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由清科集团、投资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移动互联网投资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创业者说环节,高榕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张震、触控科技创始人兼CEO陈昊芝、唱吧创始人CEO陈华、途家网联合创始人兼CTO MelissaYang、E袋洗CEO陆文勇、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玖富创始人CEO孙雷围绕”创客眼中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进行了讨论。
以下为演讲实录:
陈昊芝:我们已经进入如何让对应业务在合适市场保持高PE的时代
大家好,我是陈昊芝,触控科技创始人兼CEO。公司最早的小游戏是捕鱼达人,今年韩国子公司在韩国上市,现在在国内我们也在寻求资本化的过程中。
从创业角度讲,我是连续创业者,从98年到现在,做了很多项目。非常明显的感觉是现在创业环境比以前幸福多了,几个因素:
一是现在有钱人越来越多。第一类有钱人是成熟的高管,现在出来做天使;第二类是成功的创业者,上市后套现,获得资金的投放能力;第三类是政府的、国内的基金,如今也非常兴奋和活跃,钱越来越多。
二是热点越来越多。热点多就代表大家估值很高,以前想融资上亿美金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是可操作的事情,估值越来越高。
三是现在出口越来越多,这也是最重要的。十几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在海外做金融,说未来全世界最多的并购会发生在中国,当时不理解,现在看是事实。所以并购、上市,甚至于什么都不做只是持续利润……有很多方式让自己获得回报和退出。十年前,我们是不考虑退出这个事的,但今天这是一个很热的话题。我觉得是最好的时候。
从两年前开始,第一次去美国做路演到现在,主题都是折腾。在香港路演,赴美上市之前,我们募资覆盖1.5倍的情况下我们突然说不上市了,当时市场给出的估值跟我们目前未上市的估值是差不多的。从过去一年观察整个市场,其实不上市也不是坏事。我们比较特殊,为什么比较特殊呢?中国寻求在国内上市的一个企业,他的子公司在海外已经完成了上市,这本身就很特殊,目前在国内没有先例。
第二个,国内现在股市跌成这样,大家怎么看,实话实说,我们从投资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投资人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去年这个时候,希望我们尽快完成年底赴美上市,去年这个时候美国是高点,美国的中概股是高点;
第二阶段是今年年初,看到A股迅速上升,投资人的心态变化也很明显。作为企业而言,可以非常简单地判断这件事情,你的哪部分业务在这个市场可以获得可持续的高PE,你就应该在这个市场上市。举一个例子,58在美国是非常被看好的商业模式,在美国上市没有问题,但是在美国游戏业务、广告业务就不是这样的,美国广告业务能够给15、20倍的PE就不错了,但是在中国有80倍的差。我们一家子公司在韩国上市的方式,是先把自己一部分资产公开化,这样的好处在于我们已经有一家韩国公司在韩国享受着韩国市场非常稳定的高PE,过去十年都是30倍左右的游戏利润的PE,这个PE现在看比国内低,但说实话,比香港、比美国都高,这是相当好的环境。第二个,我们把广告业务拆分希望在国内上市,为什么广告业务寻求拆分?因为它是资金驱动型的业务,今天IPO暂停的情况下,即使你申报进入审核阶段,你依然不能保证什么时候上市,也许两年,也许三年,这两年过程中你的广告业务需要资金怎么办?需要募集能力。我们已经跨过了单纯只是公司上不上市的问题,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你如何让你对应的业务在最适合的市场获得最高的PE,而且是稳定可持续的PE的情况下,让公司保持灵活的可获取的资金能力。凭心而论,美国的A股市场跌还没到头,只是半路,未来可能更低,对于企业而言,只管一件事,今天国内的业务是不是有利润,举一个例子,一年只有一个亿的利润,今年上半年股市非常高的时候,一亿的利润成败,明年一个亿的利润就可以借壳。没有市场好或不好,只是环境适合不适合。
如果现在再去IPO的话,除了游戏过十亿之外,第二个是广告,广告的PE值很高,市场再跌百分之二三十他也有五六十的PE,这是完全能够支撑的。第三个,游戏引擎形成的2B业务和教育业务,这又是PE在国内更高的。我认为国内的资本市场跟美国真的不太一样,差异很大。美国在一个热点过去以后这个热点连上市都无法支撑了,但中国是热点轮换,只要是高现金流和高利润率就会被支撑,问题不大。
陈华:企业发展与市场好坏没什么关系
我是唱吧的CEO陈华,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现在唱吧有三亿多的用户,也在拓展O2O相关业务,唱吧持续开拓以创新为中心的产品线。
我觉得现在的创业环境主要还是变好了,当然也有变差的情况。
变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产业的成熟性,十几年前互联网创业融资相对比今天难很多;二是互联网产业分工非常清晰,每一个专业领域都可以找到大量优秀人才到你的公司里来,找人比以前容易多了。
