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海鑫钢铁李兆会:商学院案例到败家子 中国式继承成败之鉴

海鑫钢铁如今正在谋求最后的自救,也许会是破产重整。已在资本市场浸淫十年的李兆会,能否摆平那些心急火燎的债主们仍是个疑问,所以这家山西省最大的民营钢企最后可能连个牌子都保不住。


  海鑫钢铁出现今天的局面,可说是海鑫三代人联手导致,但归根结底是创始人在创业时没有构建一套合理的接班制度。这提醒广大家族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传承规划,家族企业是不可能长久的。

  对于海鑫钢铁为何走到今天这一步,李兆会至今也没有公开说些什么。人们不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是却痛心于海鑫钢铁的沉沦,于是就送给了李兆会一顶“败家子”的帽子。

  海鑫钢铁如今正在谋求最后的自救,也许会是破产重整。已在资本市场浸淫十年的李兆会,能否摆平那些心急火燎的债主们仍是个疑问,所以这家山西省*的民营钢企最后可能连个牌子都保不住。“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李兆会当年这样说过,谁知十年后终于还是败在了他的手里。

  海鑫钢铁走上破产之路

  从3月18日公司最后一个高炉无奈熄火到现在,海鑫钢铁停产已逾一百三十余日。尽管破产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但是这家山西省第二大钢铁企业、也是山西省*的民营企业的命运,似乎仍未最后落定。

  最新的消息是,海鑫钢铁已经在6月11日向政府申请破产重整,但是这个方案遭到了债主们的反对,超过十多家债权人银行也对其破产重整不置可否。于是,濒临危机的海鑫钢铁在最近一个月迎来一段平静的僵局时间。

  在这段时间,海鑫钢铁公司内部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守,最高峰时海鑫钢铁曾有超过10000名员工。但是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要么选择了转行,要么就被山西乃至国内企其它地方的钢铁企业趁机招工挖走了。他们与海鑫的联系只剩下那些被拖欠的工资。

  破产重整,即虽然走上破产程序,但是能维持生存下去的希望,李兆会希望通过这个方式先是阻止超过百亿元债务的利息和罚息等继续计算,另外则可以寻求重组进而恢复生产,让海鑫钢铁的高炉重新烧起来。

  这至少比单纯的直接破产清算好,从这个角度看,李兆会似乎并未完全丧失东山再起的想法,只是他能让海鑫钢铁再次活转过来吗?

  停产至今,海鑫钢铁已至少尝试过三次进行复产都没能成功,一方面是外部的债务纠纷难以搞定,另一方面,钢铁企业的停产复产可不是简单的开动机器那么简单。通常情况下,钢铁企业面对市场过剩时,宁可限产也不敢把高炉熄火,因为一座高炉重新点火,至少几千万元就得投进去。

  何况是海鑫钢铁的复杂情况,它最后的五号高炉熄火当初就是因为原料完全烧完了,库存为零。李兆会要想把高炉重新点火,需要从原材料环节解决欠供应商的债务。有媒体测算过,海鑫钢铁复产最少需要投入十几亿资金。

  李兆会至今都没有公开露过面,似乎已失去了人们当年给予的信任。根据海鑫的债主们反应,闻喜县政府方面曾在5月23日组织李兆会与供货商见了面,但结果却是让供货商更加失去信心。媒体报道称,当时李兆会说的话还没有县政府的人说得多,“看不出来他对这个企业的热情”。

  从商学院案例到“败家子”

  李兆会接班的故事这些年来已经广为流传,中间故事的曲折性和戏剧情节甚至都能在中国历代小说家的叙事里找到范本。

  李家被外界称为山西豪门,首先兴起于李海仓的奋斗,等到2003年海鑫钢铁已经发展成为资产规模超过40亿元的地方支柱企业。但是在2003年的农历新年之前,李海仓在办公室突遭枪杀。然后在爷爷的主持下,对接班没有丝毫准备的李兆会被迫“黄袍加身”成为海鑫集团的董事长。

  就像当年李兆会包括他的叔父们向外界透露的消息一样,当时家大业大的李家众人已经不需要再争财产,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海鑫钢铁办下去,并且要办好。而李兆会是最适合的角色。

