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盘点索罗斯投资原则 克服思维惯性是难点

在索罗斯看来,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获取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动,这便是“易错性”。 不断犯错,不断承认,不断修正,投资之路上错误是绊脚石,却也是成功之源。

  

      在索罗斯看来,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人的认识天生就不*,获取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动,这便是“易错性”。 不断犯错,不断承认,不断修正,投资之路上错误是绊脚石,却也是成功之源。

  索罗斯毫无疑问是当代投资领域的争议性人物。人们总把索罗斯称为金融大鳄,但索罗斯的梦想却是金融哲学家。他所推崇的两个最重要的哲学原则便是著名的“易错性”(fallibility)和“反身性”(reflexivity)。在索罗斯看来,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人的认识天生就不*,获取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动,这便是“易错性”。

  索罗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有认错的勇气。当我一觉得犯错,马上改正,这对我的事业十分有帮助。我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猜测正确,而是来自于承认错误。”

  任何人都会犯错,而且是经常犯错,在生活中如此,在投资中亦是如此。将索罗斯的“易错性”理论推而广之,我们不仅要经常有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行为。通俗地说,也就是知错能改。

  知“错”

  首先在于认知上的局限性。投资市场本身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它又同时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影响,有时候投资者本身的行为也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尽管金融投资家们无数次试图使用模型、理论来推演市场的发展,但是“为了能把接触到的信息减少到能够处理的程度,不得不需要借助各种技巧,这些技巧扭曲了所要处理的信息,甚至会把现实变得更为复杂,认识的难度也加大了”。因此,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便是再经典的定价理论、再有力的指标,在实际投资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参考值”的角色,它们无法与最终的事实完全契合。

  推及到投资者个人,局限性就更为普遍。知识上的局限性,与专业人士相比较,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知识更贫乏,难以准确地对市场走势加以判断。经验尽管是一笔可贵的财富,但是难以否认的是,很多错误往往正是基于过往的经验而产生的,毕竟投资市场并没有真正的规律可循。更难以左右的是投资心理的影响,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仓位决定观点”。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立场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因此,“易错性”理论的*要义便在于,勇敢承认了错误发生的“常态性”,错是一种常态,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都会犯错,而且会经常犯错,普通投资者是这样,专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投资大师、大鳄都是如此。

  认“错”

  尽管错误的发生具有“常态性”,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并不那么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

  在大多数散户身上,似乎总是发生着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卖出的永远是正在赚钱的优质股,持有的却总是在亏损的股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通常得到的答案是:卖出赚钱的股票,多赚少赚都是盈利;可是卖出亏损的股票,就等于确认了亏损,我们将不得不去与错误面对面。因此,很多人宁可用赚钱的股票来贴补亏损的股票。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的话,其实质就是:我们轻易割舍了正确的投资,却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在错误的投资上。最终得到的结果便是“一错再错”:我们持有的错误股票越来越多,在*个错误中越走越深;同时,我们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卖出的股票很有可能继续保持良好的走势,但它们已经与我们无关了。

  在过去几年的房地产市场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从2001年开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飞速增长,其增长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想象。在这个一路上行的市场上,既造就了一批靠房地产投资获利的富翁,也让不少“观望”和寄望于房价下跌的买房人一再错失机会。在经历近10年的上涨后,房价与收入之比大幅攀升,买房从一个“够一够可以实现的目标”变成了经济上巨大的负担。

  职场经历亦是如此。很多步入职场的人士在遇到职场瓶颈或发现自己“入错行”时往往会犹疑不定,尤其在一个行业内的从业年限越长,越是不敢轻易认错转行。因为转行意味着放弃此前的积累,一切都要重头开始。然而有时,死守职场“垃圾股”带来的结果却是“越套越深”。

  改“错”

