行和自行车还是未来将出现的共享XX,最终都将成为一门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