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医疗器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要么狠抓技术,要么与同类或上下游公司联合

中国每年近80亿人次的门诊量,催生出一个3万亿的医疗服务市场;随着医疗改革逐步涉入深水区,医疗健康市场释放更多红利;移动医疗、医疗服务、生物技术、精准医疗等细分领域衍生出无数投资机遇,这一市场在2020年将增长到6万亿。

  2016年4月27日,由清科集团和投资界主办“2016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峰会”在上海外滩茂悦酒店举行。中国每年近80亿人次的门诊量,催生出一个3万亿的医疗服务市场;随着医疗改革逐步涉入深水区,医疗健康市场释放更多红利;移动医疗、医疗服务、生物技术、精准医疗等细分领域衍生出无数投资机遇,这一市场在2020年将增长到6万亿。

  在对话环节,济峰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余征坤,海达投资合伙人、董事总经理陈巧,善德资本管理及创始合伙人陈玉喜,联合医学总经理郭永超、爱耳时代创始人梁琦,新眼光董事长汤德林,仙瞳资本副总裁、合伙人张华利围绕“医疗器械,如何全方位整合”进行了讨论。

  以下为精彩分享实录:

  济峰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余征坤:国家一系列政策鼓励社区医疗受益的是医疗器械


  我原来是IDG负责医疗的合伙人,做了十年,去年离开IDG,创办济峰资本,我们募集了十亿人民币,专注做医疗项目,我们从去年到现在投了15家项目,今年会有四家公司报创业板,三家公司报新三板。

  我们最后会跟大家分享一个最热的话题,投资人是到底是到新三板上市还是直接到创业板呢?现在我们聊聊医疗器械这个行业,个人对于这个行业是非常看好的,它跟药品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第一点,医疗器械跟发达国家的相比,显然中国是更落后的,落后意味着潜力和空间;第二,从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来看,要鼓励医疗,社区诊所,那么最受益的是哪个方面呢?其实病人不受益,我在小诊所看,在大医院看,都要看病,但其实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来说,是受益的,因为小诊所也要把检测设备配齐,这就是我们讨论的话题,医疗器械的话题。

  医疗器械最近出了一个政策,对于大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就是两票制,国家推出这个,是希望大家以比较低的价格把产品供应到终端去,减少供应商的利润。这样势必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服务就显得更重要。

  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分级医疗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有个目标,希望2017年,25%的门诊量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完成的。根据这个推测,意味着2017年,门诊量要从现在的三甲医院转到基层医院去。中国有两千多家县级医院,这一些医院的设备的缺口大概在30%左右。在西部的地方,缺口达到了50%,缺口是非常巨大的。

  让我们欣喜的是,中国其实还是是有一批好的公司,他们有好的产品,他们基本上接近外资的产品,也可以做出口。甚至国内的市场,把美敦力、把强生这样的公司也打疼了。比如有个骨科公司,2010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是常州美敦力的一家做骨科的企业,被美敦力以八亿多美金的价格,把它从纽交所主板做了私有化,把它买走了。因为国内的市场,它把美敦力打疼了,这样的企业也不少。

  海达投资合伙人、董事总经理陈巧:要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产品,而不是根据自身掌握的技术


  海达投资是2008年成立的,我们是一家综合管理公司,现在管理的人民币有25亿。医疗大健康是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大概占了我们的1/4左右。我们投了四十多个项目,有一些已经成功实现了退出,制药、医疗器械、服务,这三方面我们都有涉及。

  优秀的医疗器械企业的特点

  企业要回到它的本质,技术跟服务。从技术的角度,医疗企业会强调品种的创新性、市场的独占性。我觉得我们看到的一些好企业,好团队,往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他们开发新产品和技术的时候,会从市场,从临床角度出发,花大量的时间做市场调研,围绕它做一些技术上的调研,这样这个技术,有一二三四五种路径的技术,然后分析从成本效益上来讲,哪种技术是临床上或者是市场说觉得,最后可实现性最高的。所以,技术的开发和产品开发时,我觉得企业应该先从市场的角度,确定这个产品,而且选择这个技术路径的时候,是知道这个产品一个最佳的路径,而不是这个企业已经掌握的技术出发。

