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守住平安保障底线,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防范“代理退保”警示

2020-07-15 10:28 互联网

2020年7月8日,是第八届“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为提升公众保险意识,普及相关保险知识,各地保险业协会和保险公司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而为进一步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守护消费者投保平安,针对目前日益猖獗的“代理退保”黑产,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保险机构及广大保险消费者发布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提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提示”中称,目前,社会上一些机构或个人以非法牟利为目的,以“可代理全额退保”为由,怂恿、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以此收取高额手续费,并以消费者名义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甚至诱导消费者伪造证据材料,实施“代理退保”,主要涉及人身保险和个人信用贷款保证保险。

轻信“代理退保”,竹篮打水一场空

周先生就是被“代理退保”黑产坑害的消费者之一。

今年年初,周先生由于资金困难,便与“代理退保”业务员取得联系。对方让周先生交了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保单等原件和复印件,承诺可以“7天成功办理100%退保”,不过需缴纳保证金5000元,事成之后再收取退费金额的30%作为服务费。

周先生事后回忆,他将所有资料邮寄给对方后,对后续操作一概不知。期间,他也曾多次询问退保进展,对方以春节、疫情、刚复工忙等各种理由拖延。直到4月,周先生再和对方联系时,发现已经联系不上了。

于是,周先生只好找到保险公司了解情况。原来,保险公司已收到了一份以周先生名义写的业务员违规投诉信,但由于属于无理投诉已被保险公司以及主管部门驳回,只是周先生本人一直不知情而已。

因为轻信“代理退保”黑产,周先生不仅未实现全额退保,更被对方骗取了5000元现金,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

“代理退保”行为表现形式

事实上,周先生只是被“代理退保”黑产坑害的保险消费者之一,今年以来,“代理退保”黑产更是呈现高发趋势。对此,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调查发现,目前常见的“代理退保”黑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

● 冒充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或保险公司人员,或以“与监管部门合作”“有内部资源”等名义,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

● 谎称消费者所购保险产品“存在欺诈行为,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或“继续持有保单将蒙受经济损失”等,怂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退保,甚至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以赚取佣金。

● 谎称可以协助消费者“全额退保”,诱导投保人签署包含不平等条款的代理服务协议,缴纳高额定金或签订高额欠款协议,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电话号码等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敏感信息。

● 阻止消费者与监管部门、保险公司沟通,试图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通道。

“代理退保”黑产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正常经营秩序,也严重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再次警示广大消费者及保险企业,应加强风险的全面识别与防范,守住平安保障底线。

轻信“代理退保”会面临哪些风险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表示,通过正规途径反映问题、提出诉求,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当权利,但”代理退保”的种种行为不仅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经营秩序,更严重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存在以下风险隐患:

一、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

“代理退保”个人或机构为牟取私利极力怂恿消费者退保,却避而不谈退保可能导致的后果和风险。消费者退保后丧失了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将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二、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

“代理退保”个人或机构阻断消费者与监管部门、保险机构之间的正常沟通,切断消费者依法合规维权渠道,利用“信息阻断”骗取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牟利。退保后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或其他公司保险产品以赚取佣金。还可能利用其所掌握的消费者银行卡及身份证复印件等,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有不法团伙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一旦落入骗局,消费者资金损失难以挽回。

三、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代理退保”个人或机构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户口簿、收入证明、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敏感隐私信息,存在信息泄露的严重风险隐患。很可能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进行诈骗、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情况下办理网络借贷,使消费者蒙受各种未知损失。部分代理人员与黑恶势力勾结,以扣留银行卡、身份证件等手段对消费者加以控制,消费者提出解除委托或不愿支付费用时,即遭到极端手段的骚扰、恐吓、威胁。

四、信用受损风险

“代理退保”个人或机构在代理投诉全额退费时可能造成消费者贷款逾期、保费断交等合同违约,从而形成征信不良记录或是被列入“黑名单”,进而对消费者未来的贷款、出行、就业和任职等产生不良影响。

五、法律风险

“代理退保”个人或机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教唆、指使、诱导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消费者编造理由、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进行投诉、举报或诬告,消费者可能因此参与非法行为,甚至构成欺诈,严重干扰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使这些消费者面临较大的被诉讼或行政处罚的法律风险。

作为消费者应如何防范“代理退保”黑产?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提醒:保险消费者要注意保护个人重要信息,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了解所购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保障功能、除外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谨慎衡量是否有必要办理退保,尤其慎重对待所谓“退旧投新”“高收益”等宣传,谨防受骗。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相关资讯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