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对于吉利汽车控股的投资者而言,是个吉利的日子——吉利汽车的股价以一根高开高走的长阳线,突破蛰伏了整个9月的平台,再度刷出历史新高。
刺激股价完成突破的消息是当日早间吉利汽车的公告:9月,吉利汽车集团销售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6544部,同比大增82%,环比增长43%;前9个月,吉利汽车总销量为45.9万部,同比增长29%,完成今年销售量目标(66万部)的七成。
吉利汽车销量的猛增显然带给投资者莫大的信心。从今年2月*点2.76港元,到10月11日的最高价7.62港元,吉利汽车股价涨幅达到了惊人的176%。尤其进入7月以后,吉利汽车股价从4港元附近开始加速上扬,月内冲破5.16的十年高点后,依然继续开挂一路刷新高,至今三个月时间内便录得超过八成的涨幅,让投资者赚饱饱。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汽车的业绩与股价的齐升,并非仅仅是全行业“回暖”所致。
尽管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8.1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升了6.71个百分点。但实际上,若不是“汽车购置税减半”、“二手车限迁”等“救市”措施的推出,能否就此止跌企稳也未可知。
2001年至2011年,入世之后的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十年十倍的*增长,一跃成为全球*的汽车市场。从2011年开始,国内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始终在个位数徘徊。2015年全年销量仅为4.7%。
对比吉利汽车与大市的数据,不难发现其增长可称“逆市”。毕竟,中国车市的黄金发展期已成为历史,眼下整个行业以个位数增长成为常态,剔除政策因素恐怕只是过往高增长的惯性。
对于仍然处于模仿和跟随阶段的中国车企而言,逆势高增长意味着挤压对手的份额和空间,这是远比市场高涨期大得多的考验。就如同其股价突破平台依旧保持上涨一般,吉利汽车的业绩增长不仅是几款新车上市带来的脉冲效应,说到底,这是李书福蛰伏20年造车,终于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刻。
从造车的市场冲动到山寨模仿,从技术引进到技术改进,从零部件企业的并购整合到全球范围内车企的大规模收购,从局部车型的市场突破到全线车型的市场布局,从单一品牌的运作到多品牌的全球化运营……吉利,这家具有极强性格色彩的中国民营车企的野心,正在图穷匕见。
而对于低谷中的中国制造,对于低迷中的实体经济,吉利的逆增长无疑是一种激励。
狂人的执念
“汽车不就是沙发加上四个轮子吗?”还记得李书福的这句话吗?这句话恐怕到现在还会被人反复提起,当然大部分是用在嘲讽和讥笑的梗上。
但我觉得李书福是一个*语言天赋的人,见过李书福很多次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也与他长聊过几次,思维跳跃是给我最深的印象,有很多听上去无厘头的话甚至就算是扯到外太空去,他总能兜转回来,落在他想要表达的那个点上,而且还很有逻辑。
记得一次,与李书福同乘他的座驾——吉利帝豪。我开玩笑的问他是否像网上流传的那么抠门,还穿着“80块钱的皮鞋”?李书福立刻躬下身子,撸起裤管露出他的皮鞋,对我说还是那个牌子的鞋,不过现在几百块了,因为“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品牌这些年有了很大的进步”,紧接着就滔滔不绝的扯到了他的帝豪车上了,“现在一点也不比国外豪车质量差!”