但不同的公司提供不同的服务,使得创业成本和门槛大大降低,这些都使得今天的创业者更容易把这些事情做起来,但是难度也增加。如果更多人参与创业,竞争绝对是激烈,所以今天想成功的创业者,他的能力要求比十年前要求高很多。最近很多都是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的人能够一下子做起来,反而是刚刚毕业的小孩,或者没什么创业经历的人,比十几年前创业成功率低一些。我觉得欠缺经验的这些人可以考虑更新的市场,比如“互联网+”,涉及到传统行业,一些新兴行业,更有机会在里面。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企业发展跟市场好坏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如果你看准了下定决心做的事情,市场差一点不见得是坏事。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自己的发展,我们自己的收入利润在增长,我们的用户在增长。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回来,第一个,像唱吧这种业务,可能美国投资人看不懂,听不懂,他只能看财务数据,公司的想象空间就非常的窄。我们一直觉得,如果你在美国找不到一个对标公司,你最好回到A股市场,因为你能够获得更多的实实在在的想象空间。第二个,回来的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最高点上去,想融资的时候其实已经很费劲了,这不见得是对企业发展特别好的阶段。我觉得市场差或好不要太在意,只要企业做好了,A股也是有规律性的,总有一天它会回来。
我觉得中国传统行业里面有大量的机会,因为每个行业一看就几千亿、上万亿,很多行业非常非常大,这么大的行业有几种做法,一种是导流的做法,线上导线下,今天绝大多数都是这么做的。另一种是用互联网思维和模式重新定义线下服务,这么做的话玩法又不太一样,唱吧的用户群是K歌用户群,有没有可能通过我们现在的技术和能力去做一个线下仍然符合现在的产品形态,这是一个机会,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就好了。如果做的好这个行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MelissaYang:现在优秀的O2O公司确实提供了价值,不完全是虚拟的烧钱
大家好,我是途家网联合创始人兼CTO MelissaYang,我们是把闲置的资源房地产给分散出去,让喜欢有独特体验的人去住宿,现在网站上有30多万套房屋,包括国内外的各个特色房屋。一个多月前我们宣布结束最新一次3亿美元的融资。
我是五年前回国的,在美国做一个创业公司做了三年,从07年到09年底,卖掉之后又回国做途家网,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创业。对比我在美国的创业经验,优点是在中国创业,钱很好找,像途家从来没有为找钱发愁,而是在选择什么样的投资人跟我们一起走。我是负责技术产品方面,我觉得中国很好的环境是,现在很多技术发展很快,比如云计算,我07年开始在美国创业,我技术背景比较强,所以不是个问题,可以自己找一些数据中心来做,但是对其他很多创业者做互联网这是非常大的坎。所以我觉得现在的环境,在钱和技术支持方面都好很多。但是挑战是,跟美国比,我觉得在中国,招优秀的人去加入创业公司比美国更有挑战的,在美国很容易招到比如从微软过来的很好的技术人员,在中国这个还是挺费力气的。
我觉得途家一直没有烧过钱,途家是旅游电商,最重要的是需求和供给。需求方面烧钱最多的一般是在用户的品牌教育,途家这四年来,一直坚持的是靠口碑进行营销,我们的广告并不多,我们靠用户的口碑进行传播。第二,从供给方面,现在O2O公司也是靠补贴来拉供给上自己的平台,我觉得我们的平台真正给用户提供价值,我们给我们的商户和房东也没有什么补贴,是靠自然形成。
至于到底O2O烧钱是不是能持续,我是这么想的,因为我跟1999年、2000年这个阶段对比了一下,我觉得至少现在O2O方面做的好的公司是真正提供了价值,所以这不完全是虚拟的烧钱。其次看烧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教育市场还是为了市场占领份额,还是保持你的领先地位,烧钱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烧钱要有策略:你要烧多久?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什么时候停止?你是不是有足够多的钱烧?达到目标以后还要看,因为一个企业还是要赚钱的,看看你的价值有多少,这是每一个烧钱的公司要想的问题。
我们认为Airbnb的模式在中国能够走得通,但是走不大。我09年底之前一直在美国旅游互联网公司,中国的游客和美国游客有很大差别,我觉得真正做出分享经济,能够分享出来,要有信任,要有机制,而且要针对于中国的游客提供一定的服务和品质保障,这是途家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的路。我们做C2C也是提供保障,Airbnb会走通,但不会像美国那样爆发式的增长。另外是从房地产上来看,在美国,四五星级酒店需求多,但是房量少,在中国大家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四五星级酒店非常多,他们的价格也没有那么高,把大城市的房源分享本身并不是能够拿到欧美那么高的利润。途家做的不仅是大城市,而是旅游目的地,是全覆盖的产品。
陆文勇:资本市场变冷会让优质公司受到更多关注
大家好,我们是e袋洗的CEO陆文勇,e袋洗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网上洗衣平台,现在拓展了洗鞋和奢侈品养护业务,今年年底我们会成为最大的奢侈品养护平台。除了洗衣之外,我们也在探索社区的共享经济,我们现在已经有共享厨房的项目正在做,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改变中国人的社区生活。
我觉得过度烧钱是不太理性的行为,这是市场催化的一个过程。去年你不烧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O2O,整个潮流就是大家做补贴去烧钱。也是因为本身中国的资本很热,中国的创业者足够多,政府又在倡导创业,导致了本身适合创业的不适合创业的都出来创业了,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在烧钱,比初期的订单量。但订单量不代表背后是有价值的,这个事情本身有长久三年十年的价值。
