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1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通告称,自2025年1月1日起,将依据“301条款”(即美国“1974年贸易法案”中第301条有关贸易不公平的条款)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光伏多晶硅(即硅料)、硅片征收50%的关税,算上此前9月27日已生效的将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出口关税上调至50%的措施,中国在全球产能占比超八成的光伏四大主材产品,都将在世界第二大光伏市场面临至少50%的高额关税。
虽然自2011年美国针对中国光伏发起“双反”调查以来,直接向美国出口光伏产品的模式就几乎处于停摆状态,但新一轮“301关税”还是能折射出贸易环境日益严苛的现状。而且,事情远不止于此,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能的关税豁免通路也在今年关闭,新一轮东南亚“双反”调查亦在进行之中,作为中国光伏产能目前最重要的转口地,相关举措对光伏中企的打击比美国直接加征关税还要大。
作为新能源发电行业备受瞩目的另一新兴赛道,新型储能的日子看起来要好过一些:由于美国本土缺少产能储备,对中国储能电池征收25%关税的举措被设定在2026年落地,中企海外产能也未遭遇如东南亚光伏般地重大打击。
不过,储能老牌企业科陆电子储能海外业务中心总经理张韶文对钛媒体APP表示,中国新型储能目前的发展路径跟当年的光伏类似,只不过速度更快,可能短时间内就经历了光伏走了数年的路,而美国对中国光伏施加过的各种调查和限制,大概率也会在储能行业中复现。闸门终会落下,而局内人拼的是谁能抓住窗口期探索出可行的应对方式和发展模式。
2024年,光伏、储能的日子绝算不上好过,在国内深受“价格战”之累,主业增长停滞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而出海的风浪也尤其凶猛,前路充满未知。但无论怎样,走向海外,仍被视为走出困境、更上一层楼的必然选项。
01 增长的陷阱
根据12月15日在京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8.4亿千瓦,这也意味着今年新增装机将超过230GW,虽然同比增速大概率会从去年的148.1%降到10%以下,但这一数据仍高于许多机构年初的预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年初对国内新增装机的预测是190-220GW)。新型储能方面,目前我国累计建成新型储能超过6000万千瓦,今年的新增装机至少在3000万千瓦左右的水平,同比增长也至少在50%左右,虽无法与去年260%的同比增速相提并论,但在较高规模平台上,这一增速也仍然可观。
从能源平稳转型、以市场化方式发展新能源等维度来看,我国新能源装机增速的下降也未必是坏事。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总装机占比中已超过了50%,其中风电、光伏贡献*,年中二者装机相加也历史性地超过了煤电;但在发电侧,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总发电量的比例仍停留在20%的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武强就曾提示不应一味关注装机量,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是发电量,目前大举上马的装机未来很可能造成极大浪费。
新型储能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虽然装机增长很快,但其中大多得益于国内市场的“强配逻辑”(建设新能源基地需强制配储能),在利用率、储能时长等方面进步速度远慢于装机速度。
前两年光伏储能装机的高速增长,已经对电网消纳、电力交易等带来了很多挑战,虽然不少声音提示,当务之急是制度层面、电网层面,包括负荷侧的模式加快应对挑战,匹配“红红火火”的装机热潮,但这些短时间、大规模上马的设备过于同质化、缺乏灵活性也是事实。阳光新能源董事长张许成曾在一次活动中对钛媒体APP表示,新能源行业已进入“下半场”,发展模式必须从“规模优先”转变到“效益和协同优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需要摆脱“增长的陷阱”,但对于上游制造业来说,也可以翻译成“需求的走弱”。