  我们作为投资者,接触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做得好的,有个共同的特点,创业家也好,团队也好,首先对于它的行业和领域非常的熟悉,要比你所有的竞争对手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要比你的投资者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这个行业有最佳的商业模式,你要找到这个模式,并且尽量通过自身的发展也好,通过外部整合也好,满足这个模式。

  对于擅长的企业而言,你的产品和技术,是你的竞争力有的企业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当你问到他对于市场商业运作怎么一步步的把产品做到终端客户时,他讲得很清楚。他讲得越细节,基本上可以判断他考虑得越细节。所以中小企业,我们投资很多企业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你不仅仅是考虑你自己的一个,就是这个行业,这个市场,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站在这里,还有你的竞争对手,你要考虑他们的反应,不管是定价也好,还是商业模式也好,包括他们的产品。很多企业可能不太了解,在闭门造车,觉得自己的产品很好。

  我们投过一个很早期的项目,很打动我们的一个地方,这个企业的老总,带领他们的团队,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到二级医院的科室主任,逐个拜访,从临床医生的角度考虑,这个产品进入到医院之后,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一样,从医生来讲,首先是你进来之后,怎么样一步步的给你诊断,可能诊断方法有很多种。最后并不是你想象的,一上来就是这个诊断手法。它最后是透过临床路径上所有的大夫告诉他,他最后发现原来我应该做的是什么事情。

  应围绕如何更好服务于医疗市场,降低医疗成本展开

  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大家都在讨论一个问题,人口结构的改变。我们国家跟西方发达国家不太一样,可能我们未来更面临一个未富先老的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大潮,在整个的国家经济或没有富翁起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前步入了老龄化的社会,医保控费是这个行业的主旋律,不管是药品市场,还是医疗市场。大家看到那么多招标、市场政策的变化,包括医疗器械高质耗材的降价的政策。现在医保控费的大环境下,对于投资人来说,对于企业来说,应该要做到顺势而为。这样的大政策到乡下,我们开发产品也好,投资标的的选择也好,要顺应这样一个市场。今天也有很多嘉宾分享到,不管是大的体检市场也好,第三方诊断的影像,包括第三方的医疗服务机构也好。所有的这一些,都是围绕着一个如何更好服务于医疗市场,降低医疗成本。这个情况下,我觉得我们的企业在寻找客户开发产品上,也应该往这个方面做一些思考。

  比如我们碰到的一些案例,我们投过的一些企业,他的客户,以前大家都集中于医院,他现在的客户都是第三方的医学服务中心,这一块是大家以前不太看好市场。然后通过发现,现在这一块的市场超过想象的好。因为一些基层医院,越来越多的样本可以集中到第三方去检测。这样一个市场变化调整之后,包括他们这一些,自身也会发现,来自于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提高。我觉得这个是企业,可以从这个方面思考一下,从客户的选择,战略的重点,包括产品,能不能开发一些适合这个市场的。就是这些客户的要求,他们对于价格更敏感,对于反映速度,对于服务半径要求更高。

  善德资本管理及创始合伙人陈玉喜:医疗器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要么狠抓技术,要么与同类或上下游公司联合


  大家好,我是善德资本创始合伙人陈玉喜,我个人在中国远大,九鼎投资,华泰证券直投都做过多年的医疗医药投资,有超过十年以上的这个领域的投资及并购经验,算是最早一批比较专注医疗医药领域的股权投资人了。我们善德资本团队主要都是从事这个行业较长时间的人,我们团队尽调过几百家医疗医药企业,主导投资了三十多个医疗医药项目,其中有一半左右的项目通过IPO和并购退出,总体平均回报8倍左右,投资周期五年左右。经过多年沉淀,升华,形成了我们现在投资团队极精准的投资眼光。我们第一期基金大概十亿规模,已投了几个精品项目,主要目标都是医疗医药。医疗器械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应关注核心技术

  说起医疗器械企业的自身的竞争力,两票制之后大家会越来越关注到企业发展的本质,就是自身的产品和技术。但是实话实说,我们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真正有核心竞争力、有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的并不是很多,这一块也是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需要下大功夫去提升的地方。

