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阿凡达》是当时电影拍摄制作技术发展的革命性成果,是第 一部将虚拟拍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大规模整合运用于电影*制作的好莱坞大片。
在万众瞩目的《阿凡达:水之道》火爆上映之际,全球*预演Previs第三楼(The Third Floor)公司非常自豪地对外宣布,这部大作的预演Previs也是由该公司制作完成,团队从项目初期开始就与导演及核心制片团队紧密合作,为实现导演脑海中的愿景绘制蓝图。
2002年第三楼的创始人克里斯·爱德华兹(Chris Edwards)在参与电影《星球大战:西斯的复仇》时与该片编剧/导演乔治·卢卡斯一起开创了预演Previs这项技术的先河。2004年克里斯在洛杉矶成立了第三楼公司(THE THIRD FLOOR, Inc.),目前好莱坞85%以上的电影都使用第三楼的视觉化服务,可以说预演Previs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工业化的流程之一。
第三楼的虚拟制片部门负责人Casey Schatz,早在2006年就参与到了第 一部《阿凡达》电影的前期制作当中。从电影最 初期的概念,到面部摄像机的运用,直至为电影设计镜头,Schatz可谓是见证了这部全球第 一神片的诞生。下面我们来听听Schatz讲述他在第 一部《阿凡达》拍摄中的具体工作内容。
Schatz说,他在这部影片中参与的众多工作里,最 喜欢的是从无到有地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一起设计镜头。当时他已经在导演工作室与制片核心团队肩并肩工作了四个多月了,接着他被派去新西兰为实景拍摄做准备工作。
在《阿凡达》第 一部中得到深度应用的“协同工作摄影机(Simulcam)技术”,帮助导演更准确及时地完成镜头叙事,也助力卡梅隆完成了“所见即所得”的现场导演经验升级。Schatz将16年前合作的《阿凡达》制片团队称为“在绿幕下拍摄电影的天才们”,当时通过取景器/辅助监视器看到演员们与3D环境和虚拟角色的互动让人不禁感叹科技的先进。
Schatz在新西兰时,与另一位同事一起负责现场拍摄场景准备和Motion Builder(3D动画软件)实时操作。在实景拍摄好一段戏之后,Schatz会在Motion Builder中进行动作编辑和场景合成,同时确保3D动作、面部捕捉表情和音轨都同步。
到达新西兰之后,Schatz和剧组核心人员在卡梅隆的住所一起工作了大约七个月,同吃同住,几个人甚至会在半夜突然想到了什么好点子就去敲导演的门,接着马上打开电脑进行测试、探索。Schatz和团队为整部电影中的数百个真人镜头做了3D跟踪和合成,还为众多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场次做了不同种类的预演Previs,比如开场飞越森林那段。可惜的是,Schatz因为有另一个实拍电影的预演工作排期,他不得不回到美国,将新西兰工作的接力棒传给第三楼的其他同事。
除了为此片提供虚拟拍摄预演支持,第三楼的联合创始人,兼电影《阿凡达》的3D概念艺术家Barry Howell从2006年10月开始就参与到这部宏伟大作的制作过程中来。
他和Dorian Bustamante(《阿凡达》的概念设计艺术家,曾做为概念设计艺术家参与过《X战警》、《星球大战前传2/3》、《变形金刚》等众多电影项目)的共同任务是采用 2D 概念的艺术并将其转变为完全三维的环境。他们从最 初的绘图的想法中建造了一个完整的360度场景,然后逐步在此基础上绘制更多3D细节。导演会从各个角度给出意见,而影片的美术设计也会参与到这个环节当中,最终经过不断修改和验证,才能通过导演首肯。
Howell说,“导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对细节有着非常敏锐的眼光,他还会就要改变的内容给我们非常具体的说明。我们常常会彻夜在一起讨论,他会依据我们的模型完成的概念作品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更改,结果非常赞。”
在概念设计被确认后,环境会被发送到电影的虚拟艺术部门(VA),艺术家们将模型从 Maya 转换到 Motion Builder里, 并为实拍做准备。Howell介绍说,导演会在置好景的拍摄实地做虚拟堪景的工作,他在拍摄现场四处走动,手中拿着虚拟摄像机装置实时查看效果。
电影中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场景如灵魂之井和豆茎,还有浮岩、繁衍之树及树周围环境、培养皿都是由Howell做出的概念设计。
电影《阿凡达》汇集了业界*视效公司的共同努力,其中,整片的预演Previs由第三楼制作完成,前后历时两年之久。《阿凡达:水之道》的全盘预演也由第三楼提供,第三楼视觉官方透露之后会对外公布预演Previs制作的幕后特辑,非常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