  “认错的好处,是可以刺激并增进批判力,让你进一步重新检视决定,然后修正错误。我以承认错误为荣,甚至我骄傲的根源来自于认错。”索罗斯这样说。

  在投资市场上没有*的“对”与“错”,然而在投资市场上,“对”与“错”的检验标准直白地体现在“赚”与“亏”上。如果说认错体现在判断力上,那么改错所体现的则是行动力。

  改错的*要义是善于审视,没有一项投资能够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不断地审视、发现和修正。很多人在投资的过程中往往过度依赖于过往的经验,过去的某一种成功的模式给自己带来过良好的体验或回报,便希望在投资中“模式化”。事实上,市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历史无法代表未来,即使最傻瓜、最便捷的投资方式也需要不断进行修正、调整。尽管没有*的“正确”存在,但修正和调整能够让我们与“正确”更加贴近。

  其次,为自己建立一些投资中的纪律,例如止损。由于投资决定的失误难以避免,但如果不及时纠正错误,就会让自己遭遇致命的危险。特别是在证券市场这样波动较大的市场中,这一点就更加显得不可或缺了。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改正了错误,也须认识到改错是个不断累进的过程。不断犯错,不断承认,不断修正,投资之路上错误是绊脚石,却也是成功之源。

  “一旦卖出股票就等于确认了亏损”,抱着这样的错误,在一味的等待中,从轻度亏损逐渐陷入了大幅亏损,“守”并不一定换得“云开日出”。

  守不到的“云开日出”

  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因为人本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局部是无法完全认识整体的。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实际上需要处理的信息却是无限的。

  正如索罗斯所说的那样,人的认知天生就不*,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同时,索罗斯最著名的“反身性”理论也说明,人们对于世界错误的认知也同样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两者并非完全独立的。

  尽管如此,在我们的投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易错性”,不断对错误进行修正,其效果要强于固执己见,抱残守缺。

  在大多数散户身上,似乎总是发生着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卖出的永远是正在赚钱的优质股,持有的却总是在亏损的股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通常得到的答案是:卖出赚钱的股票,多赚少赚都是盈利;可是卖出亏损的股票,就等于确认了亏损。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的话,其实质就是:我们轻易割舍了正确的投资,却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在错误的投资上,甚至将从赚钱股票中获得的盈利补仓亏损股票。结果便是:我们持有的错误股票越来越多,在*个错误中越走越深;同时,我们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卖出的股票很有可能继续保持良好的走势,但它们已经与我们无关了。

  【案例】不愿认错 守来大幅亏损

  杨先生也称得上一名老投资者了。2000年左右,杨先生就开始涉水股票投资,当年的火热行情也让杨先生尝到了股市投资的甜头。

  “刚开始投资时只敢小试身手,拿出了10万元,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赚了6万元。”对于当时的杨先生来说,这无疑是个莫大的鼓舞。杨先生开始把一些银行的定期存款转出,预备在这个市场上赚个钵满斗盈。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2001年下半年A股市场迎来暴风骤雨,股市急转直下,刚刚投入的资金迅速被套住。

  未曾经历过风雨的杨先生选择了等待。“开始时候抱着侥幸,觉得说不定哪天市场就回暖了。”杨先生说,“有人也让我赶紧止损,可是我担心一旦卖出股票就等于确认了亏损。”在一味的等待中,杨先生从轻度亏损逐渐陷入了大幅亏损,“刚开始的时候还会查查股票账户,没想到股价跌得越来越离谱,后来就索性不看了。”据杨先生回忆,在股价*的时候,自己的亏损高达60%。

  直到2006年,A股市场重新迎来了热浪,杨先生才重新关注起自己的股票来。让他觉得庆幸的是,经过近5年的苦守,终于守来了“云开日出”。2006年12月,杨先生发现自己的股票已经涨到了投资成本。他的*反应便是:赶紧解套!急急忙忙卖出了自己被套多年的股票后,杨先生忽然发现,此时的空仓才是*的错误。2007年上半年,A股市场继续狂飙。“如果没有忙着解套,至少可以多赚30%”!

