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橙黄单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中,人们慢慢接受了它。
贾明(化名)晚上下班后很自然地把一辆小黄车搬进了小区停车库,顺手掏出锁“咔”的一声锁好;雷生(化名)直接把车扛到了12楼,需要用的时候再搬下去;还有圈内实时更新共享的密码分享Excel......一边是卸掉轮子、密码被涂鸦的“坏车”,一边是“城市猎人”连夜把违停的车搬到路口,然后上报。随着第一道光划破黑夜,人性的善恶和城市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交织在了一起。
2015年初就开始酝酿的共享单车行业,终于在2016年下半年迎来了集中爆发。2017年,在投资人举杯欢呼中又打响了争夺的第一枪,转身开始在国内外“攻城略地”。
轮子上的资本狂热
解决最后三公里问题的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几乎同时出现,熊猫资本梁维弘在摩拜B轮投资时,用“忐忑押注”形容当时的心情。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更多的机构是观望看戏。瞬间席卷了互联网的共享单车,现在已很难跟进,还有很多人在等第一个倒下的公司。
单车共享本质上是公共服务,高度依赖政府资源和输血,最现实的做法是通过“政府+市场”的方式运作。很多人会用滴滴和Uber来看“橙黄大战”,但其量级却不可同日而语。据统计,中国会选择“最后一公里”骑行人口大约0.85亿,而对于想站住脚的互联网平台来讲,1亿用户量仅仅是刚起步,更不要说不清晰的盈利模式。
ofo、摩拜入局较早,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直逼独角兽。据网络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30家共享单车品牌加入激战,这30多家累计城市单车投放量已超30万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其中仅广州就有10多万辆。
如图表所示:
1.据公开信息整理,已披露融资消息的创业公司共11家。其中,仅2016下半年融资额超30亿元人民币,入局资本多达30家;
2.巨大资金入局。半年内,ofo完成了5次融资,摩拜完成了4轮融资;后来者小鸣单车在短短24天内完成3轮融资;优拜单车也在3个月内获得3轮融资。而在2017年第一周内,摩拜单车重磅宣布获得2.15亿美元D轮融资,ofo 随即发表声明表示已经准备好了充足的弹药;
3.除了一般投资机构外,摩拜投资方出现了一批PE机构,比如高瓴、华平,同时站队腾讯等;同比ofo投资方,则是抱上了“滴滴系”大腿,小米也入局;
4.中国模式出海。在强大资本的催促下,2016年下半年,摩拜、ofo开始出海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摩拜宣布进军新加坡,ofo随后也宣布在伦敦、新加坡和硅谷提供共享单车服务。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投资方是腾讯。作为滴滴的重要战略投资人,在这次“单车大战”中,腾讯并没有与滴滴站在同一阵线,而是选择了ofo的竞争对手摩拜,背后颇耐人寻味。似乎在摩拜看来ofo已经不是他们的对手了,“真正的对手是滴滴”。
到底是什么点燃了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的火热,确实出人意料,可为什么偏偏是这个领域?随着滴滴合并Uber,国内网约车的局面告一段落,格局基本已定。但出行仍需解决诸如“最后一公里”问题,投资人也希望寻找下一个“滴滴”。摩拜、ofo共享单车的出现,可谓正合时宜。
自行车租赁本身是个很好的生意,但没法跨区域管理和同质化竞争严重,传统租赁自行车很难赚钱。创新工场孙培麟是摩拜单车项目较早的发掘者,作为一名资深骑行爱好者,他之前看过很多类似的项目。在他看来,一般的共享单车损耗率较高,且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摩拜对车进行重新设计,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相比一般自行车,摩拜算是智能共享单车。除了五幅轮毂、全铝身、GPS定位,光智能锁就做了八代。甚至还出现了第三职业“摩拜猎人”,用户自发的帮助摩拜管理、举报,获得奖励。在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看来,摩拜等成为了一个城市的象征“科技其实是中性的,科技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人性的折射。它可以放大人性善的一面,也可以放大人性恶的一面,这取决于你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样的。摩拜单车可能是想要用科技的力量来无限的放大人性善的一面,以及城市责任感的一面。”