是啊,现在的李书福已经完全有底气这么说了,可类似的话放在当年,那就是疯话。当年,李书福还是一个冰箱厂的小厂长,当他誓言造车时,没有几个人会觉得他能成功。抛开他大胆的造车理念不说,单就是“私企造车”这事儿,在当时就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
从1993年、1994年挂着制造摩托车的旗号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到1997年投资1400万收购并成立四川吉利播音汽车制造公司,再到1998年8月8日,*辆吉利豪情偷偷摸摸地下线(此时吉利还未取得轿车生产资质,直到2001年才获批资格),可以说,李书福当初进入造车这行,远比现在贾跃亭、李河君们造车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多,更别说能获得多少资源和资本的支持。可被当时很多人极尽嘲讽的李书福还是造出了吉利汽车。
当然,能造出车也并不会被认为是成功,吉利的汽车依然是一个笑话。在那个年代,汽车基本上是中国人最贵的奢侈品了,即便是两厢夏利都在十万元以上。这却给了李书福造车*的机会。
说汽车就是“给沙发加上四个轮子”的李书福发明了另一句谁都听得懂的话——“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
两三万元售价的吉利帝豪,比看起来没太大差别的夏利便宜的不是一星半点,于是在全中国无数商业街上游展的帝豪、美日、优利欧、自由舰等等车型,还有一款叫美人豹的平民跑车,迅速让老百姓知道了几万块也能买得起汽车了,这种汽车叫做吉利。
在那个卖汽车躺着赚钱都还嫌数着累的暴利时代,李书福在无人侧目的低端车领域搅动了市场,是其造车最为关键的一步。不仅成功倒逼了市场的开放,让吉利有名有份的成为中国车企的一员,也使更多人看到了自主品牌汽车成长的机会。
另一种狂法
后来,李书福变了,变得内敛了很多。他很少再信马由缰的发挥他的语言天赋了,更多时候,他用公关辞令抵挡外界的发问。
我纳闷于这种变化,也问过他。他说他有很多话,别人不太理解,时间长了也就不想解释,索性做出来再说。另外,这种变化也来源于吉利控股对沃尔沃轿车的收购。这次堪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一跃让李书福的吉利控股成为全球化的企业。也许因为如此,李书福需要改变一下“*气质”。
从福特手里接盘巨亏百亿人民币的沃尔沃后,李书福成为了全球汽车大市场的重量级人物。更重要的是,沃尔沃这个美国人也没救活的欧洲贵族品牌,到了中国泥腿子李老板的手里,的确回春了。
和很多海外并购的中国老板不同,对于沃尔沃的再造,李书福摆出老子的无为而治——“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给沃尔沃团队比福特时代更大的自由度。也因此,收归中国老板之后,沃尔沃的员工满意度还提升到了84%。
沃尔沃之于福特,不过是一块有心加工、无力雕琢的璞玉,并不是其业务重心所在。李书福正是瞄准了这一点,才在收购沃尔沃后没有与吉利汽车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的治理沃尔沃,从而激发了沃尔沃自我重生的动力。
2015年,沃尔沃轿车全球销量首次突破了50万台,营业利润同比猛增两倍多。吉利控股治下的沃尔沃不仅没有应验预言中的消亡,还正在进行一项高达57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项目,并计划2018年之前完成旗下所有车型的升级换代,到2020年之前实现80万台的销量。
虽说BBA在全球高端轿车市场上仍然保持着强势,但三分天下的格局却因为沃尔沃的强势逼宫而不敢有丝毫松懈。看来,《华尔街日报》当初把李书福比作中国的亨利·福特,并不只是恭维的话。
收购沃尔沃、收购澳洲DSI、收购英国锰铜……与其说是吉利控股的“走出去”,不如说是吉利汽车的“引进来”。这些海外收购,其实都是李书福“让世界充满吉利”的野心之下的战略布局。
实际上,在收购沃尔沃之前,李书福曾把目光落到过捷豹路虎等品牌,但他很清楚,吉利需要的不是工厂,而是能否契合整个汽车工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踏板”。对于拥有深厚技术研发底蕴的沃尔沃,李书福心动已久。
虽然保持了沃尔沃的独立性,但已然是“自己家的东西”,技术共享也就变得顺理成章。看看吉利汽车这两年推出的博瑞、博越系列汽车,与吉利之前的车型相比,显然是脱胎换骨一般。李书福也放言,现在以每年一百亿规模进行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将来还要不断加码。
沃尔沃和吉利汽车双双发力,李书福的牌面比之前好看了许多,但市场又发生了深刻变化,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智能汽车正在资本炒作下成为新一轮车企竞争的焦点,李书福依然面临着对等的机会与变数。
今年6月初,吉利控股集团正式以10亿元的成本,入主A股上市公司*ST钱江(钱江摩托),李书福成为实际控制人。这一“买壳”举动,在外界猜测一方面是为吉利回归A股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与吉利汽车的新能源战略有关。
按照“蓝色吉利行动”的新能源战略规划,吉利将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并在2020年实现能源产品销售占比达到90%以上。虽然吉利在新能源领域并不像国外的丰田、国内的比亚迪一般苦苦求索已久,但这个计划显然比后两者都更显激进。
并且,狂人李书福已经画好了未来那部“让世界充满吉利”的汽车:“它能够自己驾驶、自己维修、自己加油充电,不会给人带来任何麻烦,不会伤害人,也不会污染环境……”
当然,这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路还得一步一步的走。
28280起
融资事件
1.55万亿元
融资总金额
14524家
企业
3611家
涉及机构
1919起
上市事件
16.9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