  想着自己投资了5年的股票,竟没有获得成果,杨先生不禁再次心生懊恼。尤其是周边的同事、朋友都忙着在股票市场上“捞金”,他再也禁不起诱惑,重新进入了市场,希望把前几年的损失弥补回来。

  在热烈的股市氛围中,杨先生再次投入了20万元进入了股票市场,重仓的一只金融股也表现不俗。可是,市场似乎永远先人一步,没等到他收获成果,2008年初股市就出现了大幅下滑。

  让人费解的是,这次杨先生依然选择了“守”。记者问他,为何没有从2001年的大跌中吸取教训,他不无懊悔地说:“还是贪心啊!总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糟糕。”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风起云涌,金融股首当其冲受到了剧烈影响,大幅亏损重新降临到了杨先生的股票上,至今杨先生的投资账户还处在亏损状态中。

  “其实,这两年有过两波不错的行情,如果换股操作的话,我可能早就走出亏损了。”杨先生回顾说。一波行情出现在2009年,股票市场出现了较大力度的反弹,如果他能够积极操作把握市场节奏的话,或许早就把损失弥补回来了。第二波行情则出现在2010年末今年初,尽管金融股一直表现得像温吞水,不急不缓,但是不少中小盘股票表现出色,涨幅惊人。“但我一是不换股,二是不愿意改变操作策略,导致了如今仍然大幅亏损的局面”。近11年失败的投资经历,终于让杨先生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但这其中包含了多少机会成本?

  【点评】

  事实上,这样的错误并不仅仅发生在散户身上,美国金牌财经节目主持人詹姆斯·J·克拉默在自己的书中把这一错误叫做“用赢家来补贴输家”。他发现,水平较低的投资组合经理人和糟糕的个体投资者总是依靠卖出*的股票来贴补最差的股票。詹姆斯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你始终能够在市场上看到这样的投资模式。”

  对此,詹姆斯的建议是——千万不要用赢家补贴输家:如果你手里的股票的发行公司是基本面正在变差的公司,请一定将经营状况变差的公司的股票出手,接受损失,并将收回的资金用在好股上,继续投资。

  也就是说:当我们已经发现错误时,必须坚决地改正错误,放弃错误的投资,把资金、精力归回到正确的股票上。

  克服思维惯性是难点

  知错能改,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修正它。然而这样的实践并不简单轻松,最难的地方莫过于克服自己的思维惯性和投资中的“情感因素”。

  认错的好处,是可以刺激并增进批判力,让你进一步重新检视决定,然后修正错误。我以承认错误为荣,甚至我骄傲的根源来自于认错。

  ——索罗斯

  【案例1】“面值投资”更有利?

  不少投资者都对“面值投资”基金有着强烈的偏好,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既往的投资带来的良好经验,过往的认知影响了新的判断;一部分原因则来自于错误的认识。

  白女士就曾经收获“面值投资”的丰硕成果。2005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开始接触到开放式基金。“朋友的女儿在银行工作,当时她有不小的销售指标,买基金纯粹是为了朋友之间帮忙”。让白女士未曾料及的是,这笔无心插柳的投资竟为她带来了丰硕的回报。两年后,当周围的人都开始成为“基民”时,白女士无意中去查看了自己的账户,没想到自己的这笔投资早就翻番。

  这次意外的“养基”收获,让白女士对基金投资好感倍增。但是,在进行基金的选择时,白女士却不由自主形成了“面值投资”的标准。

  “新基金的面值低,风险也低,这个道理不就和原始股是一样的吗?”白女士想当然地认为,“那些2元、3元的基金风险就高了。”

  事实上,就如索罗斯所说的那样,人们错误的认知往往也会对市场产生“反身性”,不少基金公司也正是顺应市场的“恐高症”,纷纷对旗下的高净值基金进行大比例分红、让基金净值回复到面值附近的营销活动,以达到迅速扩展基金规模的目的。

  点评:

  可是,追逐面值投资,买到更多基金份额真的能赚更多钱吗?假设都用10万元买了净值分别为1元和2元的A、B两只基金,忽略交易费用,A基金能买10万份,B基金能买5万份。

  如果一段时间后,两只基金都涨了10%,那么A基金净值为1元×110%×10万份=11万元,B基金净值为2元×110%×5万份=11万元。

  可见,两只基金最终赚到的钱是一样的。基金赚钱多少,与基金份额无关,只跟净值增长率有关。

  可以说,买便宜的基金能买到更多份额、可以赚更多钱的想法只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很多人专挑9角多或是1元的拆分基金,就是这种心理在作祟,而大比例分红、拆分基金产品的营销也正是利用了投资者的这一心理。

  换一个角度看,选择基金更重要的是选择基金未来的赚钱能力,要选择运作投资能力强的基金管理团队。过去净值高的基金,反而说明这个团队在过去的时间里交了一份让持有人满意的答卷,把自己的资金交给这样的团队管理为什么会不放心呢?

  【案例2】基金定投=机械定投?

  “定期定额”是基金投资中不变的良方。定投基金的*优势在于,在长期投资的过程中利用分次、分时点投入的方式,达成平均投资成本的目的,降低了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但是,不少人把基金定投机械地理解为:选定某只产品,建立定期投资计划,长期执行,却忽略了在投资过程中要对投资计划进行修正。

  小石就是一位基金定投的拥趸,作为一位非专业人士,他觉得基金定投最适合自己。从2007年开始,小石就开始实施定期定额投资的计划,他选择的是一家老牌基金公司的产品。尽管秉承了长期投资的理念,但小石却忽视了公司的管理能力同样也会对基金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两年,这家公司的管理人员流失严重,基金业绩也出现了较大的滑坡。

  点评:

  “基金定投”是长期投资的利器和良方,正是这一观念的先入为主,使得不少像小石这样的投资者把基金定投当作了“机械定投”。不用怀疑基金定投平均成本、降低投资风险的作用,但是,在基金定投的过程中,阶段性的修正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如果把基金定投作为长期投资的主要工具的话,被动投资的指数化产品是更加适合的投资对象,特别是在牛熊循环的过程中,指数基金的表现往往要优于大部分主动型基金的长期累积收益。

  如果选择了主动型的基金产品作为定投的对象,定投的投资者则还需要定期对选择的基金产品进行审视。比较重要的一些考虑因素有:基金投资的主打方向是不是与市场走势相贴合,尤其是一些行业类的主题基金产品受到经济政策、市场走势的影响较大。假使市场出现的重大变化将对或已经对基金业绩产生较大影响,果断放弃、及时转向是更优的选择。在建立基金定投计划后,投资者还应当不断了解来自基金公司的信息,当过多的不利因素集中时,还是要果断地“用脚投票”。

  一些辅助性的投资工具,如智能基金定投方式,在定期的基础上以选定的指数作为衡量投资金额的标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定投计划的实际效果,投资者不妨多加以关注。

  控制风险最重要

  看错与看对,在资本市场里很常见,在期货市场中更是如此,没有人能保证永远看对。及时调整策略,即便错了几次,只要还留有一定的本金,就还留有翻身的机会。反之,则可能被彻底打倒。

  我一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我会及时认错。因为在投资市场上,没有对也没有错,只有结果,那就是:对的时候你赚了多少,错的时候你赔了多少。

  ——索罗斯

  输或赢,在瞬息万变的期货市场,是太普通不过的事。

  投资期货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就是保留一点投资的本金,作为日后打翻身仗的资本。

  在国内,期货投资基本上不会出现爆仓现象。国内有涨跌停限制,在保证金不足时,即会被强行平仓了。

  但是在海外期货市场,因为不设涨跌停限制,在市场行情发生较大变化时,由于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效应,就很容易出现“爆仓”,即投资者保证金账户中的客户权益为负值,投资者把资金全部亏损完了还不够,还欠期货公司保证金。投资者需要将亏空补足,否则会面临法律追索。