  李兆会最初也确实展现出不负众望的样子。媒体统计称,李兆会接手海鑫钢铁*年,海鑫完成总产值7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成为海鑫发展最迅速、*的一年。等到2004年,李兆会指挥的海鑫入股民生银行成为第十大股东更是显露出海鑫集团全面开花的良好发展态势。

  那时,李兆会对待海鑫钢铁本身,也让人看到比较尽心尽力,在福建建厂受阻的情况下,李兆会又把目光转向广西,以求为远处内陆的海鑫钢铁寻找突围之路。海鑫钢铁自身产能扩建和产品结构调整等都制定了明晰的战略,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另一方面,就像康熙亲政式的宫廷戏一样,当初负责辅佐李兆会的叔父们和海鑫钢铁的创业者们在这两年相继因各种原因和方式被调整出了决策层。彼时,尽管媒体也有质疑的声音出现,但是大体上李兆会取得的业绩还是让人信服,进而海鑫钢铁的接班也选进了商学院的经典案例介绍。

  但是,转折也是在入股民生银行之后。海鑫钢铁和当地的政府部门发现越来越难以见到李兆会,而他投入在钢铁事业的精力也越来越少。反而李兆会在资本市场上进进出出,游兴不减,不时有大手笔表现,但是收益在外人看来并不好。

  与此同时,经历了金融危机、四万亿投资和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后,海鑫钢铁走上的下坡路始终没能回头赶上,最终,高炉熄火的命运黯然到来。

  尽管海鑫钢铁停产后,曾有媒体报道称李兆会抽取海鑫钢铁的发展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但是这个指控并没有得到证实。还有没有得到证实的报道则称,为了还债,李兆会所收藏的古董字画甚至有一部分已经抵押给史玉柱了。

  同样是来自媒体的报道,另一则消息恐怕更让李兆会的声誉受损。一位原冶金部的老领导痛心于海鑫钢铁的没落和李兆会的“不务正业”,认为“这位富二代并没有把心思用在事业的经营上,而是买了飞机、娶了演员,不知道创业的艰辛和财富来自不易,就是一败家子。”

  “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

  回头来看,李兆会接班十一年的舆论形象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们总喜欢拿李兆会接班后的表现跟当年他父亲在位时表现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其是否合格的结论,尤其是海鑫钢铁逐渐没落后,李兆会那些不被人喜欢的习惯更是成为他“败家”的罪状之一。

  比如他不再把维持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看作海鑫钢铁的护身符,当地的政府官员想见他都找不到人,当年李海仓却是八面玲珑的交际行家;比如他很少在海鑫钢铁公司内部露面,员工们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李兆会,当年李海仓可是非常容易接近的人;又比如李兆会接班后就选择远离媒体,再也没有接受过采访,当年李海仓对媒体的态度曾是非常欢迎和开放。

  通过可查阅的资料,李兆会当上海鑫钢铁的董事长之后,只有一次真正接受过媒体的采访,那也是2003年他刚刚接班之后。此后这些年,包括在一些公开场合,李兆会都在极力回避媒体,前几年网易财经曾试图联系李兆会,海鑫钢铁的工作人员直接声称,“我们董事长从来不跟媒体打交道”。

  也就是在那仅有的一次采访上,留下了李兆会关于海鑫钢铁未来的片言只语。今天再看这些话,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难以评述。

  “现在财富对我来说是种压力,我明白海鑫有9000多人等我开饭,我一个决策失误,会砸掉许多人饭碗。这个压力对我是太大了。”

  “我要照顾我的家,我的母亲和妹妹。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企业目前的条件比我爸创业时好了不止一千倍,我再做不好,就是我无能。”

  他不想海鑫钢铁败在自己的手里,谁知十年后真的就败落了。但是你很难说,这是李兆会故意舍弃的事业,也很难下结论就认为是他确实愚笨无能。也许,他只是在错误的时间成为了错误的继承人。

  可以一位媒体观察人士发表的文章观点做个结束:“出现今天的局面,可说是海鑫三代人联手导致,但归根结底是创始人在创业时没有构建一套合理的接班制度。这提醒广大家族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传承规划,家族企业是不可能长久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网易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