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三情”融茶香,碧潭飘雪重新演绎以茶会友

2024-05-23 16:16 互联网

茶,虽是寻常百姓家的常见之物,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人文,尤其在情感维度,人们通过它创造了“以茶会友”这一雅事。但一部分当代人在围炉煮茶时,只品到了茶汤滋味,未能深入感知其中的雅兴与诗兴。然而,竹叶青茶业出品的碧潭飘雪,凭借独特的“三情文化”与高品质特点,将古老的以茶会友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仿佛跨越时空,回应着千年前诗人们围炉煮茶、品茶论道的高雅情怀。

碧潭飘雪的三情文化具体包含了亲情、友情、茶情。“亲情”的核心是亲仁睦里,由家及邻,推己及人,博爱为尚,和谐为亲。“友情”的核心是“友于琴瑟”,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情浓于茶。“茶情”的核心是贵自然,祛豪华,尚俭朴,茶尚自然,上善若水。每一个品享碧潭飘雪的茶友,都能从它的三情文化中,找到与自身契合的生活场景,并与自己所追索的为人处世的境界,有所贴合。

实际上,碧潭飘雪“三情文化”的成型过程,也是这款茶从研制初衷、研制过程、口碑建立,最后到走向全国整个发展里程的*回顾。

作为碧潭飘雪的创制者,中国制茶大师徐金华早在半个世纪前,就与家人一起探索留藏于历史之中的花语茶香,历经多次失败,终于寻得分寸火候。此后每一年的伏天暑热,就成了徐公阖家最忙碌的时节,女儿择花,夫人制茶,选花、采花、包花、窨茶、炒茶……在整个过程中,无不展现出徐公一家人的浓厚感情,让碧潭飘雪与生俱来就有了亲情“底味”。

而制茶的初衷,是徐公想用一杯真正的高品质茉莉花茶,招待家中往来不绝的诗友和画友。这番苦心没有白费,大家喝过碧潭飘雪后,纷纷被其品质打动,并激发了心中的雅兴,或是为其赋诗,或是为其提起画笔,刻画心中的茶情。这些雅兴纷飞的瞬间,进一步升华了碧潭飘雪的文化内涵。

书画名家黄纯尧,在品过碧潭飘雪后,其醇厚的口感,让他当即赋道:天生丽质明前茶,清香入骨窨制花,叶形汤色皆佳品,异军突起徐公茶。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章玉钧,也曾为碧潭飘雪赋诗:碧峰绿树雾云多,潭水清甜茶好喝,飘忽遐思声播远,雪化尘嚣六神和。台湾画家徐术修曾前往四川徐公家做客,徐公用碧潭飘雪盛情款待,徐术修则赠给徐公一幅画作,双方达成了一段跨越海峡、以画换茶的美谈。

回忆那段碧潭飘雪的赏味之旅,徐公一家对友情的珍视,其乐融融的亲情,以及对茶道的孜孜追求,最终都汇聚成“三情文化”。所以,在今天的茶台上与友人对谈时,若接过一杯竹叶青茶业出品的碧潭飘雪,流淌在舌尖的不只是花香鲜灵,还有那一段段诗画交映的雅致时刻,经过事实淬炼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制茶大师对茶道的敬崇和传承之志。

品质引领下,碧潭飘雪的名声大涨,同时出现了需求增大、产量不足的矛盾,仿品也横行于市,品质参差不齐。为让品牌进一步发展,徐公经过严苛抉择,将“碧潭飘雪”品牌*授权于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

在竹叶青茶业的赋能下,碧潭飘雪完成了品质、品牌、量产等多个维度的再升级。比如原料只选明前采摘的600-1500米峨眉高山绿茶,深入“中国茉莉之乡”广西横县摘取双瓣茉莉花蕾,将窨制工艺3-4次改良到6 次(论道级达9次),历经六窨一提,使飘雪“既闻茶香,又见花形”,近似雪花的花瓣与清澈碧绿的茶汤相映成趣。同时,竹叶青茶业基于规模化生产加工工艺,让碧潭飘雪实现从家庭自产到品牌量产的产业升级。如今,碧潭飘雪不仅是文化名人及高级酒店茶歇之选,更一步步打开全国市场,让更多茶友品到这款高品质茉莉花茶的品类开创之作。

可见,品饮碧潭飘雪,就是在品一份情感的寄托,感受它独特的“三情文化”,享受一段诗意盎然的时光,而这正是“以茶会友”在当代社会的重新表达,碧潭飘雪为古老的社交仪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如同一个历史的使者,让当代人感受到了古朴又烂漫的中国茶道精髓。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相关资讯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