  想要有核心的产品主要是靠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源自于核心关键性的人才。这一块说起来战线拉得就比较长了,因为这个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之前投了一家企业-基蛋生物,是做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的细分领域POCT的产品。他们在做这个产品之前,国外几乎是完全垄断POCT核心检测品种的,国内长时间就没有这个技术。但是创始人他看准了这个目标,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开发,成为国内最早突破POCT领域核心技术的公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这也是长期坚持研发到一个点上有了一个集中爆发,之前企业都是亏损,但研发完成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后,就是两千万利润,四千万利润,八千万利润,一个多亿的利润这样飞速的增长。像这样长期坚持研发的企业,在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里面还有一些,但是不是很多,这个例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中国有两百多家医药类企业的上市公司,但是医疗器械企二十家左右。在国外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比例,一般是5:5或者是6:4的比例,但是国内是10:1的比例,这说明我们的医疗器械发展还比较早期。这一块跟我们国家的医疗发展的阶段有关系,也跟我们企业自身的积累有关系。现在有一些企业逐渐突破,如在大型影像设备领域,在体外诊断的POCT领域,在化学发光领域,在分子检测领域。在分子检测的应用领域我们甚至和国外差距没那么大,但核心设备方面差距还非常大。

  中小企业要么有核心技术,要么与横向及游企业联合

  给中小的一些医疗器械企业一些建议吧。一类是自己有核心的东西,技术门槛比较高,这个是需要大规模研发或者是积累。这一类的医疗器械企业,我认为要坚持。有一些好的医疗器械企业,因为它有核心的东西,现在估值已经不低了。比如我们最近领投了一家全自动化学发光企业,企业目前的销售和利润的规模都还不大,但我们经过反复验证企业核心技术就是很强,产品质量非常好,而且全自动化学发光技术门槛又特别高,虽然企业现在规模还不大但增长潜力巨大,于是我们还是果断的投资了。

  另外一类医疗器械企业,它所处的细分行业市场比较小,企业比较多,技术门槛又比较低。这类企业,我们建议,让渡一些管理权、产权,大家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市场。比如低值的耗材,如牙科的耗材,医院手术室的耗材等等。这类器械品种非常多,同时每个小产品的生产企业也非常多。我们建议这类企业,要不就建立一种平台型的公司,让渡一些管理权、产权,大家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市场,要不就接受上市公司收购,实现间接上市。中国几万家的医疗器械企业,大部分是小的企业,每年盈利活着还是不错的,但如果要是有长远发展想法的话,就联合起来,整合起来做强多大。

  分级诊疗将带来巨大机会,三甲医院可以考虑减少一些普通病科室

  我是非常认可分级诊疗这个政策的,因为中国的医疗质量分配特别不均衡。本来人均的医疗资源就有限,加上大部分人看个简单的感冒都要去大三甲医院找专家去看,就造成三甲医院的很多优质资源大部分用在这类最简单病种的病人。现在分级诊疗如果执行的好,就会部分缓解优质医疗资源被不合理占用的问题,小病由基层医院来治疗,疑难杂症再集中由更高级的医院来治疗。同时这个政策也会极大的促进医疗器械的发展。三级甲等的医院,医生是很难进的。医学院的毕业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被分配到三级医院,绝大部分是分到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但不是说基层医院的医生水平不高,二级及以下的医院里面也有很多非常好的医生,原来很多病看不了,是因为原来分配给基层医院的诊疗设备资源太少了。因为分级诊疗,现在有这个趋势,二级及以下的医院现在也自己配置相应的诊疗设备,包括体外诊断设备,影像设备。这一些年医疗器械高速发展,以15%-20%的速度高速增长。未来我们判断五年到十年还是这个速度。有这个判断,跟中国快速老年化,分级诊疗,精准诊疗,医保改革,以及原来医药和器械使用比例不合理等等都有关系。所以分级诊疗的实施肯定是有利于平衡中国的稀缺医疗资源的,同时非常有利于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投的这一些医疗器械企业,实际上都是受益于这些政策。现在虽然实行了分级诊疗的政策,但效果还不明显。个人有个建议给卫计委:可以考虑在三甲医院取消普通病种的科室,同时取消一些普通病种治疗床位的分配,强调三甲医院只服务和治疗除了非普通病种的其他的病种。当然这个哪些病种保留在三甲医院还需要大量验证的工作。