但至少从今年的情况来看,面对弱需求的上游制造端,还没能摆脱对增长的执念。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10月,我国光伏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增速分别为42%、33%、25%和21%,与此相对应的,同期硅料价格降超35%,硅片价格降超45%,电池片、组件价格也降超25%,全行业制造端产值(不含逆变器)降幅高达43.17%。
中国光伏制造产能同比增长情况
图片来源:CPIA
储能方面,虽然随着降本、容量升级、技术迭代等措施,产能堆积的情况略好于光伏,但电芯价格、储能系统中标价格也都出现腰斩,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此前分析称,储能制造成本的下降速度远没有赶上产品价格下跌的速度。
在这一大背景下,光储企业经营情况承受了很大压力,尤其早已做大做强的光伏企业,陷入“越卖越赔”的窘境,遭遇大面积亏损,今年前三季度营收TOP10中6家亏损,此前板块市值、利润双料*隆基绿能亏损高达65.05亿。虽然进入四季度,光储行业都兴起了“自律”之风,希望以此互相约束,控产、保价、反“内卷”,早日走出困境,但对于大部分在生意场上打拼的企业来说,做减法只是权宜之计,更重要的还是找到新的增量、新的发展空间,于是,出海成了愈发重要的课题。
02 出海的决心
“在国内的强配逻辑下,很多交易都是赔本赚吆喝,反观海外市场,利润确实很高,我们在美国市场的毛利率超过40%,未来,海外业务也仍会是利润的真正主要来源。”近日,一家储能电芯全球出货TOP5企业的高管如此对钛媒体APP介绍。
根据BNEF“2024年锂离子电池价格调研”结果,今年全球固定式储能系统的容量加权电池组均价为125美元/kWh,较去年已下跌19%,而中国储能系统电池组价格已低至45美元/kWh,价格差异悬殊。
而且,根据中金公司近期发布的《储能行业2025年展望》报告,在明年关税落地前的窗口期之年,美国储能很可能迎来抢装潮,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143GWh,同比增速高达38.8%,在中国、美国、澳洲、欧洲、日本几大市场中都有很大概率登顶(该报告预测明年中国市场储能出货量133GWh,同比增长16.4%)。前述公司高管也称,明年对美国市场抱有很高期待。
全球储能分地区出货量预估
图片来源:中金公司
对于光伏产业来说,虽然降价同样是全球性的问题,但根据InfoLink于12月中旬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美国市场产品价格仍远高于国内。
同样是182*182-210mm/210mm尺寸的产品,美国市场单晶PERC组件交易均价约0.24美元/W,单晶TOPCon组件均价约0.27美元/W,而在国内市场,前者均价约0.68元人民币/W,后者约0.71元人民币/W,期间相差2.5倍之多。而对照CPIA公布的11月光伏组件0.69元/W的成本价来看,很多企业的国内项目都会变成“亏本买卖”,短期内“出让盈利保市场”的策略或许有用,但任何企业也无法长期在这种模式下生存,出海追求更高利润、消纳堆积产能,已经成了企业不得不下的决心。
仅从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来看,光伏领域阳光电源、阿特斯,锂电产业链(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主)的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或在经营韧性或在盈利增速上表现可观的企业,都极大受益于海外市场。
在此前的投资者交流会上,阿特斯也表示,公司今年海外销售占比超过70%,并一直持续发力美国市场,加大在美国的产能布局,今年第三季度在北美光伏产品高价市场的出货占比已超过公司总出货的30%。储能也成为了阿特斯所倚重的增量业务,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复盘时曾特意提及,公司第三季度储能出货量和单位净利润均创单季历史新高,净利润环比二季度实现高速增长,为公司整体业绩作出了突出贡献。而对于海外市场尤其美国储能市场明年的表现,阿特斯也数次对外界表示乐观和期待。
03 汹涌的风浪
海上的风景,很多时候给人壮丽、磅礴的感觉,似乎预示着广阔和光明的前景,但真正到了海上,一次风浪就足以颠覆一切。
在全球化格局加速演变、国际贸易环境持续恶化、各国新能源竞争愈发激烈的2024年,出海的风浪尤其汹涌,让一些下定决心加速出海的光储企业遭遇冲击,更让一些正在规划“走出去”的企业充满焦虑。
1月中下旬,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美国国防部将自2027年10月起禁止从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能源和海辰储能这六家中企头部锂电企业购买电池;
3月,土耳其、印度这两个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国均发布通告,对部分特定中国产光伏产品加征关税;
