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ETF奇点前夜 - 持牌交易所仰望星空

2023-11-23 10:42 互联网

不知从何时起,元宇宙风光落幕,而几乎每一条加密行业的大新闻,所伴随的都是比特币ETF有望过审、比特币暴涨、SEC驳回、各机构再次提审。

尽管贝莱德效应已经造成了无数次冲动投资,但根据越来越频繁的金融指令,美联储近期按兵不动、暂停加息的经济决议,利用ETF来同时推动市场情绪回暖、解救加密行业的“冷圈危机”,确实已经是箭在弦上。

彭博预估,ETF市场可能很快就会变成“1000亿美元的巨头”。ETF在短时间内通过的必然性,再一次被大多数加密行业人士和传统金融机构看好,其中也包括全球*的资产管理公司BlackRock。

除了原生的审批困难问题,监管迟迟不松口的原因,也来自于对比特币价格存在潜在操纵的疑虑。毕竟,在此过程中,大交易所的利率会直接成为参考利率,这也就大幅抬升了交易所在市场中的地位。而当下的情况是,这些交易所甚至自身还没有“合法化”。

加密行业,不相信安全?

故事的另一边,在币圈“诺亚方舟”般的东半球,香港,市场情绪却已经出现了反转。

6月推出新的监管制度后,8月,*批交易所在香港正式持牌。三个月的时间打马而过,大家却一致发现:合规生意并不好做。

倒不是说加密市场天生反骨不尊重合规化,而是当下交易所的盈利点主要来自于上合约和加杠杆。而就目前来讲,持牌也就意味着,只能上两个资产。

“我们观察到投资者还没有太多动力来持牌交易所,那么后面的一系列差异化体验和交易优势,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以至于很多此前申请拍照的机构和踌躇满志的观望者,现在都已经放弃了申请。

目前,香港市场的持牌交易所只剩下了Hashkey和OSL,这两家机构也仍然在合规交易这条未知的道路上持续发力。

将与法律程序的磨合期看作一个革新性经济的关键成长周期,当下的探索并不总是尽如人意。即使一切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金融市场对于监管的本能性敬畏与增长嗅觉,也很容易让一些先行者成为牺牲品。

上个月,OSL一直深陷在以10亿港元的估值寻求出售的传闻中。虽然这一已经得到了其母公司BC Technologies的否认,但暴跌的股价还是昭示着市场对于持牌业务的信心处于消极阶段。

所以,币圈根本就不需要“安全“吗?

安全虽然的确是币圈核心隐患,持牌交易也能非常好地解决这一隐患,但从目前的投资选择和监管审批速度来说,持牌后的产品和”蛮荒阶段“差了太多,一时间还不能被大众所接受。

毕竟,合规前的交易所是在进行杠杆“厮杀”,而合规后,它们的竞争对手暂时变成了银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等。要是比安全,新兴事物和新兴监管,锁在盒子里的加密技术,拿什么来比?更别说,加密货币还不像基金股票一样,与实体经济强关联。

换言之,资产安全只是高屋建瓴后的附加品,一旦把一个行业完全“去灰产化”了,也就到了人们冷静下来想一想的时候:这个东西,它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上周,新加坡交易所Bitget关联颇深的加密集团BGX已签署协议认购 BC 科技集团的部分股份(估值约为 7.1 亿港元),一举成为了整个BC Technologies的*股东。

也就是说,尽管持牌交易所的商业模式至今仍然饱受争议,但老牌交易所已经开始将长远的利益重心转移到了数字资产安全的赛道上。

这对于交易所持牌和全球监管下的市场结构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信号。

事实上,仅仅在上周一周内,就有包括老牌基金、互联网券商、保险、上市公司等各方*玩家,密集入局香港合规赛道:

11 月 14 日,BC 科技集团宣布已获 BGX 战略投资以推动数字资产创新发展;

11 月 15 日,港股上市公司博雅互动拟斥资 9000 万美元购买比特币和以太坊;

11 月 15 日,圆币科技将于 11 月 16 日正式推出服务,计划为各地用户提供远程开户和多种货币支付服务;

11 月 16 日,保险平台OneDegree正式与HashKey Exchange签署保单协议,在亚洲范围首次为虚拟资产交易所提供保险服务。

11 月 17 日,富途证券旗下PantherTrade 已向香港证监会提交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申请。

