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海底捞“隐忧”:基因与转型的冲突,要么标新要么平庸!

一无所有的张勇终于认识到,一个没背景、没学历又不认命的人,只有用“双手改变命运”这一条路。1994年,他召集了身边的三个死党:好女友舒萍、好基友施永宏和好基友的好女友李海燕,凑了一万块,打了四张火锅桌,创办了海底捞。

  种种迹象表明,张勇正悄然为海底捞“换锅底”。建立一家“以中为本”但又“中西合壁”的现代化先进企业,显然是他正在努力的方向。

  四张桌子,一个传奇

  1971年,张勇在距成都80公里的简阳县出生。父亲是农机厂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师。小县城开启的草根人生,几乎就是“贫穷”的代名词,张勇也不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好学生。初中毕业,想孩子尽早工作的父母安排他进了一所包分配的技校学电焊,叛逆期的张勇则以逃课来应对。好在,他在技校里结交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好基友”施永宏,他几乎帮张勇包办了所有的作业、考试,连毕业证都不例外。

  1988年,张勇技校毕业,被分到国营四川拖拉机厂当电焊工。他连最基本的电焊都不会,整天游手好闲,却总憋着要干点大事。他看到赌博扑克牌游戏机异常火爆,便不惜借债去买,结果路遇金表骗局,买卖戛然而止;后来又想过收购汽油、倒买倒卖,再次当众受辱。神经大条的张勇渐渐总结出一条道理:凡是做生意,千万别先想着占便宜,否则太容易上当受骗。

  作为一个满脑子只想着发财的人,他依然敢于尝试,并成功将成都麻辣烫复制到简阳,结果欲罢不能地干上了瘾。对比93.5元的拖拉机厂月工资,他的麻辣烫一天最多能暴赚500,这在90年代初简直是台印钞机。他再也没回拖拉机厂,还在摊子上结识了女友舒萍。可惜为了谈这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张勇把小店关了张,后来又被拖拉机厂除名,积蓄也花了个精光。

  一无所有的张勇终于认识到,一个没背景、没学历又不认命的人,只有用“双手改变命运”这一条路。1994年,他召集了身边的三个死党:好女友舒萍、好基友施永宏和好基友的好女友李海燕,凑了一万块,打了四张火锅桌,创办了海底捞

  实际上,张勇压根不懂厨艺,不会做菜、不会炒料、不会熬汤,只能拿着本书现学现做。结果生意冷清,无人问津。好容易有帮邻居壮着胆子尝了个鲜,却对火锅的口味褒贬不一。但他们都爱上了这个干活勤快、为人热情的小伙子,竟没嫌弃海底捞口味一般,还成了常客张勇开始觉得,这买卖有戏。

  张勇知道,自己干火锅是外行,好在优质服务能弥补味道上的不足,便在这方面越发卖力。他帮客人拎包、带孩子,有求必应。邻居有次夸他的辣酱好,结果张勇马上送一瓶;一位干部下乡吃火锅,张勇发现他走远路鞋脏,二话不说就给擦了又擦,把客人感动得无以复加。从此,海底捞就有了给客人免费擦鞋的服务。

  张勇想法也多,脑子里面没有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条条框框,只要顾客有需求就做。海底捞很快在当地家喻户晓,成了简阳火锅*家,连市长都跑过来捧场。生意做大了,张勇开始琢磨着去外地开连锁。很快,机会就从天而降。


  出川

  1999年的一天,海底捞来了位西安客人,吃完火锅就拉着张勇要去西安开店,第二天就送来机票拉他出发。就这样,张勇把四川外的*家店开在了西安。

  但让张勇大跌眼镜的是,西安海底捞开张后,接连猛亏,几乎把张勇攒下的老本都要赔光。原因无他,大城市店面贵、成本高,西安合伙人对成本控制得太严,让海底捞的服务特色尽失,无人问津。

  再不扭转局面,海底捞就要垮。张勇痛下决心,从合伙人手里回购了股份,再把自己手把手培养的门徒爱将杨小丽派往西安,全权经营,重拾“服务高于一切”的理念。结果仅三个月,西安海底捞扭亏为盈,日益火爆。

  这是海底捞在大城市干火的*家店,它让张勇*次见识到海底捞能多火爆。有次,他去西安巡店,发现海底捞门口人山人海得不正常,连人行道上都挤满了人。他以为店里打架出了大事,顿时慌了。结果跑过去一看,竟然是大家在排队。