4月,欧盟依据“外国补贴条例”(FSR),针对参与罗马尼亚光伏项目招标的隆基绿能和上海电气子公司展开反补贴调查;当月欧盟更新所谓“中国经济扭曲报告”,称中国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存在国企占比高、政府干预多等问题,并因此形成“市场扭曲”;与此同时,美国财长耶伦关于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言论不断发酵;
5月,美国拜登政府发布对中国产品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组件均在加税之列,最早2024年年内生效,最晚的锂离子非电动汽车电池(储能电池为主)2026年生效,其中电动汽车关税从原来的25%加码到100%,锂电池从7.5%加码到25%,光伏产品从25%加码到50%;
6月初,美国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光伏产品的“反规避”关税豁免结束,中企在东南亚的庞大光伏产能遭遇重大打击,市场一度传出部分企业东南亚工厂停工停产撤离的消息;
6至11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品持续展开调查,引起广泛关注。根据11月公布的生效或初裁决议,欧盟当月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BEV)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税率最高达35.3%;美国方面初裁拟定对东南亚四国光伏电池、组件征收反补贴、反倾销税,其中反倾销税率较重,中企东南亚产能需承担的税率分布在21.31%到271.28%之间;
9月末,美国301关税中对光伏电池、组件征收50%关税的措施正式生效;
12月1日,根据此前中国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的公告,光伏、锂电池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
……
再加上前文提及的明年1月1日起即将生效的美国对中国硅料、硅片加征关税举措,主要市场的出口利空消息几乎纵贯全年。
与此同时,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并将于明年1月20日宣誓就职,开启特朗普2.0,更是让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全球新能源产业都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曾在一次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公司过去两三年在美国业务、东南亚产能上的损失高达百亿元,而今年东南亚产能调整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开始在业绩中明确显现。根据财报,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资产减值计提损失共计65.58亿,其中大量产品在通关美国时被查扣加剧了损失。李振国也同时表示,公司以后会从总体上更谨慎地去安排出海业务。
中企“走出去”的遭遇与挑战,在这家龙头公司的业绩和态度中可见一斑。而对于想穿越行业“淘汰赛”,一直留在牌桌上的众多光储企业来说,2024年的出海,既是越来越要紧的事,也成为了越来越复杂的事,如何在种种风险中突出重围,成了关键课题。
04 突围的航路
想突破出口上的层层贸易壁垒,除了依靠公司自身的积累、努力争取低关税外,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产能迁到海外关税较低地区。
对于中国光伏来说,2015年面对欧美第二轮“双反”时,就已掀起过*波出海建厂浪潮,那时的主要目的地是东南亚。而随着美国对东南亚“反规避”调查的启动,光伏中企也于2023年掀起了第二波产能出海潮,美国成了最主要的目的地之一。
那一年,我国光伏组件“五巨头”,即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阿特斯相继赴美建厂,截至2024年12月,其中4家企业的工厂已经投产。晶科、阿特斯等都在今年半年报、三季报中提及过美国产能带来的可观盈利贡献。受此带动,2024年光伏产能出海的热潮仍在涌动,偏上游的龙头企业通威股份、协鑫科技都通过或并购或自己建厂的方式在中东、美国等区域进行布局,偏下游电池、组件则继续围绕东南亚、美国本土或近岸市场建设产能。
但是,产能出海也并非能“吃遍天”的“*招式”。今年东南亚大批产能在美国豁免结束并启动“双反”调查时即遭遇重大打击,而即使在美国落地工厂,也并非就能高枕无忧。
