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金融如何创新,需要监管吗?

创新源于监管的过严或者是技术的进步,其中理念上的调整更加重要。而如果把监管重构仅仅局限于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的重构,可能会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金融业创新和传统制造业创新并不同,金融业一定是高度监管的。

  2016年11月18日,在“《财经》年会2017:预测与战略”“全体大会四:金融创新与监管重构”环节,亚金协筹建工作组组长、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等大佬展开了精彩对话,以下为现场实录:

  蔡鄂生:中国金融创新已和发达市场处于一个水平线 对监管是种考验

1

  “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需要从根源和理念层面思考。”11月18日,亚金协筹建工作组组长、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在“《财经》年会2017: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蔡鄂生认为,创新要站在理念的高度系统性思考,如果没有创新理念,只是谈论单个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并不是站在“道”的层面的创新。在他看来,中国金融创新发展至今,其实已经可以和发达市场站在一个水平线,比如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创新,不仅和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已经走在前头,这种领先国际的创新,对于监管者来说,其实也是一个严峻考验。

  蔡鄂生称,重构必然有传承也有发展,绝对不是简单叠加。规则是基于普遍性制定,但有些企业必然具有特殊性,监管者如何对待这种特殊性?创新思维如何融入每个机构,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创新为社会提供服务赚取利润,还是只是设计一个高利润产品,这些都是需要系统性思考的问题。

  以下为蔡鄂生发言实录:

  蔡鄂生:健华第一个提出了理念问题,现在老说问题,这些问题是问题的表象还是问题的根源,我们要通过表象找根源,找到根源以后看体制还是看观念,这样才能串起来。我们老面孔,没有颜值的人,老在这儿坐着,讲半天人家烦不烦呀。比如原来我上柜台面对的是人,高端客户也是面对的人,现在互联网了,面对的是屏幕,那你监管的是谁,网上给你反映出来的文字、画面、视频,怎么能保证信息透明度。开个玩笑,网恋的,有的看着挺好,一见面完了,还有被骗的。对这种时代变化的判断,不但是监管者,包括参与者本人,或者是被动的、主动的,在整个当中,到底问题的根源要怎么抓。

  健华还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试验都让大机构做,不让小机构做,你的理念是什么,你老说中小企业缺失,但让大机构去试验,中小企业的创微产品,成本的匹配到底怎么解决?所以说,监管的理念到底是什么样的,防风险,过去是单体风险害怕在实体大了,监管水平高了,我们机构的经营能力也强了,主要是系统性风险。我们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要把监管寓于服务之中,监管是为金融机构服务的,监管是通过防风险,要促进机构发展的,要更好的为大众服务的。比如我们的行政许可,随着体制变化,为什么要把它减少,怎么减少,减少的过程当中,各个部门是真正从根上减少,是从创新和市场发展,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去减少,还是从我的需要减少行政许可,这是不一样的。有的许可,大家欢欣鼓舞,有的觉得减了二十多个,一个没减,原来二十多个都是原来附加出来的。所以,现在对于创新和监管的这些理念,到底怎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现在的体制内,金融机构和监管者不是道和魔的问题,健华原来是人民银行的,跟银监会打交道高一头,现在到的农商行,他感受到了市场的一种变化。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新思维怎么融入到每个机构,最主要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创新为社会提供服务赚取利润,还是设计一个高利润的产品就叫创新了,这个不得不思考。

  还是要按照客观发展的进程来看,重构必然有传承也有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叠加。但现在这个问题,对我们目前的考验是很严峻的,不管全球化的进程,还是2008年危机以后,一直到现在的创新。我们的创新发展可以和发达市场基本上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特别是现在更前沿的研究,区块链,中国研究区块链的东西,在实践层面上已经跟其他发达国家基本上一个起跑线,甚至还能走到前头,包括互联网金融,也是在往前走的。已经走在前面的时候,国际经验对于在台上的监管者来讲,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急还是有节奏的解决。

