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昌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理委员会、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清科集团协办的“2016北京•昌平金融峰会”在龙城丽宫酒店举行。
高特佳投资集团合伙人李女士,爱博诺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解江冰,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玲,约印管理合伙人郑玉芬一起聊了《大健康——资本爆点》,亿群创投创投创始合伙人郭海涛担任主持人。
亿群创投创投创始合伙人郭海涛:白马策略、黑马策略,投到千里马就是好策略
亿群创投是去年8月1日正式成立,我跟高特佳李总是同事,都在高特佳集团,高特佳是最早投了叫迈瑞医疗,04年投的,迈瑞还没有现在这么牛,利润也很少的状态来投的。08年控股投资了博雅生物,都是我们看到做投资最重要的是要走在别人的前面,今天所有的机构来谈是做医药还是投资,那就没有机会点了。我们创业出来做一家新的机构,还是需要有自己的一个特点,我做亿群创投,我看重的一个痛点在哪里,就是我们的一个投资机构对一个企业,如果是说企业的发展我们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看到一个企业的好坏不能由我们来决定,那么这个时候我就看到在中国医疗行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在去年中国的医药企业大概有4600多家,不算医疗机械,今年不到3千家,这个行业在大规模的洗牌。中国医药行业有一个巨大机会的时候,也面临着洗牌。
在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企业有好的团队,又有好的产品的企业,基本上没有了,基本上2千家企业,有接近上万家扫这两千中药和化药的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了。这个时候需要你有没有帮助他提升能力,这是亿群创投和另外一个合伙人高总共同来创造的,就是业绩倍增计划,最重要的是提升业绩,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也简单讲一下,亿群创投定位还是在传统的中药化药,我们的产品更加细分,实际上这里面是跟我们发展到后来来看在传统领域有没有机会,今天来看也有大的机会,重点在妇科和儿科这些领域,其他的领域我们认为市场很大,不见得有机会,主要是以中药投资为主,如果在心脑血管领域,被天士力这些企业所占领,今天的投资总体来看,好的企业并不见得是好的项目,好的项目一定是好的企业+好的价格,华大基因如果是一百亿来投,我认为已经把我们在未来五年以后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一定是一个好的项目,好的企业,但不是在我们投资的一个好的项目里面,所以每家都有自己评价的体系,来看一个项目的好坏,包括来判断一个团队的好坏。实际上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在一个领域我们挖掘你是一个白马的策略,还是一个黑马的策略,这个是很重要的。有的机构做的是白马的策略,所有人认为是好的企业,我来投,这叫白马策略。
昌平在北京上风上水,昌平对比其他的区,比如说亦庄,在很多政策上是不是能有更好的政策,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昌平看的企业也比较多,因为我们也是投资一些企业,把总部放在北京,我们要对比各个区域的优势,昌平实际上环境各方面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性价比的角度,是不是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尤其对这种白马型的企业,对杨总这种白马型的企业,应该是重点,这个就是未来在北京能不能打造出新的华大基因,当然华大基因也是从北京搬到深圳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我想就没有凤凰来落地。所以这是我们每个机构,投资机构也是在协助我们的企业来思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断来思考的问题。
今天的交流围绕健康产业,无论健康产业包括像魏泽西事件,包括中药注射液的问题,大批量对被划定为辅助用药,包括之前一致性评价的一些挑战,无疑这个行业还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在过去的20年,这个行业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未来30年我们也有信心随着中国老龄化和城镇化的驱使下,还会继续保持这样的一个发展速度。当然今天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要有自己的一个绝活,包括今天我们想投资跟在10年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个阶段是以pre ipo为重点的投资,今天投资已经恢复到08年以前,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你做不了投资,你不能服务那个产业,如果能做的,跟企业讲我们帮助你做IPO,所有的企业都笑了,这种服务已经不够了。