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IDG后,张震和高翔、岳斌成立的高榕资本(下称高榕)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2亿多美元的首期基金募集。数字并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可以表明,在创投圈浸淫10年后,三兄弟想做的事情有很多。
为什么离开IDG?
对于这个问题,张震这一年多来被问过无数次。“离开IDG的理由很简单,年轻人想追求自己的梦想,成天跟创业者在一起,时间长了也技痒。”张震的回答很坦荡。
业界的一种说法是:作为70、80后投资人代表,张震、曹毅等人的“自立门户”多是源于投资市场的“升温”以及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试想一下,在沈南鹏、熊晓鸽、阎焱等人叱咤江湖时,年龄也无外乎和张震、曹毅相仿。这自然可以理解他们“自立门户”的初衷。
事实上,高榕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留着IDG的某些特点。高榕的LP有IDG的合伙人,每当IDG现有的LP找到张震时,他都会建议对方先去找IDG。高榕投资的蘑菇街、米折网都是与IDG合投。
“周全对我影响很大”张震回忆,周全一次组织投资经理看电影《甜心先生》,然后每个人单独去周全那里聊观影心得。张震告诉周全,这让他认识到在投资圈里,个人的品牌比基金的品牌要重要的多。不管项目是谁投的,创业者更看重投资人以往的投资履历和他能够带来的资源和帮助。
在打算离开IDG时,二人之间有过一次深谈。挽留不住后,周全只是对他说:“对你来讲年轻就是最大的优势,年轻人没有什么可输的。”后来,周全成为了高榕的个人LP之一,这或许也是一种对于昔日下属的鼓励。
用张震的话来说,离开IDG并非是一拍脑袋做出的决定。他把“自立门户”看做是一件合适时间点应当做的一件合适的事情。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促使他们离开的三个因素。
天时,指的是中概股窗口期的开启和移动互联网、O2O大时代的到来。从大的趋势上来看,广义上的O2O(新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已经涌现出许多机会。比如特斯拉、小米、互联网金融,其所创造价值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现在的TMT涵义更加广泛,涉足领域也很多,如果对比十年前,其规模甚至是当时TMT的百倍之多。
地利,指的是中国本土财富群体的快速崛起。成功上市的中概股诞生许多财富群体,
他们拥有大量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很多是美元,美元的结汇是受限制的,但这些人又对资产保值增值有需求。中国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TMT又是中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他们迫切希望能够通过投资有经验的VC团队,参与到中国TMT产业的快速成长中去。
人和,指的是LP和GP两部分人。张震透露,高榕的LP里有许多来自于互联网公司大佬与创投圈大佬。这些人带来除了资金以外,更多是资源与人脉。另一方面,高榕的三个创始人都有过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高榕虽然是first time fund,但是团队并非first time team,更不是first time investors。比如高翔在IDG的时候参与了91无线的投资与并购,岳斌在IDG时主导过小米的投资,这都为高榕投资的判断提供了更多有利因素。
“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具备,你再不做就会错失良机。当这样一个时机到来时,敏感的创业者都会做出判断。我们出来做基金也是一种创业。”张震坦言。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从“全民PE”到“全民VC”,业内一直充斥着互联网泡沫再次到来的声音。张震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泡沫肯定随时都有,没有泡沫说明这个经济不活跃,不要因为泡沫就胆怯。”
对比上一波互联网泡沫,1999年人们只会记住在互联网泡沫中很多创业公司死去,但BAT都是那个阶段诞生的。与1999年类似,现在也有很多颠覆性的概念涌现出来,如果把今天比喻成1999年,那么中国最牛逼的移动互联网和O2O公司可能就在这两年诞生。
1999年泡沫不少,但投资人赚到的钱也不少。那时职业的投资人很少,整个TMT行业的投资金额不会超过30亿美元,而这些投资到了今天至少产生了3000亿美元的回报。如果把投资放到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可以看到,真正伟大的公司往往伴随着泡沫诞生。
在出来创业后,张震和雷军曾有过一次交流。“雷军告诉我,如果这个时代你不去积极参与,你连门票都没有。”回顾1999年互联网泡沫,如果收手,可以避免一些公司死掉,也会错失BAT的投资良机。“对于一个早期公司来讲是downside的风险更大呢,还是Upside的风险更大,downside的风险最多就是投资的几百万美元,但Upside的风险是你巨大的机会成本,这可能会成为一个Billion Dollar公司,甚至是Ten Billion Dollar的公司,你愿意选择哪个呢?”