  规则,要按特殊性制定规则,它影响的肯定是普遍性,所以,规则基本是某一个领域或者普遍性来制定,但在普遍下,必然某一个企业有它的特殊性,监管者怎么对待他们的行为,这些都需要思考。

  蔡鄂生:创新就是五大理念之一,中国的字很有意思,“道”,有很高的理念,也有很微观的。对这些东西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看待,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指导,如果没有一种创新理念,光是把一个产品研发成什么样,然后怎么提升,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思考。出来一个东西就叫创新,创新完了能用吗,还得做为人民服务的产品,不是科技发明。发明家好多东西展示完了,有一个商品化的过程,不是说你拿出一个东西就能简单的定义成是什么。所以,我还是强调理念的问题。“十三五”规划的五大理念,第一个就叫创新,第二个叫协调,第三个是绿色,第四个是开放,第五个是共享。这些都是根据我们的现实情况和我们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都有紧密联系的。

  大资管,什么叫小资管,资管就是资管,不是说原来信托是资管,保险加入了,证券加入了,就叫大资管了。都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你能够接受的程度,资管是管什么,是管钱还是管财产,还是管权利,理财产品就叫大资管了?可能在我们现在的认识中,我觉得有些问题有点概念化。

  袁满:您认为什么是真正的资管?

  蔡鄂生:把我的产品怎么管好,首先是个权利问题,财产权的问题,我们跟别人不一样,讲大资管,首先把小资管搞清楚。甭说大资管,信托公司所谓资管时代有利有弊,但你让它发展,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带来不问题。现在说房地产这个样子,说如果没有信托公司就没有今天的房地产,以前确实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是靠这块,为什么呢?它一定有客观的历史因素。

  王忠民:社保基金永远是在金融创新的跟进过程之中获得回报的

QQ截图20161118134303

  “如果说社保基金过去15年的资产管理历史还能交出一个年化收益率达到8.83%左右的回报,其中一点就是紧跟中国金融市场当中的新市场、新产品、新动态,能够把握它的时机,跟进投资,获得好的市场回报。所以,社保基金这十多年来,永远是在金融创新的跟进过程之中获得回报的。”11月18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在“《财经》年会2017: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王忠民表示,金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产生就处在一个持续的创新过程之中,可以用几个逻辑线路来看它的创新,从标准的金融产品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另类金融产品,可以从基础的金融产品衍生出很多衍生产品,衍生产品还可以套现,还可以交互,还可以互换,又可以创出好多。金融自身的这种创新特征,无异于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金融资产的收益性创造了很好的生态,从而为实体经济产生了金融服务。

  以下为王忠发言实录:

  如果说社保基金过去15年的资产管理历史还能交出一个年化收益率达到8.83%左右的回报,其中一点就是紧跟中国金融市场当中的新市场、新产品、新动态,能够把握它的时机,跟进投资,获得好的市场汇报。所以,社保基金这十多年来,永远是在金融创新的跟进过程之中获得回报的。

  金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产生就处在一个持续的创新过程之中,可以用几个逻辑线路来看它的创新,从标准的金融产品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另类金融产品,可以从基础的金融产品衍生出很多衍生产品,衍生产品还可以套现,还可以交互,还可以互换,又可以创出好多。金融自身的这种创新特征,无异于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金融资产的收益性创造了很好的生态,从而为实体经济产生了金融服务。另外,金融机构本身,不仅可以看到不同专业领域当中的,券商、银行、保险、信托等等,金融机构本身的特性,可以有国有的,有股份制的,有民营的,有外资的。今天面临的有更多了一些,金融的工具,从互联网兴起后突然发现,我们可以把最先进的互联网工具用到金融的运行当中来,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但让金融更有效率,让金融的参与度更加广了,所有这些都是创新。