包括今天讲IPO,今天来报会,也是三年以后的事情。无论是投资机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来思考,因为我和郑总一样,我们都是属于创业者,因为我们今天做了一个投资机构,你要创造什么样的不同,亿群创投就是要以业绩倍增来做反向对赌,来推动产业的发展,这可能是我们的一个能力,我们每个人都要塑造自己的能力。解总的国产的人工睛体怎么样尽快超越进口的睛体,杨总是怎么样超越原来的老东家,这都是每个人的目标,今天无疑在这个行业有非常大的机会,我们也在昌平这个热土上有更大的发展,也祝愿昌平的健康产业有更大的发展。
高特佳投资集团合伙人李彦格:未来在医疗领域将关注民营医疗、互联网医疗
高特佳投资是00年最早成立的一批投资机构,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100多亿,我们曾经投资了将近100多家企业,在近几年的时候,我们开始重点专注于大健康产业的投资,目前我们投资的医疗和医药企业已经有30多家,投资的行业包括体外诊断,中药、化药,还有精准医药,整个大健康产业的布局,是我们所关注的。
近几年我们也做了一些并购的项目,包括快速成长的企业给传统企业进行的一些新的项目的并购,包括高成长企业内部之间的一些整合,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
李彦格:现在大健康产业来说,我们的判断,因为我们做了十几年的投资,为什么后面聚焦在大健康这个领域,首先我们发现这个领域里面非常独特的一个魅力,如果以一个医疗企业,或者一个医药企业拿到产品许可证之后,产品已经经过了很多的临床实验,经过一点时间的市场验证,这个企业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大的一些问题。所以在资本安全性方面,医疗健康产业是毋庸置疑,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医疗健康产业目前国家大环境来说,刚才大家都讲到了进口替代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海外的一些品牌占据了不管医疗器械行业,还是医药行业都占据了很大的江山,尤其是中国高端的市场。目前不管是医疗器械,还是生物制药的创新药方面,都存在着国产替代的问题。包括国家现在也在倡导分级医疗,医疗逐渐往医疗走,往社区医院走,这样给国产品牌,还有医药器械小型企业带来了非常多的机会。
未来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我建议可以关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民营医疗这一块,去年国家放开了医生的多点执业的要求,也在鼓励医生走出去,去进行多点执业。
原来的医疗体制导致出现了魏泽西事件,有一些民营医院确实存在一些非常乱的现象,但是我认为不管是任何一个事业的发展,在发展阶段的时候,是有它的弊端,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未来的民营医疗还会迎来大发展,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一个是刚需,就是整个国家民生是非常需要民营医疗的发展,来补充中国现在公立医院的一些不足。
第二,国家也意识到民营医疗对于公立医疗信息的补充,已经在逐渐鼓励多点执业,包括15年逐渐崛起的医生集团,有一些明星医生走出来,为民营医疗去提供一些服务。
第三,互联网的发展,比如说春雨医生出现这些大的医生集团,和互联网结合,去把这个服务快速传递到基层一些机构,我认为这些因素都是能够促进民营医疗发展的一些基础性的约束。包括还有一些资本的推动,我相信未来的民营医疗一定是越走越好的状况。
除了民营医疗,我们可以关注,另外在社区医疗和乡镇医院,可以往这些渠道去推的医疗器械企业我们可以去关注一下。我认识一家企业,他们销售额增长得非常迅速,他们是一个很传统的产品,但是需求非常契合社区医院,或者乡镇医疗的服务,第一年销售额只有一千多万,第二年销售额就到了1个亿,这个发展不可忽视,对于未来一些医疗器械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生物医药的企业昌平已经有500多家,高特佳是专注于生物医药这个领域,对这个很有特色的区,还有专门针对生物医药领域有更深度的挖掘。
我原来也咨询过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如果站在经营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在资源非常富集的区域,对他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企业发展中一个是资本,还有一个是人才,人才我们离海淀非常近,就是一些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入是非常关键。如果在资本方面,像多举办今天这样资本对接会,还有一些投资机构的企业之间的对接会,会给我们企业的发展有更大的益处。