  西安的曲折经历,让张勇对海底捞究竟为何成功,有了深入骨髓的理解。只有像对待家人一样待顾客,才是海底捞*的法宝。有了这个底,张勇开始进军郑州、北京、上海、天津……他的梦想是把海底捞开遍全国,做成中国火锅的*。

  上帝爱上海底捞

  2004年7月,海底捞进入北京,刷新了人们对传统餐饮行业优质服务的三观。消费者们在网上津津乐道地分享自己在海底捞享受到的惊喜服务,不仅令人愉悦,简直堪称上帝。

  吃火锅成为一场礼遇:客人一落座,服务员就会为长发女士送上橡皮筋,防止头发垂落;手机会被手机套装起,以防油星溅落;眼镜客被奉上眼镜布,不止用来防水雾,而且免费赠送;菜点多了,服务员会善意提醒免得浪费;热毛巾每隔15分钟被主动奉上;带小孩的客人有福了,服务员不仅会帮着带孩子、喂饭,甚至领孩子去儿童区做游戏;宴席渐残,服务员又送上口香糖……

  更难得的是,服务员们不仅手脚麻利,有求必应,且热情饱满。客人提需求,服务员几乎是小跑着过来的,脸色还洋溢着微笑。

  顾客对如此贴心的服务受宠若惊,简直爱上了“当上帝”的感觉。更多人蜂拥而至,让每家海底捞都成了火锅店中的“爆款”。

  人们很快发现,吃上顿海底捞不容易。要是没有提前两三天预订,便要等上两小时。即便如此,等待的体验也堪称*,客人可以免费吃水果、喝饮料、擦皮鞋、做美甲;要是呼朋唤友人够多,服务员还会拿出扑克和跳棋让你玩过瘾……如此“五星级服务”,也难怪客人们甘愿花钱、花时间,成为海底捞的忠实拥趸。

  消费者为海底捞所痴迷,同行和竞争对手们也不断光顾,连百胜中国这样的餐饮巨头都不例外;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也悄然出动,还派出“卧底”,潜伏进入;海底捞甚至感动了扬州市政府,连城管局、环卫局的领导都前来取经……所有人只想知道一件事:张勇为何能让员工如此真诚地付出一切?海底捞的秘密是什么?

  张勇则表示海底捞没秘密“我们的管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员工都很简单,年纪轻、家里穷,都是受教育不多的农民工。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人对待,就行了。

  把人当人待,也算管理创新?或许,这正是海底捞*的秘密。


  海底捞的理想国

  按照张勇的说法,海底捞与富士康一样,员工大都是80后、90后的农民工。他们农村长大、家境贫寒、缺乏教育,加上背井离乡、受人歧视。但在海底捞工作待遇不高、劳动强度更大,员工不但没跳楼,还能主动、开心地工作,不得不说是一个管理的奇迹。

  张勇的逻辑很简单,就是要“公平”。海底捞的每个人都需要关心与被关心,这基于一种最基本的信念——“人生而平等”。只要做到这点,员工便会视海底捞为家,甚至为此拼命。

  平等从管理层开始。张勇自己就干过火锅店里的所有杂活,其他管理人员都从底层做起。张勇觉得,这样的领导,才能真正和员工打成一片。就像袁华强,进海底捞时只是个门童,洗碗工、厨师、领班、会计干了个遍,一步步干成大区经理、集团董事。榜样的力量最无穷,大家都从草根来,只要自己肯努力,便会诞生成长的奇迹。

  每个海底捞员工,都憧憬着在这家蓬勃成长、不断扩张的企业中获得人生进阶的好机会。员工升迁三条路:管理线,可升为大堂经理、区域经理;技术线,成为功勋员工,待遇仅次于店长;后勤线,成为文职人员或技术开发人员。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进阶机制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与诱惑。对缺乏机会的农民工来说,往往很难通过教育或经商迅速改变命运。于是,海底捞的工作成为在城市中改变人生的新机遇。2007年,门童出身的海底捞董事袁华强就在北京望京买房置业,成为“用双手改变命运”的*例证。这样的情况并不少,所有大区经理,几乎都是袁华强的人生翻版。