  这样的风险,本该避免,却还是不时有人犯错。

  2005年:中储铜爆仓

  2005年底,中国国储物资调节中心(简称“中储”)爆出期铜巨额亏损案。

  据当时媒体报道,原中储局进出口处副处长刘其兵,通过中储局期铜交易主要经纪商Sempra Commodities等数家经纪公司,在2005年9月,在国际市场上抛出了大量期铜沽空单。其做空的主要依据是国际市场上铜的价格高企,而国内市场受政策影响,铜价低迷,存在着套利的机会。于是,刘其兵便在铜期货上建立了大量的空头仓位。

  可是未料到,从当年9月到11月,伦敦期铜价格随后由每吨逾3000美元急升至3700美元,此后又站上了4000美元上方。

  中储局随后于11月和12月采取前所未有的补救措施,希望压低全球铜价,但铜价却一直保持在历史高位。

  由于铜价急升,中储局在当年年底合约到期前大规模平仓离场、实物交割机会也变得很渺茫,相当大一部分仓位被展期。此后伦敦铜价继续大幅上涨,最终引致中储铜爆仓。

  2005年11月底,Sempra及其他向刘提供授信的经纪公司赴京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谈判,希望中国政府承担全部交易损失。最后双方在2006年2月达成协议,各自承担一半损失,大约各6300万美元。

  2008年:张卫星黄金爆仓

  2008年,高得黄金张卫星“爆仓”案传得沸沸扬扬。长期唱多、做多黄金的张卫星,输了!

  张卫星有一套自己的操作思路:“我们做黄金做了很多年,过去每年在6、7、8月份到来年的2月份之间都是牛市,我们一般的情况下是在6、7、8这3个月左右的时间,建好仓位还有订货现金,一直等到春节之前,这样的一个销售旺季和牛市来临时候的收获,这是我们的经验。”

  2008年6月,张卫星也没有例外,按照自己的经验,照样做了多单。

  结果没有想到,2008年7月15日摸高每盎司988.25美元之后,8月15日直线掉落到每盎司772.45美元,波幅达到22%。

  “根据我以往的经验,黄金价格的短期波动幅度不会高于百分之二十,但这次,因为很多国际大企业破产,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因为结算需要等因素突然大幅上涨,美元价格被推高,黄金价格迅速下跌。”这一次,张卫星输得很惨。

  点评:

  在投资中,经验主义往往害人不浅。

  期货市场、股票市场,是经常在变化的。过去的经验和所谓的“规律”,特别是个人总结的经验,只能作参考,而不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过去的盈利模式和盈利机会,到了今天,反而会成为“毒药”与“陷阱”,这样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其实举不胜举。

  与很多投资品不一样,期货交易因为有杠杆性,因此风险的控制很重要,切不可“任性”地不断加仓。

  比如,国际黄金期价的大跌,将张卫星打爆了仓,这就与张卫星重仓持有有关。他自己后来也说:“最后资金跟不上了。”

  张卫星自己谈到,当时“不符合常态”的暴跌,使得他们原有的经验和风险控制都被打破了,所以导致爆仓。其实这说明,张卫星的风险控制和停损纪律是欠缺的。对于黄金,张卫星一直在单向做多,为了获取*的利润,他承认自己单边赌多,最终在国际市场暴跌行情中破产。

  而在中储铜爆仓案中,刘等人的手法也是大量单边沽空,结果因为市场单边上涨,根本没有给自身调整的余地、机会与资本,最终引致巨额亏损。

  实际上,看错与看对,在资本市场里很常见,在期货市场中更是如此,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看对。及时调整策略,即便错了几次,只要还留有一定的本金,就还是会有翻身机会。

  但是,如果不充分研究市场各种因素,而是一直死守多头或空头,并且不设置严格的止损机制,那么就很可能把最后的一点本金都亏完,甚至爆仓,最终丧失翻身机会。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和讯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金融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