我原来是在产业里面管企业,后来开始做投资,我讲一讲以风险投资的眼光来看企业怎么样去做,然后插上腾飞的翅膀。企业的发展,尤其是POCD这个企业,好多老牌企业靠原始资本积累,现金流也还可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很快被后起之秀超越了,背后的因素就是资本的推动,如果说现在站在运营企业的角度来讲,首先企业家要打开四轮,现在已经不是早几年的环境,企业可能主要关注他自身的技术,关注市场就可以把企业做得很好。
现在大环境来说,企业家还需要关注的是资本,他的竞争对手后面的资本力量推动他,这样他有可能在未来发展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企业家除了关心自己的企业状况,还要关心大的资本环境,他的思路要打开。我也知道有一些企业在开始的时候,他说我们不需要钱,我们现在公司运营都非常良好,现金流也很好,也有一定的利润,你去分析企业现在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和未来的战略方向,其实是不需要小钱的,需要大钱,而且需要战略方向的梳理,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到上另外一个台阶。
爱博诺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解江冰:以人工晶体为起点,打造平台性公司
我们公司叫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做的是眼科医疗的产品,我们的起点是人工睛体,是用来治疗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普遍性的老年疾病,中国手术量是200万例,可能远远不久。我们公司2010年成立,就落在中关村昌平园,一直发展到现在,我感觉这个地方整个环境,包括政策效率,还有产业政策非常适合我们发展,下一步我们还是要继续做大。
我们是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产品,我们就是进口替代,进口替代也是医疗产业投资比较热的领域,中国医疗产品跟外国的差距还是比较远。药械比国外是1:1,国内是1:4,人工睛体大城市,包括主流医院基本上都用可折叠睛体,中国30-50%还用传统的硬睛体,我们出来之前医院里用的可折叠睛体全部是进口产品。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虽然产品还算比较传统,但是光做进口替代,就够我们有很大的空间。
我们产品上市,进入了350家医院,骨科的国产化替代率,包括高端医疗器械,还有高质的国产化,这对我们是一个利好,我们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你最终还是要靠创新,要做一些跨界和跨领域新的技术,这一方面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可以做的地方。最传统的眼镜行业,现在正在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洗牌机会,这个可能不太方便说具体的,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有一个公司做眼镜行业的特斯拉,在这一方面有可能是颠覆式的进展,包括一些可穿戴设备,包括互联网医疗在这一方面,我们也会在这一方面做布局和创新。
归根到底是事在人为,最终靠的是性价比,包括电视、手机有替代,汽车现在差了一点。我们去跟患者讲,患者有一个排斥,装在眼睛里面一辈子的东西,这个要让医生放心,医生放心了,确实用了你的好用,而且我们的产品质量是国外一线品牌的产品质量,我们比国外二三线品牌要好,国外二三线品牌很容易出事故,我们出事故率几乎是没有的。
我们这一年增长率是百分之百,最终医生和患者都能接受。前提是说我们的产品一定要好。
我们最初选择昌平,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选这个地方我还没有从美国回来,当时顺着六环跑了一圈,通州和大型,最后选择的昌平,我们必须得离市区远一点,选了离海淀远一点,还要有人才聚集,最主要有一个生物产业园,我们在这里发展确实也是非常好,刚刚也买了两座楼,作为下一步研发和总部。下一步的发展,如果制造业要做大,可能我们会挪到外地,但是总部和研发会放在这里。
我们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我们要打造中国眼科行业的领军企业,做一个平台性的公司,做全方位的产品。刚才两位老总都说了,我也从美国回来,也在硅谷待过几年,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加上勤奋,用不了几年,我们肯定能赶上水平,如果我们扎扎实实做下去,有良好的政策,包括各方面创新创业的政策,包括国家也在扶持民族品牌进口替代的产品,有这些政策的支持,加上我们的努力,我们肯定是可以做的。
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玲:比尔盖茨都投资了肿瘤早期诊断
吉因加这个名字很好记,就是互联网+,我们从事的是基因行业,叫吉因加。吉因加主要从事的是通过血液进行癌症的诊断,大家做一个血糖和肝功一样,这么一管血在肿瘤个体化的治疗,实时的评估,早期诊断上,从基因的角度来监测肿瘤。我们公司成立一年多来,公司已经有100多人的规模,服务全国90多家的大型三甲医院和肿瘤医院。
