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12万元成高收入群体”上了微博热搜。
根据国务院近日的发文,将实施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行动,实施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行动;进一步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税负,同时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堵塞高收入者非正规收入渠道,发挥收入调节功能。
《中国经营报》9月24日披露,业界对个税改革的基本思路已经达成共识,即从高收入阶层入手实施增量调节,“渐进式”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渐进过程主要分为短期(1~2年)、中期(3~5年)、长期(5~10年)三个阶段。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列入高收入群体,成为个税改革的“重点调节对象”……
真是日了狗了!
1网友不同意
年收入超12万成高收入群体?网友不同意:
12万在北京刚够活命好么?
月薪1w,哪怕是2w,在深圳也真的只能活的“还可以”,*达不到高收入,深圳房价交通费都高到心塞,既然这类的标价都能够因地制宜,为什么收税要一刀切呢?
12W算个鸡毛的高收入人群。小康惨了,你生活刚有点变化,然后就直接让你再回去(别问我谁是小康)。
年收入12万,扣掉五险一金和所得税,就剩六七千了,在望京租个两居室要7000,然后这位高收入人士就辟谷了…
在帝都,年收入12万元,你虽然付不起首付,租不起五环内的房子,也无力造成国家外汇流失,但可以享受作为高收入群体纳税的光荣啊。而且,竟然没有仅限本地户籍享受,这是一种何等博大的开放胸怀……
没有户口开不了滴滴,但可以享受“高收入群体”纳税的光荣喔。呵呵。
2应税所得?税前收入?傻傻分不清楚
根据《中国经营报》的披露:
短期和中期目标要求对年应税所得12万元及以上或者收入来源多元化的纳税人实施综合计征,同时引入差别扣除项目,长期方案则是要建立各个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自动汇总的机制。
按照现在的税制设计,年收入12万元以上被称为高收入群体,在个税改革短期和中期目标阶段,年应税所得12万元的阶层是重点调节的人群。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应税所得?
月工资减掉3500、再减掉三险一金,剩下的才是应税所得。
年应税所得12万元的人,税前年收入差不多要20万了。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的调查,这个收入已处于全国前5%的行列。
3各有各的压力
年薪20万是前5%,那年薪12万是什么水平?
从常识上来看,年入12万也就小康水平,可查一查数据,却颠覆了常识。
先来看看网上流行的一张收入地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再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各行业收入数据:
2015年,中国城镇的人均年收入为5.36万元(其中私营单位平均年收入将近4万元,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年收入为6.2万元)。
相对于5.36万元的全国人均收入,年薪12万依然算是高收入群体了,这个结果看似颠覆常识,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中国的区域发展太不平衡。
年薪12万,三四线城市无疑是高收入,二线城市够小康,而在一线城市,这个收入就是糊口的钱。
再退一步讲,对于北上广深的年轻人而言,如果不啃老,无论是年入12万还是年入20万,加税或者不加税,你都买不起房。
其实,每个人都有压力,只是各不相同,对于有些人而言是吃饱饭,对于有些人而言是买套房,而对于另一些人,则是能保持自己体面的生活。
4中产的焦虑
今天下午4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专家辟谣称:12万元不是划分高低收入人群的界限。
这让我想起2014年,杭州连续辟谣后突然限牌,而这样的突然袭击,早已不是个案,这让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但凡政府和专家出来辟谣,即便是正确的信息,也让人分辨不清。
无论消息是真是假,但这条消息引发的热议,却反应出了中产阶层的焦虑。
今年7月,《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封面文章是《2.25亿人踏入中产阶级,让中国执政者担心》,文章分析了中国执政者在对待中产阶级时的困惑,更是指出了中国中产者的困境。
“中国中产阶级对现状是不甚满意的,他们担心养老;他们担心因病返贫;他们担心房产权得不到保证……”
中产阶层曾一度被误解为“有钱人”,其实 middle class ,顾名思义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社会中等地位的群体。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中国中产阶级是家庭年收入1.15--4.3万美元的人群(约为7万-28万人民币)。
这个人群数从2000年的5百万人,发展到今天的2.25亿人。预计到2020年会增加到2.75亿人——将超过欧洲人口的总和。
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做到了欧美国家100年才完成的事,这无疑是个奇迹。
可是,快速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问题。在剧烈的变化中,一部分人向上开拓跨越了自己的原生阶层,一部分人向下漂流划入了社会的底层,而这种分化还在加剧。
中产阶层背负着沉重的税负和通胀压力,却要面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政策的不连贯,以及上层社会权利与利益的交换,这让中产阶层成为了风声鹤唳的一群人。
向上是壁垒,向下是一去不复返。
一场重病可以毁掉一个中产家庭,一场股灾让中产阶层重新返贫,而一场意外也可以让他们走上漫漫无期的维权之路。
知乎有一个著名的帖子《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一个匿名的博士讲述了岳父和父亲相继得癌的故事,一度引起了轰动。小夫妻都在大学任教,年收入30多万;父母家庭都有着三线城市不错的经济收入,但因为两位老人相继得癌,整个大家庭几乎被拖垮。好不容易实现的中产梦,在变故面前,万般无力。
2015年天津爆炸事件,《VISTA看天下》的封面标题是《消逝的中产梦》,文章写道:“一个世界里,人们在美好雅致的小区环境里,编织自己小富即安的中产梦;另一个世界里,一连串的漏洞,则在酝酿成一个巨大的炸药桶,扑向梦中人。”
这些都是极端案例,而更多的则是传统行业(纸媒、钢铁、远洋等)的没落导致的失业风险,新兴行业的崛起带来的激烈竞争,以及知识的快速迭代让他们无所适从跟不上节奏。
就像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西游记》的段子:“有背景的妖怪都被神仙收回去了,没背景的妖怪都被打死了。”
中产阶层就像是那些没有背景的妖怪,一旦失败,回天无力。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一边憧憬着精英梦,一边又充斥着巨大的不安,这是30岁以上的中产的焦虑。
突然想起知乎网友@大可 在《刚毕业就月薪过万,是什么体验?》中的回答:
当年的那些意气风发,无忧无虑的年轻人们,现在都已年过三十,结婚生子。可能在行业的寒冬里谨小慎微地保存着自己一份饭碗,也可能已经壮士断腕出去寻找一片新的天地。
希望我的那些同伴们一切都好。
我有点想他们。
其实我也是一样。
21224起
融资事件
4358.73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7家
企业
3214家
涉及机构
510起
上市事件
6.48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