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并购那点事:英才网及红孩子“贱卖” 创业与VC微妙博弈

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同捷科技完成了“闪电”出售,这些并购案例中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创业经验?投资界将为大家剖析近几年饱受争议的几桩有VC/PE投资背景的并购“云图”
   导语:近日沸沸扬扬的中国英才网收购事件已正式落下帷幕,但传言3000万美元以下的金额远远低于超2亿美元的投资,而2012年红孩子的并购价格也不尽如人意,更早的华视并购DMG至今仍在法庭上不知何时有定论。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同捷科技完成了“闪电”出售,这些并购案例中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创业经验?投资界将为大家剖析近几年饱受争议的几桩有VC/PE投资背景的并购“云图”……

  中华英才网被接盘之谜:七年为盈利的“困兽之斗”

  近日沸沸扬扬的中国英才网收购事件已正式落下帷幕,爱尔兰上龙集团宣布,已与美国Monster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将后者在中国的业务即中华英才网ChinaHR.com纳入旗下。在合并后的公司里Monster保留了10%的股权。

  在收购之前,中国英才网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动荡期,其中包括公司裁员和出售价格的猜测,虽然最终交易的金额没有对外透露,但最接近成交价的数字均在3000万美元以下。

  最早对中华英才网进行投资的是今日资本,其创始人徐新也曾担任公司董事长。

  自2005年,美国招聘网站巨头Monster开始向中华英才网注资,金额为5000万美元,占股40%。2006年年初,Monster再度出资1990万美元收购5%的股份。并签署了三年内上市的对赌协议。2008年Monster再次1.74亿美元收购中华英才网剩余55%股份,当时对中华英才的估值为3.16亿美元,到此,Monster对中华英才网总投资额为2.43美元。

  历经7年的合作,中国英才网的业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去年第三季度,Monster净亏损1.942亿美元,来自中华英才网的损失达到2.33亿美元,最终Monster最终以大幅折价的方式退出。同时对于中华英才网本身的影响还包括大批员工裁员、多位管理层更迭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种种问题。不得不说,一家曾经在互联网领域闪耀的明星企业就此陨落。

  而对于中华英才网多年来的失利,外界分析有多种原因,包括高管任命、销售组织、推广策略,更多矛头指向CEO罗秉权。

  中华英才网前内部人士曾表示,2008年,中华英才网被Monster收购后曾经历严重的中高层流失,销售团队也被砍掉了近一半。

  而曾任AIG、香港友联COO的金融出身的罗秉权,被质疑缺乏在线招聘行业的理解,销售业务提成及销售费用不断被降低,打击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中华英才网开始高薪引进大批高管。

  中华英才网创始人张杰贤称,中华英才网最重要的资产,品牌、员工和数据库已逐一流失。他说,“我们也最终放弃了再次回购的想法。”中华英才网未来将走向何方,也将是接手方爱尔兰尚龙集团的问题了。

  红孩子:创始人与投资方的决策博弈

  2012年9月25日,苏宁电器宣布以6600万美元价格全资收购红孩子。

  此前红孩子共进行过四轮私募融资,总额为8000万美元,北极光创投、NEA和凯旋创投是红孩子的主要投资方,共持有60%以上的股权,其他投资方还包括纪源资本恩颐投资赛伯乐投资等。有媒体称,除账面公布的资金外,红孩子创始团队还私下向股东借款9000万美元。

  与中华英才网不同的是,除了战略路线的失误,红孩子更多是投资方与创始人的分歧。

  红孩子创立于2004年,创立时赶上了DM直销模式在中国市场的辉煌时期,第一年就实现营收600万元,第二年4000万元,第三年1.2亿元,第四年4亿元。2008年时,红孩子已经在全国有16个分公司,配送队伍人数近2000人,营收首次突破10亿元。

  而2006年红孩子完成了第二轮融资,北极光和NEA再次投入300万美元,持股比例也由30%上升至50%,创始人李阳和杨涛邀请沛欣担任公司CEO,负责与投资人及外界沟通,李阳和杨涛则任执行总经理。但2008年10月,作为公司创始人的李阳夫妇被要求立即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红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与徐培欣在公司发展战略上的分歧。

  对于2008年正逐渐火热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经成为多家企业眼中的关键词。李阳坚持做精母婴业务,考虑的关键是如何赚钱,而徐沛欣则坚持先做大,红孩子前高管透露,徐沛欣在会议表示,按照每年出生人口的规律计算,母婴行业马上就会见到天花板,红孩子要想成长得更好,必须转向其他品类,而这一观点也收到了资本方的赞同。

  在寻求规模扩张的目标下,随着李阳的离开,徐沛欣领导红孩子在零售、传媒、物流金融四大领域加速扩张,但这一系列举措反而让企业亏损更加严重。

  红孩子近几年业绩下滑和停滞状态:2009年销售额11亿,2010年销售额15亿元,2012年,红孩子销售额约10亿元。

  2012年上半年,红孩子营收较去年同期相比下滑33%,且毛利率为负。而这时的红孩子想融资更难,老的投资人也不愿意再买单,最终选择了出售给苏宁。

  在同行、供应商以及李阳眼里,苏宁以6600万美元收购红孩子“是个不错的价格”,甚至有人认为苏宁“买贵了”。

  多位红孩子的老员工表示,李阳等创始人的离开是公司人心涣散的起点。李阳的评价是,“老徐代表的是一种投资人的文化,我们公司的中层聚会时说,红孩子最后是死在了CEO的梦想实验上。”