11 月 17 日,华夏基金 ( 香港 ) 与 HashKey Exchange、Hamsa 签订协议推进香港资产管理行业与 Web 3 的创新与发展。

一直以来,投资者认为加密交易所要做的就是增长和盈利,持牌的意义更多的是帮助新入局的区域性交易所寻找利基市场,在现行博弈中站稳脚跟。但事实证明,包括基金、券商、保险等越来越多的金融行业参与者,想要做的、未来必然要做的,都是合规生意。

其根本逻辑在于,虚拟资产的价值,既不是纹丝不动的安全资产,也不是让人眼花缭乱的高杠杆。归根结底,在于信任二字。

赛马的乐趣,不在于让马跑赢汽车

为什么说,ETF和持牌交易*是互相成就的?

回到ETF为什么会如此重要这个问题上:首先,基金化,意味着更加简化的投资过程,势必会催生一批新的资产管理人才,而交易所的。无论是大型证券交易所还是加密交易所,原理都是相通的。

其次,ETF作为指数基金,其本质是为基金赋予分散风险后的股票能力,在投资门槛和风险管理预期方面,未来的ETF投资者会比目前的币圈投资者结构大幅泛化,因此,在理念和用户画像上,ETF都需要对齐交易合法化。

而当下,香港持牌所的步履维艰,更像是在加密行业进入奇点前的一个缓冲点。一旦SEC通过*支ETF,市场会倒逼监管加快步伐。

毕竟,对于监管机构来说,要让入场玩家去比资产的安全、交易的合规、投资的长期主义,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压缩非合规交易的可行性,让马和马比,而不是让散户拿着两类功能场景完全不同的现代交通工具比速度。

投机者认为持牌是在给加密交易散热,其实本质就是一种“趁火打劫”的心理。因为基于加密货币的全球化属性,现在交易所完全不做合规也还是有比较客观的生存空间,盈利套现又能去做更多的产业布局。但就其自身业务来说,一旦加杠杆的机会被法律剥夺,商业模式很快就会陷入僵局。而像OSL、HashKey这样比较早期押宝合规交易的机构,则会有更好的能力去预判监管方向。

在这一点上,像Bitget这样的大所明显也已经想得很清楚了。

而与OSL不同,HashKey的基因双刃剑在于,它已经“习惯”了保守型打法。

如果将现在被低估的港股和香港Web3,或者持牌交易这件事本身,形容为一个充满希望的苦寒之地,那么也许比的就不是谁更能冲锋陷阵,而是谁更耐寒。

在这一点上,HashKey是更贴合Coinbase已经跑通的1+N业务模式的。HashKey集团业务包括交易所、风投、Web3及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服务等,在交易所业务发展初期依靠其他业务板块的输血来保证其产品与技术生态的完整性。

作为全球*的加密交易所,Coinbase也以同时拥有零售经纪、资产托管、交易所等业务场景而著称。在业务延展性比较好的情况下,资产流动的风险也会更加可控。

据HashKey核心员工称,在香港合规化的推动下,最近B端市场意愿有了很大的突破:“在此之前很多不太愿意沾币圈的公司,都来主动聊合作了。”

由此可见,即使在币种丰富度还不够完善的合规化前期,安全合法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有充分的吸引力的。

9月,HashKey开始为散户的数字资产提供保险。11月初,HashKey上线了App,随即成为了*个通过合规App来提供零售交易的持牌交易所。而从大多数领域的发展历程来看,全面移动化,也就是全民化的信号。

最近两周内,HashKey和四家港股上市公司展开了合作,以开户和购买虚拟资产为主。它和OSL如何共同把蛋糕做得更漂亮一些,为后继者注入强心剂,同时作为区域持牌所与大所竞争,也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话题。

相比美国市场来说,香港的“巨鲸效应”更小,转型和行业聚拢能力也更灵活。只要愿意把更多的资源分配在Web3,就会诞生标志性的新兴产业。近来,从一系列会议中都能感受到,香港各行各业的行业人士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放在了更广泛的Web3领域,而不只是加密资产。这对于持牌交易来说反而是利好的。

因为,只有当从业者开始为了加密经济如何与实体经济强相关而焦虑,持牌交易才是真正回到了与“非法交易”竞争的赛道,安全合规的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

加密货币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发生的一切,金融业用了百年才做到。

可以说,任何站在风口上的巨人,真正希望的都是大众能够对于下一个阶段的业态少一些狂热,多一分信任。适应与信任,会成为加密行业下一个十年的关键词。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相关资讯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