  目前主要是准入监管,谁可以做,谁不可以做,价格监管,在什么波动率上运行,突然感觉到准入监管也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你批谁进不进,他进了以后,如果要刚兑,你批我进去的,而且你说我怎么运行的,你就有可能在背书当中做出了刚性兑付的隐性的担保。也有可能产生一种准入式的套利,我现在没有这个牌照,但想做,我就通过买的方式,这个牌照就有价格,这个通道就有价值。我们现在回答任何一个金融产品的价是高了还是低了,很难管理,甚至有时候说完了,市场逆向行驶。金融在监管的角度,第一是促进金融创新,第二是防范金融创新走的过头,或者有人借用金融创新专干坏事,那我们的监管就要有一个突破,行为监管,特别是金融行为的合规性、合法性、合理性,而且合理性当中最根本的还是负面行为的监管,如果你说做的这些东西和实际做的不一致,而且你是打着金融的幌子去骗人,那就是诈骗,如果你跑路了,我就用大数据的信息找到你,昨天我们不是把头号的红色通缉令的人通缉回来了吗,如果跑路的人像这样可以找回来,金融的行为监管,特别是负面的金融行为监管,就保护了创新。

  任何人的创新,任何主体的创新,都是追逐能够给服务对象提供金融服务之后,自己还可以在这当中获得有效的利益成长,这两者之间的目的性,应该是永远存在的。但实现的途径,如果今天在市场当中没有套利的空间,那我就不去想套利,如果市场上还有很多套利的空间,他就可能去抓套利的空间,这只是说套利的空间存在不存在的问题。一个制度的环境越严谨,一个社会的帕雷特效应越强,只能通过有效的技术供给,有效的产品供给,才能得到既满足别人又实现自己利益的成长,我们只有消灭套利空间,才可以让所有的创新都投向真正是有利于服务动向和创新者自身的市场机制。

  万峰:互联网保险只能作为保险补充部分 无法取代传统保险

wanfeng

  “互联网保险不论怎么发展,也许若干年后新技术的出现,或者整个保险业发生重大的变革,但就目前来看,互联网保险只能作为整个保险的补充部分,而不能取代传统的保险。  ”  11月18日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在《财经》年会2017: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互联网保险在整个保险中的比重,财产险欧洲占40%,美国占30%,车险占比60%。但人寿保险,不论欧洲、美国,还是亚洲发达市场,都不到1%。万峰认为,保险本身的特点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去发展,仍然只能作为补充。

  万峰指出,传统保险就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保险更应该加强信息不对称的管理。

  他建议,未来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应该秉承三个宗旨:

  第一,保险要回归保险本源,保险要姓保,互联网只是个工具,最终卖的还是保险,要体现出保险的本质。

  第二,保险的基本精神。保险的基本精神是为他人或者是为自己做一个未来的安排,而且不是解决眼前的。

  第三,以客户体验和客户满意为核心。客户体验是保险行业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因为保险是无形产品,不像食物能看得见摸得着,全世界的保险卖的都是一张纸,但这张纸所体现的是一个合同,老百姓是怎么认识保险的,是从保险公司的服务和保险公司的理赔来体验保险的好坏。    

  以下为万峰发言实录:

  万峰:今天讨论的题目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围绕更进一步的是互联网。我借此机会谈谈互联网保险创新未来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确实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对人们的生活,对年轻一代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延伸到金融,各个银行、证券、保险公司,都在不断地应用互联网技术,或者互联网渠道,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就保险来讲,互联网的发展也就是这五年的时间,这五年来,互联网保险在中国得到了快速推广,不仅保费得到了快速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更进一步普及了国民的保险意识,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利用互联网购买保险,认识保险,在国际上可能中国是个特例。因为大家知道,保险这个东西不是年轻人的,特别是商业人寿保险,主要是中老年人的,因为它是解决未来的问题。中国年轻的一代能够快速的认识,而且去体验保险,我觉得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媒介,通过互联网使这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参加保险,这是互联网的一大贡献。