美国市场虽然利润高,但供应链、人力、基建等成本同样远高于国内,在当地拿到《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的补贴对获得正向投资回报来说十分必要,但即将上台的特朗普是该法案的坚定反对者,而且其内阁中不乏曾提案专门针对中国企业加高补贴获得门槛的政客,就目前来看,“五巨头”中只有阿特斯的组件工厂和晶科能源2018年建的400MW旧产能(该公司2023年将产能扩建至2GW)成功获得了IRA补贴,其他产能的补贴能否落地,还是面临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储能企业来说,随着美国市场的崛起,也已有企业赴美建厂,相关产能明年也有望投产。
不过,张韶文曾对钛媒体APP分析过,由于当地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在储能行业产能出海的*阶段,走到美国本土的大概率是少数,更多可能还是会优先选择东南亚。
但也正如前文所述,东南亚的储能产能如果大举上马,也很有可能步光伏的后尘,遭遇美国调查。目前来看,储能产能出海尚处于起步阶段,亿纬锂能、固德威等已在东南亚建厂,而考虑到锂电池在欧洲包括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地的产能布局,储能出海的下一步也很可能更分散地分布在欧美、东南亚、中东甚至印度等多个区域。
而包括产品出口和产能出海,通过多元化分散风险也成为了主要的应对之道。根据CPIA的分析,今年光伏出口额分散化、多元化趋势依旧,欧美占比持续下降,亚非占比持续提升,年内中东北非的市场预期尤其火爆,晶科能源、TCL中环、阳光电源等光储龙头都在这一市场有大手笔签单,协鑫科技还宣布了将在阿联酋建设*海外颗粒硅项目,晶科、晶澳也都有在当地建厂的规划。中国储能企业在美国、欧洲多国和澳大利亚也都有所斩获,财新网曾披露,今年10月至今国内储能公司海外签单量已超过前三季度的四分之一,其中澳大利亚市场贡献最多。
此外,钛媒体APP也从阳光电源、海辰储能、晶科能源等多家企业处了解到,海外市场尤其欧美市场普遍更看重产品质量,在行业有积累,能通过技术研发、工艺优化拿得出更好产品,并且在海外市场经过验证的企业更有优势,这也是今年以来头部企业更容易在出海业务上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原因。
还有一些出海趋势值得关注。今年以来,在国内融资遇阻的情况下,阳光电源、晶科能源等光储企业相继披露了出海融资的规划(此前隆基绿能、爱旭股份也有过相关申请,但今年进程已停滞)。
据悉,上交所已于今年12月13日发布通知,决定受理晶科能源45亿元GDR赴德国上市的申请,但想真正上市融资,还要经过上交所审核通过、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及备案、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与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批准等多个环节。业内也有声音提示,海外融资虽不失为寻找“活血”的方法,但现阶段推进速度往往较慢,面临的复杂程度也更高。
此外,就在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后,天合光能即宣布了一项资产置换决议,将其美国5GW组件工厂的项目公司TUM1全部股权出售给美国上市公司FREYR,同时计划通过两阶段交易获得后者19.08%股权,成为*大股东。有分析指出,天合光能此举旨在让其美国工厂更加“美国化”,应对美国政局,包括IRA补贴等政策可能出现的变动。
2024年,虽然光储企业的出海突围之路走得艰辛、忙乱,但可以看到,在布局多元化、产品差异化、运营本地化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新的探索,行业近期也在呼吁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共同出海,加强出海合作,避免“内卷”外溢,让出海之路走得更加健康。
当然,目前已可以预料到,2025年将会有更多的变数和挑战等待着出海企业,不过,正如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独立仲裁员陶景洲在2024T-EDGE创新大会暨钛媒体财经年会圆桌论坛上所言,包括逆全球化、特朗普2.0等种种趋势确实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但也同时催促着中国企业提升全球化能力,只有将自身真正打造成国际性的跨国企业,才能突破种种贸易壁垒、障碍和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