  中国医疗器械如何实现国际的赶超

  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想赶超国际,不是某一家企业自己独立能完成的事情,可能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比如说医疗器械里面体外诊断试剂的诊断仪器,里面涉及到的学科包括电子、医药、化学、机械,它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厂家研发这个东西的话,他是很难招到拥有这么复合背景的人,只能企业自己培养。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教育,教育体系没有在一些核心产业发展方面做太多的支持和配合工作,国家教育政策方面也欠缺相应的引导激励机制。教育引导激励方面还是停留在如何做课题,发论文,发核心期刊,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在完成课题后也束之高阁。在产业发展核心成果转化方面还欠缺很多,没有很好的支持核心产业急需的一些前沿技术和人才。医疗器械产业,绝对是非常高端的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教育资源的大力支持。另外医疗器械里面的很多高精密的原器件,我们国内或者生产不了,或者精密程度不达标,或者稳定性不够,所以只能采购德国、日本的原器件,这也暴露我们很多基础产业的精细化程度不够,核心技术的不足。中国怎么提升医疗器械的整体品质,赶超国外,这是个非常大的系统性工程,整个产业链,甚至国家各个基础产业都要做出极大的努力。

  另外一个,中国国产的医疗器械出口这一块,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还是不错的。我们进入的国外市场主要的是南亚、非洲、拉国家。因为医疗器械这一块,实际上国际上成产业化能做医疗器械的就是欧美,日韩和中国这些国家。中国的医疗器械能在亚非拉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设备高低搭配使用。所以这一块,我们还是可以引以为豪的。但是如果中国的医疗器械想要批量的进入欧美市场、日韩市场,我觉得还要有相当一段时间,真的到了那天我们也就真正成为医疗器械的强国了。

  今天讨论的这几个题目都很大,今天时间有限没法充分讨论。我们比较关注医疗器械的体外诊断试剂的这个细分领域。除了医疗医药作为我们主要投资领域外,我们还关注和投资高科技创新产业及消费升级领域。我们每年投资的项目都不会很多,但一定会投精品项目。现在经济情况不是太好,在忧患的同时,希望能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真正为优秀基因的中国企业助力,帮助他们发展的更好,用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民族产业,支持实体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一份真诚的资本力量。谢谢大家。

  联合医学总经理郭永超: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避免同质化来打造


  我们联合医学主要是做个性化医疗领域里面的基因检测。

  关于核心竞争力,陈总提到了创新能力的问题。我想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实施起来会更容易一点,就是避免同质化,找到自己企业的亮点。这个产品改变不是很大,但是它能满足临床的一些需求。这个从产品的定位上来讲,能够本质上解决同质化的问题,这样面对竞争的时候,操作上可行性大一点。

  我们自己也是小微企业,我们认为小微企业的突破口还是定位在产品这个核心价值上。就是这个产品是否真正解决了某一个痛点,或者是微小的痛点,或者是否真正跟临床医生真正的沟通,他们使用器械当中有哪一些问题,不方便的地方。

  我们产品定位主要是做基因检测的。通俗来讲,针对一些药物的前期基础,发现跟某些基因点有关联,我们就针对这个基因点测试这个药。以前我们跟医生沟通,前一阶段检测基因突变,操作会比较麻烦一点,因为要做基因的提取,时间操作比较久,真正影响产品是在临床大规模的应用。真正使用的时候,时间也很重要。病人在住院之后,能不能及时把药用上。我们检测的时候用了一些方法,加快检测。同时医生提到,样本提取比较麻烦,我们开发了免提取的检测技术。我们为什么敢做免提取,我们是有一些基础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设计这个产品,它的定位能够在临床上,能够把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出来,应该是我们认为的一个突破口。

  我们做基因检测的,因为基层的分层量比较少。基层做分子方向的检验。除了刚刚一个提到的方法,送到第三方检验操作。另外还有一个机会,在分子的方向开发POCT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我们知道分子诊断,实际上最大的问题,它受制于环境的限制。这个环境是说,我们国家所有的分子都是按照标准管理体系,合格了会给你发一个证书。这个在基层来讲,几乎不可能的,本身没有太多的需求。所以分子诊断,可以把这个整合在一起,技术上是可以实施的。

  爱耳时代创始人梁琦:资本要给企业多一点耐心,以提高产品质量


  我自己有八年医院工作的经理,还有外资管理公司的经历。我们旗下有中国天天在线,是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全国有二十家的线下听力中心,跟五十家大型三甲医院有合作,我们做的是平台化的公司。