  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包括未来的发展,应该继续坚持或者秉承三个宗旨:第一,保险要回归保险本源,保险要姓保,互联网只是个工具,最终卖的还是保险,要体现出保险的本质。保险的本质是什么?保险就是个经济补偿的作用,虽然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发达的市场,随着保险的饱和度衍生出了理财型的产品,但仍然没有脱离保险的根本。比如美国,养老、医疗仍然是整个社会,特别是保险公司的主流业务。有人说欧洲可能不一样,但注意欧洲是以国家福利为主的,它的养老医疗基本上都是政府包的,所以它的商业保险不是很发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险是初级市场,我们的老百姓保障程度在世界上都是低的。

  第二,保险的基本精神。保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为他人或者是为自己做一个未来的安排,而且不是解决眼前的。所以,我们的保险几十年的发展也好,上百年的历史也好,到现在全世界的保险仍然是这个精神。

  第三,客户体验和客户满意为核心。客户体验是保险行业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因为保险是无形产品,不像一些食物,能看得见摸得着,全世界的保险卖的都是一张纸,但这张纸所体现的是一个合同,老百姓是怎么认识保险的,是从保险公司的服务和保险公司的理赔来体验保险的好坏。

  虽然有了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更快捷的方法,但不应该忘却这三个根本的条件,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是互联网保险在整个保险行业中的定位,它是能取代传统的保险成为主流业务,还是它只是整个保险的一个补充?我个人的看法是,互联网保险不论怎么发展,也许若干年后,新技术的出现,或者整个保险业发生重大的变革,但就目前一段时间来看,互联网保险只能作为整个保险的一个补充部分,而不能取代传统的保险。我也做过一些调研,不论是欧洲还是美国,以及日本,亚洲发达的市场,互联网保险在整个保险中的比重,财产险欧洲40%左右,美国30%左右,而且车险占的比重比较高,能够达到60%左右。但人寿保险,不论欧洲、美国,还是亚洲发达市场,都不到1%。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保险本身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去发展,仍然只能作为一个补充。

  二是进一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险本身就是个信息不对称,通过互联网缩短了我们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但仍然存在着大家不见面,或者一些信息提供的不对称。从监管部门来讲,这就需要监督或者要求保险公司更多的在网上公开披露自己的信息或相关手续,让更多客户进一步了解保险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买的是什么,享有什么样的权利。而对于客户来讲,也应该如实提供自己的真实资料。本来传统的保险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互联网保险更应该加强信息不对称的管理。

  张健华:金融业的外部性及高杠杆决定它必须高度监管

1479440591843[1]

  “一些金融创新到底是规避监管、钻政策空子、套取监管红利,还是真的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有时候你是分不清楚的。”11月18日,北京农商银行行长张健华在“《财经》年会2017: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张健华认为,创新源于监管的过严或者是技术的进步,其中理念上的调整更加重要。而如果把监管重构仅仅局限于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的重构,可能会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金融业创新和传统制造业创新并不同,金融业一定是高度监管的,因为金融业的外部性以及金融业高杠杆的特征,使得它的外部性更加严重。更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要严重,所以它一定是要监管的。

  对于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张行长认为,目前的监管多针对系统性风险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而系统性风险来源于中国小机构的风险积累或个体积累,也可能是金融市场上引发的货币危机。但至于个体机构是不是都不能出风险,仍有讨论空间。从监管当局角度来说是严防死守,但从全社会来说,市场规律就是有进有出,小机构的淘汰是正常的。

  针对金融创新,张行长表示,如果创新是为了生存,小的金融机构动力会更足一些。而一些金融创新到底是在规避监管、钻政策空子、套取监管红利,还是真的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有时候你是分不清楚的。

  在谈到目前的监管策略时,张行长提及,目前的监管创新都是鼓励大机构在试点,小机构是很难得拿到资质。但小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比较差,如果监管太个性化了,对每个机构都实行差别化监管,监管力量肯定达不到,能力也不足,资源也不够。且我们现在还是在按照机构监管、出身监管的模式,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功能监管。而在功能监管上,会有一个相互适应、相互结合的过程,因此,在理念上还会有相应的调整。