  张勇说,我就是要让他们相信:海底捞能帮他们实现梦想。只要肯努力,学历、背景都不是问题,他们身边榜样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未来。

  张勇知道,好员工是海底捞*的资产,一定要尽心照顾!为此,他不惜打造出民营企业中的“理想国”。

  当绝大多数餐饮企业服务员都租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时,海底捞却煞费苦心地规定:必须给员工租小区房,不能是地下室;空调热水、电视电话、电脑网络要配齐;宿舍距店面步行不能超过20分钟;夫妻都在海底捞的,要尽量提供单间房;宿舍还要专门配保洁阿姨。仅住宿一项,海底捞每年就开支巨大。

  吃饭更不用说。海底捞为员工又特聘厨师,一天三顿鸡鸭鱼肉不重样,还有面包酸奶当宵夜。

  张勇见过不懂事的农民工,为了好得快,加倍乱吃药。所以员工生病了,会安排专人照顾,同事帮带饭,领导来看望。另外又明文规定,只要是员工直系亲属,得病无钱医,公司管到底。

  海底捞的员工工资在业界属中等偏上,并不是最高。但张勇会通过每月给员工父母寄几百块奖金的方式,将企业、员工与家庭的情感巧妙联系在一起。子女在海底捞做得越好,父母拿的奖金就越多。张勇想用这种方式,给农村的员工父母做成个养老保险。另外,这笔钱还能帮张勇稳定军心:员工要是在海底捞不好好干,父母就拿不到这笔钱,立刻会帮自己好好管教。如此草根的民间智慧,不禁令人绝倒。

  为了解决员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张勇在简阳投资千万建了所学校,员工的孩子可以免费上学。而店长级别的高管,则可以把孩子弄到北京来。

  员工福利大大压低了海底捞的毛利率。但张勇觉得,不能把盈利当成*的事,员工劳动强度大,海底捞所能提供的仍然不够,只能说尽力而为。而员工的反应则很直接,有这么好的发展平台和员工福利,能不好好工作吗?

  这正是张勇想要的。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员工们同样期盼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并愿意为追逐梦想而努力,用双手改变命运。

  信任的力量

  与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家相比,张勇的生活一度潇洒得不可思议。他没有办公室,不太爱上班,把海底捞的战略、班子、价值观确定后,也就每周开几次会,剩下的时间就看看书、旅旅游、看着小区退休老头打麻将。连公司的财政大权都基本上交给财务总监,不怎么管批钱的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授权,成为张勇的管理风格。照他的说法,高管们要是谈不下来的合同,他也谈不下来。

  人们觉得董事长该干的事,张勇几乎都不做。IDG曾找他谈过风险投资,他还挺烦人家,因为很多细节他一问三不知。海底捞的权力被分散在了整个管理层,连普通员工都有权给老主顾免费送菜或果盘,甚至能给不满意的客人打折乃至免单。这在其他餐饮企业中简直不可想象。

  这种奇葩的授权方式,大概缘起于一碗汤圆的故事。

  多年前,海底捞北京牡丹园店刚开业,因为生意不好,早早黑了灯,只有个值班的服务员。那天张勇正好来巡店,遇到个50多岁的男人冲进来,原来这人低血糖,不吃东西就要晕倒,服务员马上做了碗汤圆救了急。

  客人很感谢,坚决要给钱,服务员则坚决不收,跟他说要不下次来吃火锅吧!

  服务员并不认识张勇,客人走后张勇便好奇地询问服务员这么做的缘由。服务员说,一碗汤圆成本不到一块钱,请他权当打广告了;万一他跟别人说起海底捞的好,马上就赚了。

  张勇记住了这事,并关注着事情的后续进展。结果完全印证了服务员的话:那个男人是某证券公司老总,他回单位后就下了个文,要求公司今后餐饮只能报销海底捞的发票。这事让张勇的印象极为深刻。

  任正非曾说过,“要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张勇敢给员工免单权,就是一种莫大的信任和尊重,也会给客人带来*的消费体验。当然,不可避免地会有害群之马,一旦被发现,这样的人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实际上,海底捞就发现过“吃单”的员工。他们有时会趁着公款请客或客人不审单的机会浑水摸鱼;或者跟收银说给客人免个菜,却背地里收了客人全款。但海底捞的管理层都草根出身,对这些伎俩一清二楚,看到店里对不上单的情况超出范围,就知道有猫腻;而奖励举报人制度,很快就会把具体的人挖出来;要找证据怎么办?很简单,找人吃两顿“钓鱼执法”,就能找到最确凿的证据。