“我当时创业时想的是,如果自行车足够多,人人都可以很方便的骑到自行车的时候,他不会想要占有它。除非是非常恶意的。”在胡玮炜看来,摩拜单车更像是一项城市运动。有城市的英雄主义、有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有城市的复兴、有每个人的参与感。最后甚至每个人可以通过骑行的方式来改变这个城市。“自行车可以让城市更加有活力,你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变迁,回归简单本质的生活。”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非常认可摩拜的技术,他坚持认可技术改变出行。“共享单车可以有很合理的商业模式。为什么Uber、滴滴盈利这么困难,因为人力成本高。共享单车相对互联网化,没有司机,产生对用户的价值,成本与收费能达成合适的比例,规模化后能产生价值。”
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吴智勇一开始对共享单车模式是持怀疑态度,他感慨:“半个月之前我开始用ofo、摩拜,第一次体验后,就觉得这个模式一定成立,而且我一定会成为高黏性用户。我特别在乎走路、健身,共享单车很方便,这个市场是刚需的。”
只参与ofo一轮投资的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也明确表达非常看好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毫无疑问,一定会彻底改变中国城市短途交通的现状,未来中国的车一定会有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相当于把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市场化,把民营企业资产公共化。民营企业、市场、公众利益、投资人利益都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是伟大的中国创造。”他认为,未来共享单车会出现几大巨头,但绝不会是一个两个,肯定会有三五个。
资本总是不断地向头部公司靠拢。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则持怀疑态度:“共享单车已迅速变成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完全要靠资本来投入,拼资本和线下的执行力。对于天使投资来说,窗口期太短。在天使投资行业有很多小波浪,可能一年的时间过去之后就没有机会了,共享单车就是这种类型。虽然非常火,但不能追热点。共享单车是有一定的需求,但是能不能成为一个大的产业还需要观察。”
当下的单车大战就像此前的千团大战、百播大战,虽然已是红海,但仍有创业者不断进入。在问及一名成都的创业为何选择共享单车时,他的回答十分耿直:“因为很多投资人再看,所以就进来了,不知道有什么盈利模式。”去年10月,摩拜的投资方之一祥峰投资就表示,共享单车已经进入了上亿美元级别的入门门槛,这对于新进入的小团队来说,在成本考量上挑战较大。
下一站,合并?
一位共享单车CEO曾向媒体透露,现在全国80%的自行车生产线上出产的都是共享单车。
供应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平台出现的频率,有限的资源也加剧了行业竞争。传统自行车生产的产能一开始是冗余的,因为共享单车大量资本入局,上游供应链的成本也在上升,如果没有稳定的订单和资金作为靠山,很多公司上游成本降不下来,对团队扩张有影响,而这对于后入局的玩家来说,十分危险。因为拿不到订单或者成本过高,就会被逐渐清出场。
1月16日,ofo对外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智能锁,并首批投放在北京部分地区。同时披露的还有一组数据:ofo连接单车近100万辆,覆盖全国33座城市,拥有用户超1000万,提供出行服务1亿次。还有消息称,个人闲置车辆也可纳入小黄车的体系中。
摩拜方表示公司目标是每个城市投放10万辆,粗略估算,马上将进入第12个城市的摩拜需要上百万辆车。可以想象,后面一段时间内,大街小巷可能会停满颜色各异的共享车。
在投资人孙培麟眼中,他不认为摩拜、ofo会出现类似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情况。“首先,本身产品、解决思路是不一样的;第二,一个城市里投放多少辆自行车是由团队决定的,市场上有无限的单车和空间。未来会有更多VC去追逐这个市场。”
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此前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做出了行业判断:共享单车的竞争壁垒,来自对行业发展阶段的判断,目前还处于第一阶段——数量壁垒,即要让用户方便地看到、感受到和使用到共享单车。他表示,目前ofo已控制了全球40%的产业链,第一阶段的竞争今年年底要有终局,会分出胜负,结果基本上是二八原则。
目前来说,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很简单:用户一小时一元钱的收入;用户交付99-299元押金带来的现金流和资本沉淀;规模足够大后的广告收益。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并非只有自行车,在人性、资源等条件的约束下并不易革命。共享单车场景也有很多,如旅游、上下班、健身、社交等,随着微信小程序的逐步完善,玩法上还需要探索。
几乎毫无疑问,共享单车行业会在今年洗牌,剩下的可能会在资本的主导下合并。规模、资金、运营是大战胜出的关键。虽然共享单车创业门槛低,但毕竟燃烧了自己,拯救了日渐衰败的自行车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