  不应该简单去掉中间话,资本要给企业多一点耐心

  说到去中间化的问题,我们是做平台的公司,我们觉得不应该简单去掉中间化。我们跟国内厂商跟国外厂商合作我觉得去掉中间化是比较困难的。我觉得对于医疗器械的厂商来讲,选择合适的平台化的公司,我们的定位不是代理商,是经销商,我们是平台化的公司。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之前有外资企业工作的背景。我觉得对于医疗企业来讲,要想提升竞争力,除了跟我们这样非常棒的平台化公司合作之外,另外一个要做协同的工作。前天听到一个词,复杂化的竞争,因为医疗器械不是单一的买卖,卖到医院卖到患者手中。这里面要做一些提升工作,包括网络推广等等。所以我的观点,我觉得去中间化,我觉得应该是减掉中间的环节,而不是去掉。第二个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我们能调动更多的资源,跟医生的合作,跟患者的合作。

  目前我们企业合作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都是跟国外的医疗器械合作的因为医疗器械是提供给人的,不能把低价格作为一个核心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间,我觉得就是要想办法提升产品的质量。因为实际上最后用到人,我们从患者的反馈和医生的反馈来修整这个产品的。

  其实一些小的公司,他们没有办法能很快有回报的。我们接触到一些国内医疗器械的,他们可能都没有时间创新,因为要赶紧给着回报。所以我觉得投资人可以给这些企业更多的时间,多一点耐心,让他们提升产品的质量。因为所有的医疗产品是需要周期验证它的。所以从资本的角度,希望大家都给一点耐心,让他们多一点时间,把这个产品质量服务能够做得更扎实一些。

  余征坤:其实投资人也不都是着急的,我代表投资人澄清一下。有的基金只有四年五年,就会比较着急。我们基金是12年,算是国内最长的基金之一了。所以奉劝各位创业者,想拿投资人的钱,投资者的时间也要关注一下。

  分层诊断是未来

  政策角度来讲个分层诊断是未来。我们过去跟三甲医院合作,现在逐渐地方化,找一些基层医院合作。我们怎么做呢?现在这些私立机构,他们第一个缺乏钱,他们资金不像三甲医院那么重组,特别是设备,初期投入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联合外方,解决出期设备投入,钱上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是人,有这个项目,有这个设备,需要有人来做这个项目。要帮助他们培养专业的操作医师。从北京从上海这种大的城市,有专家过去帮他们把项目开起来。帮他们把项目开展起来。

  这个里面,我们会帮他们设计前端的整个的流程,整个的服务,包括前期的咨询,患者的教育,这个是我们现在的一个新的尝试,我们觉得未来肯定政策会扶持地方化。因为现在医保政策都地方化。患者不会跑到北京、上海,当地解决。我觉得未来,从人、钱、事情,三个方面,跟他们一起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我觉这样的合作是非常深度的。

  我觉得国内的特别好的医疗器械的企业,应该走出过门,实现全球化的策略,特别是国内的IPO的周期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要把我们国内好的产品推广到全球去。因为国内有时候大家有一个误区,会对国际品牌有偏好。但是国外没有这样的偏好,只要你的产品是过硬的,产品是好的,相对来说大家是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所以这样的企业,第一要有国际化的愿景。第二是要找到全球化的人才,能够帮助把这个事情实现。就这两点。

  新眼光董事长汤德林:中间环节去掉的商务上的代理,不是服务商的代理

  我们是第一批新三板挂牌的公司,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司,我们每年保持七八十的增长。公司主要是做眼科的医疗数字化、信息化的设备。

  做医疗器械的公司大家都知道,很多药企的代理商,基本上辞职的辞职,创业的创业,我们在国内两百个代理商里面,其中有1/5的代理商来自于药企。因为他们从厂家拿药到医院,到审贷到试贷到个人贷,这种过程已经没有了。包括现在在互联网上的卖药,很多是把药通过国药来配送,已经去掉很多的中间环节。我认为中间环节去掉未来可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它去掉的是一些商务上的代理,不是服务商的代理。因为中间环节分两种,比如外资企业来到中国,没有中间企业给他服务,他可能进不到医院。就算他进到医院,也装不起来。或者就算它会装起来,也不会用得很好。这个过程当中,中间环节是很难去掉的。