  有人认为,权力会摧毁人,却不知道权力也能锻炼人、尊重人。一旦把权力交给员工,头脑就开始迸发智慧。这一点,让张勇自己都始料不及。

  实际上,海底捞为人称道的诸多服务细节,比如提供橡皮筋、眼镜布、手机袋等,都来自员工创意。只要觉得可行、靠谱,就会相互交流,大面积推广。像手机袋被就称为“包丹袋”,因为创意是一个叫包丹的员工想出来的,海底捞用命名的方式体现出对他的尊重。为了鼓励创新,海底捞甚至还会给员工“知识产权费”。

  当然,世界并不*,权力下放了也会出问题。海底捞有个工程部长在一个改造电梯的问题上,就因为想给公司省钱,折腾了20多万改造失败,最后还是要换新。这种事在别的企业里*会被狠批,但张勇却没处罚:人家又不是为了贪污,还是为了给公司省钱。要是上面光想着处罚,下面就会只想着掩盖。每个决策,不管谁做,其实都有风险。企业犯错很正常,我们能容忍,而且必须容忍。

  有些事张勇想得特别开。他不明白的是,有些老板不管什么事,都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他更喜欢自己去玩,让别人来干。很多老板很累,把下属的活都干完了,人家还照样拿工资。何苦呢!

  就这样,海底捞如日中天地继续火爆着。然而物极必反,很快一连串始料不及的事件接连发生,令张勇措手不及。


  物极必反

  2011年年初,北大教授黄铁鹰的《海底捞你学不会》热卖,让海底捞成为现象级品牌。关于海底捞和张勇的报道铺天盖地,商学院列为教学案例,各行各业推崇关注,这都让张勇感觉无所适从。

  出名是把双刃剑。张勇深切知道海底捞问题不少,在赞誉环绕的2011年,他在微博上表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就是海底捞的现状。”人们说张勇太谦虚,实际上,问题已若隐若现。

  首先,海底捞的扩张渐入瓶颈,难在没有足够多的合格老员工。新店的核心人员,至少要在老店干个三五年。而当年的新店中,因为老员工不足,已经让顾客感觉满意度不如以往。谈及于此,张勇都直言不讳:“有一部分员工能够做到很好,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员工是做得很差的,只是有时候你们忽略了。”

  如何培养出大量符合“老兵标准”的“新兵”,成了张勇最头疼的事。但这块没捷径,只能稳扎稳打。如果没有足够的合格员工却盲目扩张,可能是海底捞最快的死法。

  其次,“海底捞服务好”的概念渐被人们接受,有人不免吹毛求疵。比如挑剔服务员热情过度、话太多;或是听说店员有免单权,无理要求免菜免单,否则就差评……对此,张勇无奈表示,海底捞的员工大都来自农村,有人对服务的火候可能把握不当。但积极服务总比不服务好,海底捞还是不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另外,蹭品牌的假海底捞,也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华商韬略梳理资料显示,“海里捞”、“海中捞”、“味佳海底捞”、“海底捞欢乐”等“李鬼”纷纷涌现;有的干脆就叫海底捞,连名字都不改。海底捞只好年年打假,至今都没完没了。


  隐忧若隐若现,已经让张勇倍感忧虑。但让他更加意外且不知所措的,是网络上的“捧杀”与“棒杀”。

  捧杀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海底捞的经典小故事。一个流传甚广的是:一位顾客结完账,临走随口问了一句:“怎么没有冰激凌?”5分钟后,服务员拿着冰激凌气喘吁吁地跑来:“让你们久等了,这是刚从超市买来的。”

  还有网友说:一次在海底捞吃完饭,要赶火车却打不到的。门口的小哥见我带着行李箱,问了情况转身就走。紧接着海底捞店长把自己的SUV开出来,说“赶紧上车吧!时间不多了!”海底捞要冲出宇宙了……

  这些点滴小事很动人、很真挚,却很快被微博上的段子手盯上了。2011年夏天,一种以戏谑、搞笑为特征的“海底捞体”在微博出现。它以匪夷所思的桥段,把海底捞服务员描绘得如机器猫一样无所不能,很快把海底捞玩坏了。比如:

