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琢磨:“盒子”到底是个啥?
现在谈起的“盒子”,其实大多是从高清播放机演变来的,在没接入互联网内容之前,是很简单的东西。可一旦涉及到牌照,问题就变得复杂了。也因为牌照,“盒子”这个本来小众的产品再次闯入大众的视线。很多人都在琢磨:“盒子”到底是个啥?
自从2009年国内厂商发布互联网电视产品开始,互联网电视内容的版权纠纷就从未停歇。即使是各彩电厂商的靠山—工信部旗下的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出马,也并未改变广电总局一纸禁令的约束力。于是各彩电厂商纷纷“从良”,选择与握有互联网电视牌照的七家内容提供商合作,产品才得以继续售卖。
电视必须正大光明地售卖。而原本就作为电视机附属品的高清播放机则不然了。国内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做高清播放机的厂商也都开始进军互联网视频领域,当然,也肯定不会有《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的约束。
而当你想走上台面,就必须得接受游戏规则。当小米试图冲击广电总局监管底线的时候,机顶盒业内都在关注。有人怕小米的高调会引发监管的从紧,也有人期望,小米的举动能改变广电总局的政策。可是,一切照常,没什么改变。要生存,就要遵守游戏规则。
“盒子”,到底值不值得小米如此期待?从目前来看,似乎不太值得。
1、“盒子”的地位
对于没有附加网络功能的传统电视的补充。随着智能应用越来越多地成为电视的标配功能,且电视产品价格持续降价,作为电视机附属品的“盒子”,其功能将被越来越多地整合在电视整机中。
据奥维咨询的发布数据显示,智能电视在2012年增长显著,其1月份的渗透率为19.2%,至10月份渗透率已达到41.4%。各家电视生产企业都在加大智能电视的生产比例。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曾表示,机顶盒只是一款过渡性的产品,最终还是会被智能电视所取代。
从目前“盒子”能提供的功能来看,其市场也是越来越小的。电视屏幕是硬需求,而电视内容的改善是软需求。存量的传统电视数量将越来越少,虽然已经不再是大多数家庭娱乐的核心,但电视仍旧摆在每个家庭的客厅、卧室里。那些大尺寸、更轻薄、更时尚、价格低廉且本身就搭载智能操作系统的电视将越来越多地占领客厅。
如果智能电视能更便宜、操作更简单,就不再需要“盒子”了。
2、“盒子”的受众
拿小米“盒子”为例。小米“盒子”被雷军定位为小米手机的“手机配件”。而小米手机的用户,大多为在校学生、刚刚步入职场、收入不高且租房住的年轻一族。这类用户本来对电视机的需求就很小,甚至部分人没有使用电视机的条件。所以,如果从小米手机来拓展“盒子”的用户,从定位上说,用户的重叠度不高。
最近的一组数据显示,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开始“老龄化”,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而这部分人群,似乎对“最发烧的手机配件”也不会有很大兴趣。
3、“盒子”的致命伤
只要你想走上台面,就得被上游的内容提供商掐着脖子。根据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机顶盒产品,必须与牌照持有方合作才能进入市场。目前市面上只有CNTV、南方传媒、上海文广等7家广电系央企拥有牌照。小米“盒子”之所以能够二度重生,也证明小米已经接受了“断臂”的代价。
小米“盒子”本周再次宣布与CNTV携手,通过CNTV旗下未来电视公司的中国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提供内容、客户端管理和用户计费等,小米则仅通过该平台“向用户提供服务”。
乐视也同样采取了与CNTV合作的方式。根据乐视和CNTV签署的协议,CNTV负责互联网电视业务的整体运营和管理,提供符合广电总局政策要求的内 容分发平台和播出控制平台,向用户提供自有和第三方的节目内容,进行播控审核。乐视则负责互联网机顶盒的终端研发、生产、运营和服务,向CNTV提供内容 和CDN分发资源。
市场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互联网牌照方可以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比如百事通就刚刚发布了一款名为“小红酷盒”的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由此可见,就不排除以后“盒子”市场做大,牌照方踢开其他“盒子”自己做的可能。
命运被捏在别人手里,终究是很悬着的事。
一张牌照,让人欢喜让人忧。可能小米们已经开始羡慕起台面下的“盒子”们了。
21224起
融资事件
4358.73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7家
企业
3214家
涉及机构
510起
上市事件
6.48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