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的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模式的焦点,被牛腩、煎饼、成人按摩棒牢牢把持,也许这三者在KIMI小朋友的眼中看来“一点都不酷”,但在成人世界,众多成熟稳重的企业家们却对这三者趋之若鹜,
上周日,卖煎饼的赫畅、罗辑思维的罗胖,还有一个传说中4A公司的创意高管(本来还有卖按摩棒的马佳佳,但不知何故没能成行),三位嘉宾来到厦门参加一场亚洲传播营销的高端峰会,并各自发表了演讲。
对比其他人,赫畅的发言,给听众的*感觉就是:“逼格”高!
曾经回北京的时候,去黄太吉买过一份煎饼,凭心而论,口味不算太差,但说很好,吃了还想吃,倒也真心没有。但是看网络上说,忠心耿耿的回头客相当不少。
一个产品,能获得消费者的不断青睐,无外乎三种可能:
1、该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全世界唯此一家会做煎饼,只要你想吃煎饼,就只能来我这买。这时,作为刚需品,煎饼只需要维持能够果腹的标准就不愁没有客源。这个星球会做煎饼的人肯定不少,我饿极了,都能支个平底锅烙几张,所以这个前提对黄太吉而言,显然不成立;
2、产品本身具有某种特殊功效,虽有替代品可以发挥类似功效,但效果都不如该产品。比如藿香正气水,即使作为药物来说,味道也实在差的可以,但是一旦我们中暑泄泻呕吐,大多数人*选择还是藿香正气水。
除了功效显著之外,这个中药品牌已经隐含了口碑传播的要义:从小的时候开始,凡有中暑等症状,老一辈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推荐藿香正气水,那种粉丝对于产品的狂热追捧,丝毫不亚于现在米粉对“小米”的喜爱程度。
3、除开以上俩种可能,第三种可能性则可以简单地归为一句:产品有逼格!
我更愿意把逼格理解为褒义,比如“逼人的格调”。产品有逼格不是仅指产品本身,而是围绕产品的一系列相关因素的组合,最终呈现出的产品“气质”,以及这种咄咄逼人的气质对于目标客户的*吸引力。
一个男人,仅仅只是长得帅,还是上升不到“格”的境界,只有配合得体的衣着、优雅的肢体语言,加上学识阅历沉淀后,自然散发出的气质,才能形成“格”。一个有“格”的男人,才能长久吸引女人。
这一点,用来形容赫畅和他的煎饼产品,似乎也有那么一些符合。
过去,消费者购买产品,更多是看重产品的实用性,即我买了这东西,它好用就行。它有没有“格”,基本没人在乎。
现在,除了实用性,它还要传达出符合我个性的“价值观”,我买你,是因为我觉得我们是一路人,我们的价值观是相似的,我们具有相同的“格”。甚至有时候,这种对于价值观的追求,胜过了对于产品实用性的追求。
那些*奢侈品牌,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已经深谙产品“逼格”的塑造,或以独特的品牌文化,或以超凡的手工艺技巧,锻造出产品“格调逼人”的伟岸形象,他们才是最早的“粉丝经济”大师!
看黄太吉煎饼,很多人觉得莫名其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80后,怎么突然之间靠着卖煎饼就大火特火?其实看赫畅之前的从业经历,“格局”已经高过绝大多数人。一个煎饼有“逼格”嘛?
有,它承载着微博营销、口碑传播、豪车送货、小票箴言、流程改造等等一系列的模块,当每一颗模块释放出它的微能量,汇聚后爆发,就是黄太吉的高“逼格”。
这时,煎饼除了自身的实用性——果腹之外,它更多地传递出了一种“逼人的格调”——我买的不仅仅是煎饼,是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赫畅也清醒地认识到,建立了初期高人一等的“逼格”之后,客户另一重要的需求归宿还是产品属性——口感。所以他也开始了产品品质的革新,推出新菜品,提升产品质量等,提出要把煎饼从产品层面提高到 作品层面,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后者明显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但愿不只是文字游戏而已)。
互联网思维也好,互联网营销模式也罢,只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理念更新,没有实实在在的产品做基石,没有具体可以执行的组织流程做架构,对传统企业来说,这些互联网理念都只是空中楼阁。
来看看传统老牌企业的“逼格”(别以为苹果产品很酷,就是新兴企业,它比看上去似乎更老派的戴尔 成立时间还要早近10年!):
苹果的“逼格”——最有艺术范儿的IT“宗教”;
星巴克的“逼格”——商业与文化气息结合*的咖啡店;
戴尔的“逼格”——高性价比且具有独特“直销”模式的PC厂商;
他们都是传统行业中的佼佼者,在适应互联网时代方面,苹果是节奏掌握*的企业,星巴克中规中矩,戴尔虽然在转型的过程中一路磕磕绊绊,但是已经逐渐跟上了步点。
一个有“逼格”的传统企业,比那些产品概念模糊不清、没有“逼格”的传统企业,更能在互联网时代胜出。
如果一直以来压根儿就没有生产过有 逼格 的产品,从没有尝试过有 逼格 的想法,那么即使是再牛逼的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企业而言,充其量也只是又一堂 成功学 课程。
12510起
融资事件
5984.33亿元
融资总金额
7717家
企业
2454家
涉及机构
693起
上市事件
8.05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