  华视并购DMG惹官司:财务报告导火索业务重组优势流失

  DMG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地铁数码媒体网络运营商,2009年10月,户外数字媒体运营商华视传媒宣布1.6亿美元价格并购DMG,华视先支付了1亿美元,剩余两笔分别为3000万美元的应付款其约定在交易完成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周年纪念时支付。然后就是这第二笔资金,却让华视传媒、DMG及投资方陷入了多年的官司纠纷中。

  DMG曾完成四轮投资,第一轮于2004年,由戈壁投资200余万美元;2005年2月,戈壁、日本电通和NTTDoCoMo向DMG注资600万美元;2006年12月,DMG第三轮融资,获得戈壁、橡树资本SierraVentures、NIFSMBCVentures共3250万美元;2009年出,戈壁及橡树资本投资3000万美元,DMG完成四轮共7000万美元融资,当时橡树资本和戈壁成为DMG的前两大股东。

  从2007年12月,戈壁联合创始人和合伙人曹嘉泰还亲自担任DMG的CEO。

  一切都看起来都非常顺利,却在交易合作一年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010年12月29日,华视传媒在美国法院对DMG提起诉讼,指责其股东及管理层财务造假,导致华视传媒以1.6亿美元的虚高价格收购了DMG资产。

  华视传媒将连同旗下全资子公司VisionBest向美国纽约州纽约郡高等法院起诉戈壁资本、橡树投资Sierra投资以及其他未提及的共同被告,通过虚假、欺骗误导华视传媒认为有关数码媒体集团的财报状况和业绩报告是良好的,于是夸大了购买标的,几家被告从中则获取不菲的利润。华视传媒拒绝支付剩下的6000万美元余款,同时提出了巨额索赔。

  目前官司的最新进展为,此前实际控制DMG的两家风投——戈壁投资和橡树资本申请扣押华视传媒6000万美元资产的请求获得批准。华视传媒称将继续上诉。

  经济观察报报道称,双方的纠纷重点主要聚焦在2009年10月14日,双方联合宣布收购案的前一天的一份财务报告。公开信息显示,DMG2009年1-8月的管理层报告,DMG前8个月净收入为1.04亿元,净利润为-5010万元。但2009年11月24日,经过安永审计的财务报告显示,DMG前8个月的净收入为6680万美元,净利润为-1.8亿元。与管理层报告相比,审计后的报告亏损扩大到超过原来的3倍。而戈壁投资相关人士认为,其差异主要来自于会计计算准则不同。

  对于财报报告的数据分歧成为并购双方的主要矛盾点,但戈壁投资相关负责人曾指出:“华视传媒在2009年10月就开始进入公司做尽职调查,这么重大的收购,不可能公司财务都不清楚。”事实上,除去财务问题的原因,华视传媒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利民也最终承认,并购DMG是一个失败的商业行为。

  作为主攻公交系统的华视传媒,并购DMG主要看好其在地铁广告方面的资源优势,“收购DMG的价格是1.6亿美元,与上海地铁电视的合同是5年8.3亿元,相当于每年1.66亿元的使用费。业务的增长依然抵消不了成本。”李利民称。而在最近华视传媒的相关重组决策中,华视传媒也终止了DMG之前的上海地铁移动光光度假广告经营权协议,进行重新签订合同。由此,并购DMG的后续资源优势也已逐渐消失。

  同捷科技梦断IPO 并购成无奈之举

  在走向上市路上的企业中,同捷科技算是一家经历坎坷的公司。2006年,同捷科技曾计划在海外以红筹模式上市,但后来因为政策变化境外上市未果;2009年公司创业板IPO申请未能获得发审委放行;值到2012年,同捷科技彻底放弃上市,选择并购出路,2013年1月,成飞集成拟以不高于54474.32万元收购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7.86%股权。

  同捷科技背后的VC/PE投资方团队阵容也十分强大,目前同捷科技的企业股东中有8家是VC/PE,包括达晨创投中科招商创东方优势资本等,总投资金额超过6800万元。2009年创业板上市申请前,浙江龙盛、达晨财信创投、莱恩迪创投等多路资本通过增资方式入股。

  对于同捷科技为何IPO难通过,媒体根据招股书进行猜测,包括企业成长性不足,人才流失等,其中引入过多PE也成为其股权结构过于复杂的质疑,而总体超过6000万元的投资资金,也占了其拟上市募集资金的1/3.

  在IPO审核排队的情况下,这种并购方式也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大家开始考虑的出路,业内专家表示,在IPO监管趋严的背景下,VC/PE通过IPO退出会越来越难,但并购重组可能掀起高潮。今年投资机构有望借助并购重组高潮投资入股以及获得退出机会,预计通过并购退出案例会越来越多。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机构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