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上市后成为妖股,接连创记录的涨停让其市值推高到300多亿元,超过了优酷土豆。承载这些的并不是高利润(暴风一季度是亏损状态),而是对未来的预期。暴风所在的视频行业仍然增长迅速,但要越过BAT旗下的几座山头基本没有可能,因而其未来更多压在了暴风魔镜身上。
在股价疯涨之际冯鑫很忙,他说他在忙着为暴风的未来布局,最近等于在重新创业。这个创业自然指的是魔镜,一位内部人也表示魔镜主要还是冯鑫自己在操刀。
然而,暴风能把VR做好吗?先来看看他们的想法。
暴风对魔镜的布局
1、入口
暴风科技的VP王刚,现在负责魔镜内容,表示暴风跟创业团队*的区别在于其目标是做一个平台,而不是集中做某一项技术和产品。
对暴风来说,魔镜并不是其主要业务,而是一个进入虚拟现实领域的入口。暴风希望凭借自己积累的用户、内容和视频技术资源,站在比创业者更高的角度来打造一个VR平台。王刚说有同样条件和基础的公司包括优酷、爱奇艺,甚至乐视都没有达到这样的用户规模基础。
2、产品
如何实现平台战略,暴风的想法是是典型的互联网硬件免费思路——先以低廉的产品获得用户,之后再考虑如何盈利。因而他们的产品与Oculus、Gear VR不同,售价更低且使用要求也不高。但这样便牺牲了一些用户体验,比如沉浸感的缺乏,导致内容上必须做出一些选择。
3、内容
就像VR创业公司某视一样,暴风并不强调魔镜的沉浸感等VR特性,一是因为产品本身体验还没有达到Oculus或Gear的水平,二是这方面的内容太少。
因此暴风目前在内容方面强调这是一款看3D大片的工具,而不是虚拟现实头盔;另一方面也在投资制作一些VR内容,还投资了生产360度全景摄像机的公司。
虽然VR成人内容的话题很火,但暴风在这方面没有进军的打算,然而还是有打一些擦边球,比如前不久推出的《极乐王国》社交游戏。
4、人才
上周冯鑫在暴风上市后的首次发布会上宣布了一个“DT大娱乐”战略,虽然没有正面强调魔镜,但它肯定是这个战略的重点。实现这个战略核心是人才,几乎每次发布会冯鑫都在讲人才战略,魔镜二代发布会上他表示要发展210个合作伙伴,包括100个全景拍摄团队,100个游戏创作单位和10名VR创业合伙人。
饼画好就能成?
暴风的上述VR布局看似饼画得很大,但受到一些业内人士的批评,批评声集中在产品上:太忙着给投资人画饼,实则产品做得很烂。
VR垂直媒体元代码创始人Nada告诉雷锋网,暴风之前的两代产品“就是一个5块钱的cardboard而已,然后做成了塑料的,其它都是噱头溢价”。“在这种产品里不需要什么光学算法,App则是讲故事,用移动互联网的思路来做。”他接着说,“比方说增加内容,没有足够的内容,就只能弄不成熟的垃圾内容呗,Gear VR的标杆摆在那,现在也就这么多内容。”
而对于下个月即将发布的暴风魔镜3,王刚本人也不敢把话说得很大,他表示新产品不能说达到了Gear VR或HTC vive的水平,但是接近。
一位业内人士对雷锋网表示,魔镜这款产品还远没有达到国外大厂的水平,原因在于暴风的技术储备不行,且重心也没有放在开发这块。他对魔镜并不看好,除非暴风转变思路。
对于做平台,这几乎成了每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口头禅,产品好要做,不好更要做。至于原因,上市前是to VC,上市后就变成了to 股市。Nada在一篇文章中告诫国内的“平台打造者”们,“学着点,别人为什么要上你的平台?先想着能提供给大家什么东西吧”。
魔镜想做内容平台,主打3D电影观看,然而Depth-VR的联合创始人朱晨叉认为,VR目前并不适合拿来看电影,主要原因是“太近,视觉疲劳;另外前面毕竟是一部手机,分辨率有限;同时因为是手机,所以加上头盔重量不轻,带久了还是累。”
画饼或许可以忽悠投资人,对真正的虚拟现实人才来说却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暴风想做VR但一直很缺人才,*代魔镜用的是黑龙江某团队的产品,二代用的是焰火工坊创始人王明杨朋友的技术。
根据媒体人娄老师的一篇文章,王明杨曾带着自己的整个团队入驻暴风,但一个半月后就离开了,原因是“VR是件有意思的事,但在暴风做没意思”。娄老师认为:
“指望一家排队上市的公司无限期的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太难,资本市场要的是概念,而不是最*的产品,商人出身的冯鑫希望能够快速占领市场,这和极客思维的王明杨之间成了*的障碍。”
魔镜还有别的麻烦,VR创业公司Glasoo的创始人赵山山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写文指控暴风魔镜抄袭,另一家创业公司也表示有同样的诉求,冯鑫对此的回应是“有问题可以起诉”。
雷锋网无法判定暴风是否抄袭,但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暴风魔镜在业内的声名并不算太好。
总结
资本市场也不能一直靠概念维持下去,最终还是要有真材实料。魔镜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如果继续画饼充饥,那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还是要伤害股价。暴风想要吸引人才为他做产品,首先要有一个做产品的好态度,光靠画饼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