  我们的国企,国企的一些生产医疗器械的厂家,或者是一些代理商,因为以后,在国内,包括跟药一样,它的设备可能是从厂家直接到终端,中间可能会给出一些的是服务机构。比如说中间的一些环节,甚至有可能我们的医疗器械,也会跟现在的药一样会产生通过网上互联网的购买或者是交易,我觉得未来五到十年之后,都是有可能的。

  我2010年启动融资的时候,那是我的天使轮。我在部队是搞导弹的,专业回来之后,不可能卖茶叶蛋。那时候我当时拿第一笔投资的时候,其实我不知道什么叫风投。我当时想,还有这么好的一个机构,愿意把钱拿给我,还不要我拿房子抵押。当时是天使轮,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投了我们,当然到今天我们给他们了六十倍的回报。但是从我心里来讲,我心里还是很感谢他们。那时候我的销售额才三百万,我的净利润也就几十万吧。我很感谢天使投资人,没有他们,当然我们也会活得很好。因为医疗器械行业净利润很高,但是绝对不会做成这么大的眼科公司,同时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新的技术跟产品。

  分级诊疗给部分厂家带来巨大机会

  讲到分级诊疗,我是非常兴奋。因为国家出台这种政策,对于我们这种厂家来说,是巨大的机会。一旦分级之后,小病就会到地方医院看。病人就有很多需求,我们就多了很多渠道,然后我们的销量就会上来。

  我们公司到现在成立已经有八年了。其实当时我们到美国参加展会的时候,给我第一反映中国的东西便宜,非常的便宜。第一次我是每家参展,是作为顾客观望的。第二年我们租了一个展位去参展了。其实国外的产品有的,我们国内也有。比如他们一台设备,二十多万人民币,我们只能卖到五万块钱,只有他们的1/4。你说差别很大吗?也不是很大。但是他们能用20年,我们只能用5年。他们用的材料,用的玻璃都比我们强。韩国、日本整个医院都是买国内的东西,我们都是买国外的东西。所以造成了我们的研发,产品的价格上面,很难上去。

  如果我们以后想走得很好的话,其实在两方面,第一是创新,我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达到国外所不能达到的。这里强调一下,软件方面,我们有很强的竞争力,因为国外的软件很贵,这一块是他们的弱点。第二点他们在国外人工费是很贵的。出口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产品做得相当实用一些,价格便宜一些,我觉得这个层面上,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竞争力的。当有iPhone4的时候,我是在全球第一个发明的通过iPhone手机看眼睛的小产品。这个东西它不贵,但是它解决了以前大部分通过数码相机成像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事情上,反映出来,只要你有一点点的创新,那么你在细分领域,就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市场。

  新三板今天已经说了很多次了,每个企业有不同的情况,我们企业的情况,当时是做眼科的老的设备,就是做胶片的设备改造的。其实我们是属于医疗设备细分领域再细分领域,比较多的还是在于怎么样完成自己的梦想。我当时的梦想是很简单,我代表我的团队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可以不用看价格。这个梦想怎么实现呢?就是让他们自己,可以内增式的发展出来,让他们可以拿到公司成长的过程。我很简单,就是这么想的。同时我本人也被上海市评为优秀农民工,我是说我们是优秀农民工带着一群农民工创业。这个对于我们公司来讲,未来五年十年,一个增长的必要的条件。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团队最团结的一方面。

  我们公司快九百个人了,可能对于我们未来进入资本市场有一些障碍。反正各种各样的制度吧。本人我这样讲,作为一个企业,当时我们不上新三板,不会发展这么快。不做这些事的话,估值也没有这么高。我们不做这些事,我们在眼科里面不会这么响。没有这么响,我们高端人才也不会来。这个是一系列的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过程,虽然很low,但是对于我的一些同志来说,是一个过程,至少他看得到前面有一条很光明的路,他就会死心塌地的跟着我们做。我个人认为,这是我自己一路走来的想法。其实新三板,国家推出这个板块,对于我们这种企业,没有特别大的后盾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过程。第二个关于分层,个人还是这么觉得,现在如果有上新三板的企业,现在可以分层,如果自己级别够的话,就把IPO停了吧。如果离IPO有一些距离的话,还需要努力。毕竟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我们这里很多的投资人都是2+1或者是3+2的,我要是一锁定五年的话,很多投资人会很痛苦。作为一个创始人,不能只考虑客户跟员工,投资人也是要考虑的。