  张行长还谈到金融业的大资管时代,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产品和资管计划大致适应了社会需求。但关键在于,同样的业务是否接受了同样的监管,监管格局是不是给不同业务造成了一种套利的空间。如果社会给了大家很多通过套利就能挣钱的机会,自然不会有人去设计更好的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会钻政策空子,或者说叫收获制度红利。其实用金融上的术语,就是监管套利。降杠杆如果不增加资本,只有缩减降低整个社会经济规模,即只能从资本负债表的左方降杠杆。因此降杠杆的问题,一定要正确看待。

  以下为张健华发言实录:

  张健华: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是金融创新与监管重构。创新和监管是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源于监管的过严或者是技术的进步,我想说的是,理念上的调整更加重要,监管重构仅仅指的是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的重构,可能有点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金融创新和通常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作为一个制造业的创新,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应用,不会有什么监管的,没有人会管你,除非涉及到了安全标准,现在又增加了一个环保标准。你的创新在应用领域是自由的,但金融创新,不光中国,在国外也一样的,包括美国,金融业一定是高度监管的,为什么?这里面有一个根子问题,就是金融业的外部性问题,以及金融业高杠杆的特征,使得它的外部性更加严重,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要严重,它一定是要监管的。但是这个监管管什么,我们通常说,管系统性风险,管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系统性风险来源于哪儿?实际上是由中国小机构风险积累,或者个体的积累加在一起,也可能是一个金融市场上引发的,货币危机可能会引发整个金融全面的风险。但对于个体机构的风险,是不是都是不能出风险,这跟我们现在的监管就联系到一起了。我们现在的监管,很多是严防死守,对不对?从监管当局的角度来说一定是对的。但如果从全社会来说,市场规律就是有进有出,小机构的淘汰是正常的。这又回到了监管要构筑一道安全网,这个安全网绝对不是管住了,小机构不能做。大家知道,创新来自于小企业,大企业也有创新,但从骨子里,大企业提供很多的研发费用,是一种制度安排。如果创新是为了生存,创新和生存之间的关系,小的金融机构动力更足一些。

  大家经常讲的一个问题,创新和监管,到底是规避监管,钻政策空子,套取监管红利,还是真的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有时候你是分不清楚的,从产品设计上来说,可以设计成一个很好的产品,给客户提供了新的服务,满足了一些新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当然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但另一种,你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可能和传统的做法有差别。我们现在的监管策略是什么?所有的监管创新都是鼓励大机构在做,鼓励大机构试点,小机构是很难得拿到资质,或者让你尝试做一些业务,这点对不对?不能说不对,因为小机构毕竟风险防范能力是比较差的,如果监管太个性化了,对每个机构都实行差别化监管,我们的力量肯定是达不到的,能力也不足,资源也不够。现在采取的方式是比较简单化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实际上是把大的行业划分掉了,在一个行业内部,又分了大中小不同性质,我们现在还是按照机构监管,出身监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功能监管,你做什么业务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监管,你自我管理能力究竟有多强,接受多高强度的监管,现在还做不到。怎么样两者之间有一个相互适应,相互结合,我们在一些监管的理念上,可能还要有一些调整。

  原来在人民银行工作的时候,跟大机构打交道多,现在到一家中等商业银行,由原来最传统的农信社转制而来的银行工作,很多事情感触还是挺深的。我们自己有能力的,有些事情受制于政策上的限制,我们的监管重构监管理念更加重要。我也从事了十几年的监管工作,搞过微观的监管,又搞过宏观的研究,现在做了一点商业银行的具体工作,谈一点个人感受,不成熟。