因为我本身是学医的,过去有十年的医院从事经验,过去十多年也有在华大基因工作的经验,基因从一个科学研究,到科技服务,一直到临床应用的这样一个过程,我都经历过了。父母传承给孩子只有基因,基因跟人的生老病死是息息相关的,但是这个基因怎么样解读,怎么样跟重大的健康需求相匹配,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节奏和过程。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科学积累过程,我觉得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包括肿瘤基因组的计划这些大型国际对基因这一方面技术数据的积累,以及二代测序这样一个核心技术的突破,我们在科学对疾病的认识上,以及在技术的成本降低上和应用上,具备了很好的一个在产业和应用,和解决临床需求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基因对生命的揭示,比如说最早从一些单基因的遗传病,包括一些成熟的技术来解决生命健康的问题,在肿瘤这个领域里面,在2015年的时候,奥巴马提出了精准医学,精准医学的近期目标就是基于肿瘤基因测序的基础上,对肿瘤这一块精准的治疗和精准的检测。
在今年的时候,包括微软的比尔盖茨,还有包括亚马逊的老总他们又投资创立了一个公司,目标就是做肿瘤的早期诊断。所有这些大的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包括国内外行业的认识,包括资本对这个领域的亲睐,大家都说可能15年是一个肿瘤基因检测的元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更多的从数据上,从临床的角度来解决临床真正的需求,它不是一个基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基因测序,而是真正解决临床需求,做到能够对肿瘤疾病的全程管理,谁就能真正解决临床的问题,这个产业就能够做强,而且从疾病和医疗领域,跨向健康领域是必须的一个阶段,我们只有对肿瘤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大健康领域,做到健康人肿瘤早期发现和肿瘤的早期预防。
落户昌平,应该有一定的机缘,去年创业的时候,当选定北京,我们花了两天的时间,大兴亦庄,丰台、昌平,两天沿着北京五环跑了一圈,就定在了北京医疗产业园,首先昌平的地理环境,包括高新的聚集,还有方方面面的优势,这肯定是我们能够选择昌平最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个过程中包括昌平成熟对于初创企业方方面面的一些引导和配套,我觉得也是我们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公司能够专注做业务,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也是非常感谢昌平管委会,还有各级政府的支持。
如果说有什么期望?或者是有什么建议?其实我觉得可能就是接下来我们的发展空间的问题,因为一个企业我们最初的时候,只有2千平米,很快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我的人数快速扩张,我的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甚至我要增加4G等各个方面板块的时候,我们这种扩张的空间,这里面包括政府给我们提供信息的帮助,当一个企业从初创期进一步发展的时候,这种发展的空间性来看,是不是能够有更多的我们可选择的,还需要把这个发展范围,昌平要铺得大一点。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创业时机,政府对双创的引导,创新创业的引导,整个资本市场对新领域的亲睐,然后再加上这么多年中国在人群健康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个初创企业,怎么样修炼好内功,打造出自己的自信竞争力,做出最好的产品,真正实现我们所说的基因科技,维护健康,我想我们的路刚刚开始,也希望在座的大家能够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成长。
约印管理合伙人郑玉芬:医生动起来了,投资机会也来了
我算是医疗VC里面的老兵,但是参与了一个新的品牌叫约印创投,希望跟着医疗创业的企业家一样,一起成长起来,能够改变中国医疗的现状,能够有所作为。
约印创投是一个新品牌,我们去年6月17日刚刚成立,马上要过一周年的生日,我们从去年7月10日正式对外投资,到目前投资了4家企业,杨总到的基因二代测序,也是昌平园一家企业叫(范生子)基因,做基因测序,在肿瘤里面的应用。
第二家企业是做医疗VR,就是虚拟现实。第三家是健康界,第四家是名医主刀,这个是刚刚投过的。从我们企业投过的项目里面,我们投的是不能硬的,都是一些交叉学科比较新兴的领域和行业,我本人是学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的。我是觉得未来这个领域会是我们比较喜欢的地方,当然我们也会关注像检测试剂,一些耗材,传统的行业,我们也会比较关注,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机会。
