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有60亿的票房打底的情况下,今年喊出的全年总票房100亿的口号。达到这个目标的平均值大约是每周全国要产生近2亿的票房。一周2亿的票房当然不可能是艺术类或者实验性电影来贡献,想达到这个目标势必要通过各种类型片的生产及放映来形成一个健康良性的电影商业体系。
当然,既然是商业体系就会有项目优劣之分。我们虽然无法了解每一部电影具体的盈利情况,所以只能依据官方公布的票房数据来做一个粗略的言说。
蓝筹股:主旋律大片
代表影片:
《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风声》
蓝筹股多指长期稳定增长的、大型的、传统的股票。在中国,远有“文以载道”的古训,今有“通过优秀文化产品”鼓舞观众云云。
所以对于有审查制而无分级制的中国电影而言,最有效的回收成本的方式就是有一张“红头文件”护身。注意,“红头文件”是打引号的,因为并不知道《风声》是否有过这样的文件下发。只知道《建国大业》跟《唐山大地震》都是上过新闻联播的。而上了《新闻联播》的结果就是无数次的包场。包括到了9月中旬,《唐山大地震》依旧会在北京某些影厅有下午时段大厅的安排而且是满座。问其原因,包场尔。
对于影院来讲,一部电影在某影厅的卖票率在6成就已谢天谢地了,超出部分再谢导演跟投资方。但如果电影包场,就是百分之百的满场,不管包场的单位是否会因为领导工作繁忙不能上座。加之这样的电影因为其背景,宣传攻势和演员阵容永远不会弱,又会引来众多明星粉丝在*时间追捧。算上行政因素带来的排期跟之后的包场。几乎能囊括青中老三代电影观众的票房。它们不蓝筹,谁还蓝筹?
而由于这类电影的题材缘故,为了能更多的吸引年轻观众买票进场观看,也开始了重视明星效应。明星们也乐于为这类题材捧场,于是我们在《建党伟业》的演员表上已经看到了众多明星的加盟。就如很多人看《建国大业》的心态一样,且不管题材跟故事,就是花钱进电影院看明星跑龙套的。
绩优股:武侠
代表影片:
《英雄》《精武风云》《叶问》《剑雨》《狄仁杰》《龙凤店》
如果没有大批中国游客在海外狂购奢侈品,如果没有“made in china”,如果没有这一次的金融海啸中国依旧能保持8个点以上的GDP增长的话。那么大约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大约是别惹中国人,谁知道那个人会不会突然玩起“kongfu”揍你一顿。
就如歌舞是印度宝莱坞的特色一般,武侠电影是如假包换的中国特色。《盗梦空间》片尾字幕里除了最近好莱坞大片惯例般地把很多数字*后期外包给中国公司之外,还有很多中式名字的动作指导。
《卧虎藏龙》和《英雄》将武侠片的高潮推向了全世界。有了世界市场的支撑后,一部武侠电影海外版权售价至少在30万欧元,折合成人民币300万左右。加之近些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上千万的投资很简单就能收回成本。当然,这是在演员身价极速飙升前的价格,随着新世纪*个十年的到来,演员身价飙升已经大幅提升了电影的制作成本。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投资人花了几千万来拍一部电影,势必不会为了高票房而吝惜几百万的宣传成本。于是满大街都是功夫巨制的广告,打开任何一家媒体的娱乐板块,都是关于电影的软广宣传。资本市场的确就是这样的势利,投入越大,回报也越高。就算因为投入的增大,大额的分母会分散利润的比重。但利润摆在那里,比炒房炒煤炒绿豆炒大红袍的风险还是小的多。
风险小不代表没有风险,《唐伯虎点秋香2》和《龙凤店》的投资人向华胜曾抱怨,剧组仅油钱的支出就足够司机每天喝油过日子了。虽然这只是向华胜先生初涉内地市场的抱怨,可能也影响其之后十亿的内地电影投资计划。但也小小揭开了剧组的某些秘密。不过有个叫“审美疲劳”的词与大家共享。无论是内地有怀旧武侠情结的观众还是海外观众,总会有某一天对穿着古装的演员飞来飞去打来打去感到厌恶的时候。
这一天会到来的,而且显然不会让大家太久。解决方式无非是武指归武指,电影归电影,减少动作场面,在剧本上多下功夫。让大侠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大侠,而不是一个只会打架的小混混。
潜力股:喜剧
代表影片:
《爱情呼叫转移》《疯狂》系列《人在囧途》 《十全九美》(高清在线观看)《越光宝盒》《嘻游记》
从类型电影市场上而言,喜剧永远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哲理一点说是人活的太累,看些喜剧有助于舒缓压力。装一点说是,喜剧天分是上天赐予每一个人的恩赐。如果用纯资本的角度来看,喜剧电影*是一直潜力股。无需太多的投入,却能收回高额利润。举例而言就是这些年来一直被资本市场挂在嘴边的《疯狂的石头》。