  “在海底捞吃火锅,剩两片羊肉,喊服务员:请帮我打包吧。服务员微微一笑:抱歉先生,不能打包,涮过的羊肉打包会不新鲜。我虽愕然但表同意。起身到门口,电影发生了,海底捞的服务员牵一头羊等在我面前:先生,涮过的羊肉不能带走,但这只羊您可以带走。”

  “在海底捞吃饭,席间与朋友闲聊,焦虑于稿子没写完,等买单离席时,一服务员在身后狂追,以为落下什么东西了。只见她气喘吁吁地递给我一个U盘后便转身离开,回家打开一看才惊呼:哇,稿子已经写好了。作为记者,我已经无法阻止海底捞的进攻了。”

  “在海底捞吃饭,不小心把手机掉进汤里,当我站在锅边哭泣时,服务员突然脱掉衣服跳进汤锅里,然后她探出头,举起一只金壳iphone4:是你的吗?我说不是。她又潜下去,举起一只银壳iphone4:是你的吗?我说不是。她又举起个破手机,我破涕为笑:是我的!她笑着把三只手机都给了我:你很诚实,都拿去吧。”

  人们刚开始觉得搞笑,后来连送房子、送汽车、送女友等不切实际的内容都编造出来,渐渐引发网友的质疑和厌恶,并误以为是海底捞发起的病毒式营销。

  张勇对海底捞可能遭受“捧杀”的担心随即出现。他很快在微博上表示:几家火锅店而已,能走多远实在难说。过度关注增加了我们生存的难度。但我们会竭尽全力,努力改进。因为我们除了开火锅店啥都不会。

  张勇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很快,一场真正的危机骤然袭来。

  棒杀

  “海底捞体”还在网上大热,紧接着有媒体爆料称:卧底青岛海底捞,发现骨头汤锅和饮料是勾兑而成。消息一出,立刻引爆网络舆论。海底捞官网随即发布声明,承认白味汤锅、柠檬水、酸梅汤确实是勾兑而成,但都由正规厂家提供,合法、合规、合乎食品安全。

  但“勾兑”一词太过耸动、充满偏见,“海底捞体”的热传又让人们对海底捞抱有超出寻常的品牌期望,一时间媒体蜂拥而至,质疑海底捞缺乏诚信、良心何在?

  很快有食品专家表示,冲兑早已是食品工业常态,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对身体有危害,公众不必大惊小怪。商家这样做,一是为节约成本,同时也正是为保证食品安全。只要是正规厂家供货,就没有问题。公众之所以反应强烈,还是对现代食品工业不了解。

  网民中也不乏理性声音。有人调侃说:我买了罐可乐,拿去一化验,是用水、苯甲酸钠、阿斯巴甜、柠檬酸钠、咖啡因、二氧化碳等勾兑的,不知道能不能告他们公司啊?但舆论是感性的,海底捞品牌受损已确定无疑。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张勇的应对却非常坦荡。他先声明,责任在管理,而不在下属;接着,派出心理辅导师前往青岛,防止员工压力过大造成不测;最后,他对饮料和汤底的合法性给予保证,如果有责任,一定一肩担。

  这个表态,一不怪曝光媒体,二不怨竞争对手,三不苛责员工。张勇只是坦承自身责任、公司不足,不回避、不狡辩,让人们看到海底捞直面问题的勇气。

  当然,张勇也在微博上感慨:“这半年,一会捧,一会揍,有点乱,有点难。”有识之士则呼吁,人们对合法合规的餐饮企业不应过度吹毛求疵,应给予他们正常的生存空间。张勇则继续表示,海底捞的服务还不够好,媒体指出的一些不足,海底捞都会认真反省、认真整改。但不管怎么说,海底捞就是个火锅店。



  管理换“锅底”

  “海底捞体”、“勾兑门”等一连串负面事件发生后,张勇已深切感受到危机四伏。这种担心并非没道理,以前店少他能亲自把控。如今家大业大,上百家店面靠层级把控。一旦有严重问题未及时发现,十几年心血可能瞬间毁于一旦。

  以前,张勇躲避风投,不愿靠压低员工福利来满足资本利益。但企业上规模后,他不得不考虑上市的问题,理由则令人心酸:海底捞是个平民公司,没根基、没背景。现在生意越大,麻烦越多。如果是上市公司,碰到惹不起的人和事,就能多一层保护,至少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会股东会帮帮我们。