  全国现在金融业,大资管时代,说到这个问题也是必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今天,社会财富增加了,首先有一个需求。供给端,各家机构也在创新,争业务也好,占地盘也好,叫理财也好,叫资管也好,其实不是核心,核心的问题是现在的财富管理全社会有需求。我们金融机构提供了这么多的理财产品、资管计划,从总体上来说,还是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主要的问题在于,同样的业务是否接受同样的监管,我们监管的格局是不是给不同的业务造成了一种套利的空间。王理事长讲的话,我特别同意,如果这个社会给了大家很多通过套利就能挣钱,自然大家不会设计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钻政策空子,或者说的好听一点,制度红利,其实用金融上的术语,就是监管套利。现在说的降杠杆,别认为降杠杆就应该减少资金的需求,降杠杆是减少你的债务。降杠杆有两个方面:一个从资产负债表的左方,一个是从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如果不会增加资本,只有缩减降低整个社会经济规模,只能从资本负债表的左方降杠杆。降杠杆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正确看待,我理解李主席的意思,还是要发展资本市场。我们现在很多金融创新,包括理财产品,规模很大,怎么样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真实需求,更结合我们当前的经济供给侧改革,降杠杆,“三去一降一补”,这些是大的。落实到一个监管政策上,还是要有明确的目标,自己先想明白了从哪儿做,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效果可能不会那么好。

  王永利:金融监管要适应创新发展 否则创新会受到束缚

屏幕快照 2016-11-18 11.58.09

  “监管也要适应创新的发展,如果监管上的创新不跟上来,实践中很多东西也会受到束缚。”11月18日,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总裁王永利在“《财经》年会2017: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王永利认为,互联网技术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创新,未来的消费金融,供应链融资等,很多功能会融入到经济运行的场景里,实现一体化、自动化操作

  谈到金融监管时,王永利表示,创新要跟风险控制和监管紧密结合起来,“我认为再是合理合法、再是合规的,如果风险控制不住全是白搭。如果没有把资源配置好的地方,反而把旧的价值消灭了,一定不是好的金融。但是,监管也要适应创新的发展,如果监管上的创新不跟上来,实践中很多东西也会受到束缚。所以,我特别希望金融创新是创新+监管,规范+创新,要找到很好的平衡点。”

  以下为王永利发言实录:

  王永利:对金融来讲,创新和监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中国在创新中快速的发展,但是我们跟发达金融体系比,我们金融的活力、金融的普惠程度、金融市场化的程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创新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金融带来很多创新的机会和动力。大家知道,刚刚开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对互联网又有很多新的描述,互联网从最早的一项通讯技术到广泛的社交应用,到今天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当它进入经济和商业运行的时候,一定会跟传统的分工,传统的边界,产生很多的冲突,因为互联网是互联互通跨界融合的。当跨界融合的时候,金融一定是个重要的内容,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所以,大家会看到,今天好多金融的功能已经越来越融到了经济运行的场景里,所谓场景化、数字化、一体化的运行。可能在座的很多人坐过专车,一下车马上就可以走人,既不用付现金,也不用刷卡,微信上一个通知过来了,已经把钱从空中扣除了。支付的功能直接融在场景里,不用再重新操作支付的东西。再进一步,未来的消费金融,供应链融资等等,如果我们前期的基础工作做得好,很多功能会融入到经济运行的场景里,一体化、自动化的去操作。我认为,这就是互联网技术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很多的创新。

  创新可能会跟现在很多监管的条例和办法有一些冲突,一方面,不管互联网做什么,特别是互联网做金融的哪些业务,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金融很重要的功能是把社会闲置的资源,从闲置的地方按照约定的条件交给需要的地方,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由于它不是买断卖断,不是捐赠,而是有条件的在约定期限里的让渡,所以就存在着风险,其中约定条件不落实的,所谓信用风险,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等等,一系列风险就会出现。所以,金融不是简单的把闲置资源去配置,一定要配置到好的地方,创造出好的结果,风险控制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创新要跟风险控制和监管紧密结合起来,我认为再是合理合法、再是合规的,如果风险控制不住全是白搭。如果没有把资源配置好的地方,反而把旧的价值消灭了,一定不是好的金融。但是,监管也要适应创新的发展,如果监管上的创新不跟上来,实践中很多东西也会受到束缚。所以,我特别希望金融创新是创新+监管,规范+创新,要找到很好的平衡点。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A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