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上正在放映《高考1977》,当收音机里传出“高考……可以报名”,一群青年人兴奋地在农场上欢呼、奔跑。
台下离屏幕不远的地方,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听到可以高考的声音,禁不住潸然泪下。1977年高考时的一幕幕场景就浮现在眼前,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他自己也没想到,“可以高考”这句话竟触动了他心底最为敏感的那根弦。
他就是熊晓鸽,全球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IDG的全球副总裁、亚洲区总裁。而《高考1977》则是他投资的*部电影。想起曾经在工厂的蹉跎岁月,如果没有高考,他如今又在何方。
熊晓鸽也是1977年的考生,当年他顺利考上了湖南大学,在他的笔下,湖南大学有着神圣的地位,他对湖大的情感分量之重可见一斑。他写道,“这些年,我也先后就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波士顿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但在我的心目中,湖南大学依然是最亲近的、*的大学。”或许,在这么多的学院中,湖南大学是雪中送炭,而此后的学校是锦上添花。
至今,熊晓鸽还珍藏着一张黑白的老照片,二十多岁的小伙,穿着背心站在教室课桌前,身后的桌上放着厚厚的一摞书。照片上的他笑得特别开心,刚进大学时的兴奋劲儿一览无遗。
在湖大求学期间,他经常深夜登岳麓山,到爱晚亭,看着满天的繁星,常常思考一些问题。至今他仍然迷恋深夜登岳麓山的那种感觉,至今他每次到长沙,岳麓山是他必去的地方。
熊晓鸽对1977年高考有颇深的情愫。他曾如是描绘,“这一段心路历程,是一代人以知识改变个人命运的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也是一个民族重新焕发生机、开启智慧与创造的原动力的历史见证。”
有一个小插曲,他还成功把当年父母送自己上大学前拍的照片“塞到”了《高考1977》片尾的老照片中。照片里,他笑得那么灿烂。
在不同的场合,熊晓鸽多次自然流露出对邓小平的崇敬之情。记得一位国内经济学者在总结邓小平一生对于中国的巨大贡献时概括了四大点,而熊晓鸽在微博中忍不住加了一句,“还有恢复高考。”
在熊晓鸽这一代人中,很多人都有很重的“1977”情节。他说,有一次遇到一位国家领导人时,这位领导也是1977年的考生,熊晓鸽送了一张《高考1977》光碟给领导,没想到,领导也高兴不已。
不过,对于《高考1977》熊晓鸽并不十分满意,他认为还有一些想法未表达出来。“很多朋友对我说:晓鸽,拍得很好,但是不过瘾。我说:其实我也不过瘾。”
在他看来,1977的部分主创人员并没有下过乡,而电影的场景仅选择半军事化管理的东北农场,这只是当年“上山、下乡”青年人中的一部分,还有不少人是下到农村,这样的故事,他也想拍。他甚至还想拍1977年考生们现在的经历。
“当一个国家不再尊重知识的时候,会往什么地方走?当一个国家重新恢复对知识的尊重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要拿奥斯卡奖。”正如美国在一战、二战这样对以后的社会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往往成就许多杰出的电影。而在熊晓鸽看来,上山下乡恢复高考,这在中国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事情”,应该成为一个伟大电影的重要题材。他说,这是对中国影响非常大的特定的事情,伟大到足以得到奥斯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