  

  仙瞳资本副总裁、合伙人张华利:中小企业要找到良好的合作伙伴和方向感


  仙瞳资本,是一家投资公司,我们在产业里面做了七年,相当于研发、到战略,到销售,然后再到企业的投资里面去。我们团队人员的组成包括投资方案都是偏专业化的。我们有个理念,就是洞见未来,发现价值,点石成金。我们早期的项目,包括一些医药的项目,要有很强的专业性看它,所以要有专业的眼睛,当然这个仙是有难度的。我们要发现未来,要找到合适的项目,这个项目发现的时候不是发现了就很OK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专业,我们的管理,帮助项目的成长。现在仙瞳有二十多人的团队,在美国也有自己的分公司,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的医疗器械、生物医疗做一些贡献。

  医疗器械的销售存在许多负面现象

  现在的医疗器械的销售,它第一个,不是为患者创造价值,而是为医院创造价值才能卖得出去,不仅为医院创造价值,还要为医生创造价值,才能卖得出去。它是一个商业行为。我有一个好朋友,因为我做产品,他做市场,我问他你做成什么样的东西,我不care,但是卖不卖出去,是我的事。所以很多公司是渠道为王驱动创造产生了医疗器械的公司。这个是中国一个是利益的角度。

  另外一个是背景导致的,所以现在有渠道控制论。国家想去除的话,因为这个是一种不正常的,也是不合理的,当然这个在医疗器械的眼里也会很困难。我觉得这个方式有一定的好处。因为我们看到,我们医疗器械的公司,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爆发了,有个特点,他们都能赚到钱。如果没有渠道在这里其实是很难的,会容易形成一家独大,很难有小厂出来。

  但是我们看,医疗领域,往往有很多家都可以做出去,靠关系,靠你的公关能力。你一个代理商覆盖的渠道是有限的。当渠道这个环节的时候,它会产生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它会让优质的企业更出色,就是同质化严重的,慢慢落伍。做得很好的会更好的掌握优质资源。第二个是鼓励创新,创新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不讲为医院医生创造的价值。我们讲更有情怀的一点,它摆在患者面前的时候,患者才发现它是好的产品。所以创新的需求,慢慢在创新过程当中有影响里。所以其实是两头的,一方面是鼓励了创新,一方面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我觉得未来前景蛮好的,只是过程一定是曲折复杂的,不会那么简单的。

  我们要有情怀一点,还是适当要做一下。因为很多好东西,不会诞生的时候,脸上写着以后会强大。我们都经历过黎明前的黑暗,那时候是更需要帮助的。所以我觉得中小企业,第一个要找到很好的合作伙伴。第二个,要找到自己的方向感。

  做生物医疗器械有个好处,它是高门槛的品类。你要拿注册证,要有研发周期。所以你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去做。你能坚持下来,坚持创业的梦想,能真真正正的把产品做成,为自己企业的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话,你就一定会一步一步的长大。不一定所有的一定都要上市、IPO,生存和发展要一步步的考虑。所以稳中求进吧。我觉得很有希望的。不要刚刚开始就浮躁。

  基层医疗对行业是利好

  基层医疗这一块,应该提了一段时间了,很早就酝酿了。其实在中国来说,缺的就是资源,大家感觉什么事情不争,资源就没有了。其实分级诊疗也是就是这个问题,就是你把优质资源给更需要的地方去做,中国人说医疗系统不好,有的医院要排很长的队。中国的医疗是匮乏的。分级医疗的话,很多人是感冒发烧,通过基层的医疗就可以解决了。这个对于行业来说是利好。

  回归到医疗器械是喜忧参半。喜的话,你做得好的话,就可以拿到很好的市场。但是也是很难的。到基层去,样本是很少的。然后基层也不能收得太贵,太贵的话,做不下去的。中国现在的特点,你要做小企业,不投放的话,很难打进医院。投放的话,成本又低,样本又少,比如本来两个月收回报,现在变成一年甚至两年,对于小企业来说生存压力也是很大的,但是也是一个机会吧。做起来会相对的比较痛苦,就是你的体量非常大。如果有很好的方法,把资源整合起来,大规模去做,这个是很好的出口。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医疗器械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