现在整个A股市场已经有这么多家的上市公司,你再去拼传统行业,我新出来做一个基金没有这么大的实力,可能去年到今年投了四个项目,然后从500万的单笔投资额,到一个亿的投资额,这个跨度虽然有点大,你砸两亿进去给一家传统企业,想让他能够50%的成长,其实是挺困难的,你看一下我们最近十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人都是在一些交叉学科上发力,从而拿老了这个奖项。包括屠教授,在中药领域提取青蒿素。这种交叉学科有一些领域目前还处于在蓝海位置,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新创立的品牌,在战略方面肯定是要有所不同的,就包括有一些媒体也问到,你那个从启明创投之后,你的风格明显发生了变化,因为之前都是投传统的药、医疗器械。因为我也看到这种变化,因为从09年整个医改开始,到今天为止医生们动起来了,也就是说为什么我前一段时间投了名医主刀一个亿的资金去支持他们,让他们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大更好,就是因为我看到这些主任和副主任,不再像十年前大家很热闹,但是真正的服务提供者,这些医生们觉得这跟我没有关系,我看好病,做好科研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你去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您会发现医生们非常积极跟你探讨,一旦他们动起来了,机会也就来了,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去年6月1日我辞职离开启明创投,开始了一个新的基金的操作。
刚才杨总提到了原来临床医生们,他们其实不太理解和了解分子生物学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些基因测序,蛋白组学这些东西,他们不太了解的,因为它是临床科学,不太一样的领域里面,他觉得你能够帮我看好病,就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实际上你去美国看一看,他们不仅重视临床医学,同时也重视预防医学,以及康复医学,但是中国这两块做得还不够好,证明是有机会的。包括预防医学领域里面,包括生命科学一些最新进展的医疗技术,我认为都是非常有价值和机会的。
我六年前就跟昌平结缘,10年我们投了(佳和美康),当时还在清科集团,当时是1.2亿的投资,清科集团投了,同时神州数码,启明创投都投了,落户在昌平来做医疗IT系统。现在也在A股里面谈一个对等,希望早一点能够上市。
13年我投了从中药当中去提取一个小分子物质,治肝癌晚期的,同样也是落户昌平的,原来就在海归创业园里面,办公室很小,现在已经做到了临床二期,已经完成了,给了一个绿色的通道,发展得非常不错,现在在中关村生物医药园里面有将近2千米的地方。
你刚刚创业,他就很好医疗配套给你,很多药物刚刚出来,然后做小试的时候,或者做一些实验的时候,都是有这样相应公用的设施,其实对于一个新药研发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刚刚建立起来,底子比较薄,不可能自己去买这样的设备和器械,如果有这样的公用设施,对他们来讲是真的非常有帮助的。
当他长大了,需要更大的空间来做中试,还做研发,昌平要有相应的园区要与之配套。他做好企业的同时,其他的方面不用他操心了,他就很开心。大家在北京做投资,通常有两个地方会比较好,其中最重要的地方是在昌平,第一它的人才非常高端,第二,他做的东西是非常吸引人的眼球的,比较高新的。接下来约印创投在昌平加快步伐去跑马圈地,看多一些好企业,甚至多投一些好企业。
今年是我在医疗VC里面做的第十个年头了,大家觉得我看起来比较小,正宗的70后,这十年里,我觉得真的是看着中国医疗行业突飞猛进去发展,不管是说从药的领域,还是医药器械,还是各种耗材,我是觉得源源不断有很多海归回国创业,把生产技术,生产加工技术带回到国内,国内进口替代增加了很大的比例。接下来这种趋势一定会延续下来,作为投资机构,希望在重构医疗大的潮流下,能够有我们的一份力量扶持,因为投资的关系,会去以色列,去硅谷,看很多到底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是什么,最优秀的团队是什么样的,去年我就去了三次硅谷,他们的一个精神真的是在中国企业家团队上进行体现的,我相信再过五年,因为中国速度,不需要20年,或者10年,可能再过五年,在中国或者北京,或者是昌平,可能就会有这样一股力量产生,这种生态的构建,不仅仅是需要我们这些有想法,有资金的机构,同时更需要更多的有才的人从海外回来,其中更重要的是政府在政策,以及全方位环境打造上面的贡献。
我相信在大家多方的努力下,中国的医疗一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让大家很痛心,很多医生不会让他的子女再去学医这样一个很悲凉的状态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大的环境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各方力量的紧密团结,共同协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