  这并非张勇博取同情,海底捞在各地曾遭遇过各种无理纠纷。甚至有黑社会头目拉来60多人进店打砸,上百海底捞员工为护店奋起反击,结果反被公安机关拘捕关押的事例。碰到这种事,张勇总是急得不知所措,四处求人托关系。有次病急了乱投医,竟求北大教授黄铁鹰这样的教书匠帮忙,让人哭笑不得。

  张勇希望,等商业模式可复制且能盈利后,就打算让海底捞上市。但要上规模、有效率,海底捞就必须流程化、制度化。不过,这样的海底捞,还是以前的海底捞吗?

  在以往的媒体报道中,海底捞以员工亲如一家著称,员工流失率仅有10%。但近年来,随着规模扩大,有新员工进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有报道称新员工流失率曾达70%。对此,张勇无奈地表示,问题一直存在,这或许是最初媒体报道的选择性偏向,“家文化本身是他们的想象”。张勇坦言,我不太相信一个人在加班工作时还会发自内心地笑,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让那些不爱笑的人出局,剩下的就都是会笑的。

  杨小丽是将海底捞扩张至西安的悍将。当年在西安打百人大群架,她敢站在头前与黑社会头目对峙,眼皮都不眨,为海底捞敢豁出老命。但她也坦言,刚来海底捞时常被老员工嫌弃,被指使着吃苦受虐啥都得干,哭过好几次,这才熬出头。

  当然,张勇对员工确实好,愿意为他们提供*的福利待遇,哪怕降低海底捞的利润率也在所不惜。但他又敢于自黑,“他们把我想象的太好了,我就是个资本家”。

  张勇从不讳言海底捞的盈利模式。他把钱花在员工和客人头上,让员工开心、顾客满意,形成口碑,从而让品牌和销售构成良性循环。这笔钱在别的企业里,可能就是笔巨额广告费,只不过海底捞把它花在了员工和顾客头上。这笔账,张勇其实算的很清楚。

  对任何老板来说,企业的首要使命是活下去。海底捞的管理层和外界都对做大海底捞兴趣盎然,但张勇近年来不再无忧无虑,总担心海底捞的生死,甚至官网上都赫然写着海底捞的两种死法:一是管理出问题,死亡过程持续数月乃至上年;二是食品安全出问题,明天就关门。

  焦虑逼迫着张勇四处学习、整日思考。华商韬略梳理资料显示,张勇去美国考察,回来就大刀阔斧改革员工薪酬体系,改为计件工资;为提高单店效率和盈利水平,又引入分店竞争分级制,搞起了末位淘汰;为提高食品安全性,海底捞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建立物流配送和原料基地,集中处理食材,改善食品供应链……

  巨大的颠覆性变革,在海底捞内部掀起惊涛骇浪。原有的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两大考核标准,完全被业绩考核所取代。海底捞的伊甸园时代渐渐过去,内部文化则面临新整合。有人据此调侃,海底捞已踢翻了自己的“老锅底”,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人学?

  但张勇显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举旗占山头,要靠兄弟姐妹一家亲的义气;如今海底捞是两万人的“正规军”,不可避免要靠流程、靠制度、提效率。尽管企业高管们会制订出一些愚蠢的制度,扼杀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却是规模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张勇的努力是,在更规范、更标准的同时,尽量减少这样的愚蠢。

  如今,张勇依然强调“用双手改变命运”,前提是必须学会改变。世界在变,海底捞在变,张勇则逼迫着所有人跟着改变。

  2016年7月13日,海底捞旗下的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在港交所正式上市,让人们见识到张勇变革带来的真正成效;而另一子品牌“蜀海”,也上市在路上

  应该说,海底捞过去的成功,更多是建立在“忠义仁孝礼智信”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充满了亲情化、人性化的关爱管理和人情世故的包容体贴。这是很多中国企业的缺失,因而彰显着可贵,并唤醒了人们对人性化管理的深刻意识。而要真正建立起一家规模庞大、永续发展的现代企业,西方的流程制度与规范化动作,更是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将海底捞做成一家“以中为本”但又“中西合壁”的企业,显然是张勇正在努力的方向。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