现在资本市场变冷之后反而更好了,因为这个时候资本会聚焦更优质的公司,更有价值的公司,补贴也变得更加理性了。我们自己本身也在做这个事情,把很多补贴进行缩减,把整个投入结构进行调整,本身补贴这个事情大部分不是特别理性,也不需要长久做这个事情,当资本觉得本身有价值的时候是可以加大投资的。但如果这个市场上本身的竞争同质化,而且真正有价值的公司、能长久的公司较少的时候,我觉得整个补贴是不能持久去做的。
王航:是否烧钱要根据行业是否成熟来判断
大家好,我是好大夫在线的创始人王航,好大夫在线是中国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平台,我们创业有九年时间,是一个帮助患者找到专家的平台。目前大概有九万名注册医生,其中90%是主治专家级医生,来自中国二甲医院。
烧钱这个词是这两年大家比较关注的,从我们大家拿到第一笔VC资金开始就在烧钱,只不过最近几年烧钱的速度非常快、规模也非常大。有很多行业它的用户行为转变是以烧钱为代表的市场投入带来的,如果说在一个成熟市场里面,能够通过大规模的市场投入快速的让用户体验到你的产品,能够让市场的行为发生转变,那这个烧钱就非常有价值。而有的行业市场化速度还没有那么快,或者整个市场成熟度没有那么高的市场,这种烧钱有可能会变成一个恶性,这个恶性主要是指对公司自己的。比如我们所在的医疗行业,它的市场化程度还没有像其他成熟行业,比如像打车行业这么多。举一个例子,大家认为打一个出租车是理所应当付钱的,而看一个医生,很多人认为我看医生就应该是付一个挂号费就完了,并且有人认为你没有给我开药,你应该把我挂号的钱退给我,他认为医生是不值钱的。在这个行业里面,医生的服务作为商品,市场的成熟度还远远没有达到。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烧钱速度必须要把控住,不然的话你很多的钱就变成白烧了。
我觉得移动医疗表面上看是做移动平台上的医疗应用,但实质上移动平台在辅助推进中国医疗改革的进程,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跟国家的政策、跟行业这么多年的背景、行业的转化速度,紧密相关,所以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应用做得多好,关键的问题是在于背后整个行业变迁,整个国家在医疗改革上的力度和推进的力度,这是真正背后的原因。它之所以在这两年很快速的兴起,也源自于这两年国家对于医疗改革的一些表态。但是一个行业的转变,改革其实并非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现在很多人在质疑这个行业是不是泡沫太多,也源自于这一点,大家意识到医疗改革的进程不会那么快。这我觉得是行业背后真实的原因。
孙雷:国内没有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上市
大家好,我是玖富网的CEO孙雷,目前玖富网用户93%来自于移动端,今天是我们玖富的九周年庆典,我们的业务模式和整个未来的发展都是围绕移动互联网金融条线来走。
关于是否拆VIE回国,我们内部有不同的声音,有拆,有不拆。很多人说你们不拆你们傻,为什么不拆?而且你的用户在国内、你的市场在国内、你的品牌也在国内,老外根本不了解你,你为什么去海外?中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发展起来,而美国的规模还不如中国这么大,诚信体系这么不好的情况下你们为什么要做,你们的客户和诚信体系是不是有很大问题?我们自己也很犹豫,是不是应该回到国内市场。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内市场里面动荡不安,非常不稳定,以后一段时间可能会很好,但是一段时间也可能找不到影了,尤其流动性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在国内没有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上市,现在A股的上市公司里挂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只是沾边,一个互联网公司也跟它扯上边,但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没有上市,我们期待蚂蚁金服上市的表现。互联网金融这几年才快速发展,之前是很沉默的时间,整个行业比较早期,资本市场对它的追逐一级比较热,二级市场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不管是A股,不管是香港,不管是美国,对互联网金融都要打个问号的。
作为从业者,都不要这么盲目地被A股的热情所冲昏自己的头脑,还是坚定走自己公司的路线,把用户的数据价值和财务数据相关的东西经营好。至于哪个资本市场,无非就是不同价格和价值之间搏弈的过程,在这个时点上大家更应该冷静下来,不要过多的被私有化拆不拆所去烦恼,更多的是趁着市场行情和机会快速做大自己的公司和价值,寻求某个资本市场的对标公司做参考。
对于公司的一些重要指标,我们希望早点报出来,因为现在行业没有标准,所以大家报的预期率公式都不一样,每个公司为了宣传目的报的很低,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不害怕预期率曝光,任何的预期率在银行这是掉乌纱帽的事情,但是在互联网公司是定价覆盖风险,如果你的价格能够覆盖风险,对你的风险进行评级,采取不同的预期率,这是能够实现的。不能从传统角度看预期率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期待国内有一家公司能够通过第三方把它公布出来。
21229起
融资事件
4435.76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9家
企业
3220家
涉及机构
512起
上市事件
6.45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