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o Cardullo,意大利裔美国人,从70年代开始创业,已成功创办七家企业,第八次创业进行中,其从业经历包括创业者、学者、外交官以及教科书编者等等。他酷爱历史、讲话严谨、热爱中国,对他的感受可以概括为“创业者型教授“,更恰当的是 “教授型创业者”。
2011年9月,Cardullo接受投资界专访,在访谈中,他对每个论点都会详细举例说明,甚至会画出图表以解释问题。他更喜欢和善于用传统的写作方式来传导自己的思想,在采访后的闲聊中提到:“你知道么?《技术创业》这本书的初稿是我手写完成后才敲进电脑里的。”
《技术创业》于1999年在美国出版,并于2007年由现任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司金融处处长刘健钧等译成中文并引入中国。Cardullo时任美国国家商业部技术创业特别顾问,通过该书分享了数十年创业实战经验,以及对创业理论的深入思考和总结。
Cardullo对中国的热爱溢于言表。近年来,这位洋教授每年都会来中国两三次,工作内容包括考察、演讲、参会等等。而最近一次来华的学术目的则是与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联合编纂一本新的著作。
创业者的“六大特质”
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Cardullo认为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组建管理团队和建立可持续的技术壁垒。对于成功创业者需要的品质,Cardullo将其归纳为:
1.坚定不移。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务必做到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2.相信自己。当有人跟你说“这不可能的时候”,不要相信他们。
3.渴求成功。创业者非常希望获得成功,所以他们能够为了达到目的而不停努力。
4.追求独立。创业者不愿让别人告诉自己该做什么,这也是他们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5.自我管理。创业者喜欢控制自己所做的事情,并希望尽量做得完美。
6.抱负远大。创业者会用尽一切可能取得成功,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
创业建议:明确“投资周期”
创业者是孤独的,Cardullo回忆说:“当我在1970年发明并制造出第一个RFID标签的时候,没人相信有一天会将这个RFID标签放在他们的汽车车窗上。”不仅如此,尽管很多公司在创办的时候都想象着能够成为下个Google或下一个Facebook,但他们并不知道在每500份商业计划中,只有一个能够得到风投的注资。
在创办一家新的公司时,最大的困难莫过于选择合适的合伙人。合伙人必须能够接受共同的理想,并愿意为了这一理想做出一定的牺牲。一旦完成团队的组建,初创公司就将面对寻找投资人的问题。
多数情况下,创业者只能利用自有资金进行运营。在找到天使投资之前,创业者通常需要从家人或朋友那里寻求创业资金。Cardullo强调,多数风投都不会资助初创企业,他们都是在发展前景和销售潜力得到验证之后才会进行投资。
无疑,启动阶段是一个公司最需要资金和援助的阶段,而初创企业在这一阶段却只能获得少量的外部资金帮助,甚至无法得到外部资助。
中国的“硅谷机会”
硅谷的发展有着众多的推动因素,包括与技术与相关的强大学术文化,比如斯坦福大学,它是一些极成功科技企业的发起者。成功孕育成功。风险资本家聚集在硅谷,因此这些不同因素形成了一种“知识产权+积极的个人+投资资本”的文化。
美国的许多地区都曾经尝试过复制硅谷模式。但是,只有极少数能取得成功,其中包括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学术机构集中的一些地区、剑桥、麻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奥斯汀、德克萨斯州、北弗吉尼亚、纽约市等,但并不算多。
全世界都有类似硅谷的科技区。但是,没有文化背景,没有政府的补助或学术氛围,科技区将无从形成。
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创业和风险资本业也经历了快速发展。但是,对成长中的创业者而言至关重要的文化却是一种战胜失败的文化,就是失败了要继续前进。不是寻求同行的认可,而是寻求自己的认可。
硅谷精神之精髓--“凤凰涅槃”
Cardullo热爱中国,也热爱历史,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多次提到邓小平和改革开放、提到清代以前的中国发明史。当记者请其概括硅谷精神的精髓时,Cardullo在片刻沉思后回答:“我更愿意将硅谷精神形容为凤凰涅槃。”
据Cardullo介绍,很多成功的创业者都经历过失意的阶段:福特创始人亨利·福特曾两次破产、迪士尼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曾七次破产。
硅谷精神的精髓在于文化,一种不畏惧失败的文化。Cardullo分享说,在硅谷,当有人失意的时候,其他人非但不会嘲笑他,而且会表示:“尽管你没有成功了,但你掌握了很多别人没有掌握的知识。”硅谷的创业者们一直都在秉持这样一种精神,从失败中学习,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