其实就利润率而言。《疯狂的石头》不如《疯狂的赛车》。石头的票房是3000多万,远不及赛车把宁浩扔进亿元俱乐部来的刺激。同样以小博大的案例还有《十全九美》。李湘跟钻石大王的婚姻究竟是怎么回事没必要深究,但《十全九美》愣是把李湘从一个优秀主持人转化成一个金牌投资人的示例却是一个极好的案例。然后就有了《十全九美》系列,包括几部跟李湘无关但模仿《十全九美》模式的电影。直到今年《嘻游记》的上档。
没人想到这部骂声一片的电影居然能闯进周票房的前五,更没人想到的是较早上映的《人在囧途》居然票房口碑双丰收。做为类型电影的一种,喜剧一直是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水浇园丁》就足够喜剧,后来的卓别林更是一个神话。到了现在,好莱坞还有亚当桑德拉这个鬼才。更不论冯小刚能跻身国内导演前三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喜剧。不过喜剧暂且在国内只能做为一种时装片小成本的探索模式了。毕竟时装题材能够做更多的商业植入,在电影上映前就能收回成本。
毕竟不是每一个投资人都能碰上宁浩或者《越光宝盒》。尤其在现在这热钱比好项目多的年代。当然,喜剧依旧存在着风险。而且已经有了危机的端倪。《嘻游记》票房跟口碑的差距就是*的证明。但好在中国电影并不是固定的某一年龄阶段的观众,如何瞄准特定群体来量身定做而不要期待票房大包大揽才是前期策划会上应该讨论的主要问题。
重组股:歌舞、爱情
代表影片:
《歌舞青春》《精舞门2》《山楂树》《我的雷人男友》《恋爱通告》
从类型电影的划分上,歌舞片在票房上都属于撑不死也饿不着的类型。像我们的近邻印度宝莱坞,每年能生产一千余部电影,绝大多数是歌舞片。也没见新闻说哪家宝莱坞的制片商撑死或者饿死的标题出现。
但在中国,这个定律就没那么灵了。前段时间的《歌舞青春》大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票房甚至没有登上过周排行榜。同样的惨剧发生在《精舞门2》的身上。国内的观众根本就不买这类歌舞片的帐。想看歌舞场面?那好,看春晚就好了,不花钱不说,明星还多。
而爱情片的窘境也是如此,电视里一天到晚你爱我我爱你的,要不是现在电视台加快了播出速度,一场恋爱谈个半个月三个星期的很正常。这样一来,谁还想花钱去电影院看那种速食的恋爱。不过正是如此,爱情片也成了一个很好的试金石,关于导演、明星票房号召力。
《山楂树之恋》首周4200万的票房估计一多半是老谋子名气的缘故,虽然这个票房数据跟去年的《三枪拍案惊奇》完全没法比。但考虑到《山楂树之恋》里除了张艺谋,便无其他明星,这个数据大约就是老谋子的票房号召力最直观的体现。同样还有《恋爱通告》5400多万的票房。王力宏加刘亦菲的组合本来就有足够的人气,又碰上七夕,很赚了一些小粉丝的零花钱。
而相反的例子就更多了,李小冉,王珞丹,刘烨,姚晨纷纷在爱情片市场上有过惨败的经历。而以上任何一位演员去拍电视剧,都至少能拉动两个点的收视率。
但电影市场的确就是这么残酷。不过短期的票房失败并不代表这类电影在国内没了生存、发展空间。如武侠电影一样,现阶段的歌舞片还是重视场面多于故事。但远有《如果?爱》近有《三傻大闹宝莱坞》,均是将剧情和人物塑造的比较成功,就看后来的创作者们如何动脑筋花心思了。
创业板:职场片、恐怖片、西部片
代表影片:
《决战刹马镇》《西风烈》《杜拉拉升职记》《荒村公寓》
做为类型片中的一个大类,惊悚片的赚钱能力一直不容小视。但是在国内,受种种政策的束缚,惊悚片往往只能采取一些降低成本和风险的策略,尽量少请明星以节约成本。
但很显然国内的观众对惊悚片的热情并不会因为明星少而减弱。《荒村公寓》和《异度空间》都拿到了3000多万的票房。尽管数字并不是很高,但对于电影的制作成本而言,投资回报率已经不错。
同样投资回报率惊人的还有《杜拉拉升职记》这类职场片。大面积的广告植入已经在上映前帮投资方收回了不少成本,而最终的票房更高得让人跌破眼镜。考虑到电影的制作及上映周期问题,这种模式能否被复制,也许在明年会有一个结论。
美国有西部,中国同样也有西部。《三枪拍案惊奇》和《决战刹马镇》基本都可以归纳进“西部片”的范畴,只是从剧作上揉进了喜剧的因素而减淡了“游侠”的概念。“西部”是否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开发点,也许与《西风烈》上映后的反响有不小的关系。
总体而言,由于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观众对类型片的观影习惯也还在培养之中。所以某些类型片在国内的票房经验只能做为近一个阶段投资的参考,并不能成为一种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