张震认为,只有在行业从业超过十年,并且投资过一亿美元的人才能在这个时代中生存下去。十年是一个经济周期,不同的经济周期对投资的影响也不相同。一亿美元是指能够接触到足够多的企业家,足够多的企业。只有在足够多的项目中交过足够多学费才能够对项目看的更清楚。
那么,这个时代究竟应该如何去描述它?“风到来时,猪都能飞的时代”,张震认为这是金融危机后最适合投资的时候。首先,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已经逐渐消逝,经济环境向好使得更多的创业者开始选择创业;其次,中概股的集中上市创造了很多有经验的创业者,也成就了许多人的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可以使他们追求更大梦想;第三,现有的TMT市场规模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和O2O有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想象空间。
早期项目的估值也因此水涨船高,不过张震看待视角有所不同。比如你原来投一百万美元可以挣一亿美金,现在你投两百万美元挣一亿美金,感觉一个是一百倍,一个变成五十倍,差距很大。但实际上只要能实现一亿美元的价值,前一个投资净赚了9900万美元,后者则净赚了9800万美元,二者之间其实只差了100万美元。“对于早期的项目来讲赔几百万都不是什么事,最重要的是你能够抓住一些home run的Deal,可能一个home run的项目,你整个基金的钱就回来了。
“三人成众”的投资法则
新生代基金是张震对高榕资本等新兴投资机构的一个称呼。原因在于这些机构的创立人更为年轻,在投资决策上也更具创新。
高榕的投资委员会就由三兄弟组成。对于一定金额的项目需要三人都同意,一定金额以下的项目则可以自主决定,这使得项目流程更加简化。
“因为大家的判断不一样,比如你客观的评价以后认为确实有风险,这个时候很难讲对错,但这就是一个游戏规则,比如某个项目过了那个投资金额的门槛就必须要三个人同意。我们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但必须客观冷静的表达,我们需要知道你分析的逻辑和支撑你观点的客观数据,你为什么觉得好或者不好,你能说出一个所以然,一二三的东西。”张震介绍。
在投资项目的判断上张震等人也有着自己的判断方式。首先,对于不同阶段的公司应该采取不同的判断标准。比如初创期,就需要重点关注团队的能力。而对于成长期的项目,要看公司数据,包括财务数据、运营数据,做一个分析看看这个公司的成长性怎么样,克服困难的问题怎么样。
其次,要了解创始人的格局,明确创始人的打法。很多时候,创业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没有以往的数据去对比,也没有现成行业来做“背书”。这时候更多需要投资人在人的判断上的经验。也就是前文所说,在行业历练十年,投资过足够多公司,了解创业者心态,了解人才能了解其所要做的事。
投资方向上,张震认为有四个值得重点关注,首先是广义上的O2O有着巨大投资机会。其次,是包括蘑菇街、贝贝网等在内的垂直电商行业。再者,是移动互联网领域,行业增长很快。还有就是智能硬件和新兴技术,这些都给投资人许多想象空间。
企业家LP是最好的投后
抢项目对于高榕这样的新成立基金来说是常事。“这一年拿下的‘硬仗’”还真是不少。”能说出这样的话,张震心里自然也很有底。企业家LP就是高榕手中的“核心资源”。
“很简单,你看我背后的LP是谁,你就知道,他能够帮助创业企业什么。”之前,高榕和一家知名美元基金竞争一个项目。创业者问双方能带来什么资源,对方回答曾经投过什么,可以介绍给他。张震说可以带他去和这家公司创始人家里吃饭。最终企业选择了高榕。
和这个案例类似。高榕的LP很多来自于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人群,其中不乏互联网大佬和创投圈大佬。这些人本身的创业与投资经验成为高榕最大的竞争优势。
说服这些大佬加入高榕比张震想象的要容易。2亿多美元的基金只用三个月募集完成,并且大幅超募也说明这点。张震说,一方面很多大佬对团队的过去业绩认可,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家大佬过去就与兄弟几人共事过或者打过交道;还有一种听过兄弟几人投过的项目后会去做尽调,回答也很有说服力。
这些企业家LP无形中成为了高榕最好的投后服务。一次,某高榕投资的项目和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在进行业务合作时,碰到对方一些老化的业务流程制度而很久无法解决影响到创业,张震直接给该互联网公司大佬发了邮件,建议对方对老的业务制度作出适当的调整,后来这个大佬了解情况后,认为这是个系统性的问题的确需要做出改进,从而解决了该创业企业很久无法克服的难题。这个大佬本身也是高榕的LP,对于高榕的反馈自然会非常重视。
张震认为,投后有两种服务:浅层的和深层次的。浅层的投后就是帮企业做一些杂事,比如做做PR,校招什么的。但是当真正遇到战略性问题时,创业者最需要的是很好的建议。很多创投圈的合伙人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但高榕的LP企业家们可以解决,因为他们经历过,有着他们的经验。
投资界VS张震Q&A:
投资界:你现在一共投了多少个项目?
张震:20-30个左右。
投资界:现在基金规模多大?
张震:美元2亿多,人民币3.2亿。
投资界:投资方向有什么区分?
张震:美元是投A轮B轮为主,人民币主要是两类,一个是天使项目,第二是投一些在国内上市的公司。
投资界:退出情况如何?
张震:目前来看应该是非常乐观的,我们基金今年1月8号才募集完成。目前美元基金的第一个项目退出在今年年底就有望完成了,可以通过部分的并购退出,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交易金额大概三亿美元。人民币有一个项目已递交了上市申请。
投资界:未来退出计划呢?
张震:一些公司是现在计划在2015年底到2016年启动上市,至少有三四家吧。另外,现在已经有不少已投公司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或者是签署了新一轮的Termsheet,有的估值涨了近十倍,有的估值涨了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