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继续冲量的同时,平衡供应商利益?
最近,比亚迪因为两件事,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件是单季度收入首次超过特斯拉,成为新能源领域“新晋*”。
比亚迪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其第三季度营收高达2011.25亿元,同期,特斯拉的营收为25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0亿元)。要知道,三年前,比亚迪的营收还不到特斯拉的六成。比亚迪能够迎来这样的历史性一刻,背后是它销量的爆发式增长。
紧接着,一封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的邮件在网上流传,显示出了这家公司的另一面。
网传邮件中,比亚迪要求供应商的供货产品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且措辞强硬,一时间,“比亚迪压榨供应商”的讨论声四起。
2024年前11个月,比亚迪汽车累计销量超过374万,约占据了整个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销量的三分之一。从销量带来的市场地位以及汽车零部件充足的产能供应来看,比亚迪有着足够的底气去要求供应商降价。
不过,合理的事不一定合情,将价格战的压力传导给上游,可持续吗?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销量最高的新能源车企,在要求降价之外,是否还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帮助中国的汽车产业链做大做强?
1、要求降价,底气十足
在网传的邮件截图中,比亚迪先介绍了自己在汽车行业的成绩,表示今年销量预计突破420万辆。随后,比亚迪称,明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需要供应链共同努力、持续降本,要求供应商的供货产品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
在市场经济下,比亚迪和供应商是自由的交易关系,供应商其实拥有拒绝降价的权利。比亚迪之所以敢于群发强硬的“降价邮件”,自然是有十足的底气。
首先就在于其庞大的销量带来的强势地位。
近两个月,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均超过了50万辆。对比来看,今年11月,吉利汽车乘用车销量2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2.3万辆;奇瑞汽车销量2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7.8万辆。在造车新势力里排*的理想汽车,近几个月的月交付量为5万辆左右。
更为直观的一组数据是,今年1至11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374万辆。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1至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77.9万辆和975万辆。也就是说,比亚迪一家企业大约占据了整个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销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比亚迪的销量还在持续增长,今年前11个月销量同比增速达40%。
汽车零部件行业很注重规模,在生产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投入后,需要通过大规模生产摊薄固定成本,卖得越多,这部分成本就会越低。所以车企下单10万个零部件和下单100万个零部件,价格天然就有差异,对于供应商来说,收益也是天差地别。这也就不难理解,比亚迪为何能拥有极大的议价权。
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零部件供应商愿意在比亚迪身上不赚钱,只需要比亚迪庞大的订单量维持住工厂的正常运转,并消化掉大部分产能,最后再用小部分产能在其他销量较低、议价权较差的车企身上赚取利润。
另外,比亚迪在零部件供应上的自主化也在持续加强,这给了它更大的选择权。
2019年至2021年,比亚迪陆续将旗下零部件事业部转化为子公司,先后成立弗迪电池、弗迪视觉、弗迪科技等公司,负责动力电池、车用照明、汽车电子、动力总成和汽车模具等零部件的研发制造。这些子公司既为比亚迪配套,还为其他车企供应零部件。
据瑞银证券研究部发布的拆解报告显示,比亚迪海豹大约75%的零部件都是比亚迪自产。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甚至直言,比亚迪只有玻璃、轮胎和钢板不能自己制造。
比亚迪如此大包大揽地自产零部件,好处显而易见:一是握在自己手里的供应链更稳定,能让产品保质保量地交付;二是产线稳定后的零部件成本更低,能提高盈利能力;三是更灵活,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迅速调整、改进零部件。
但自产零部件也有弊端,比如,资产负担重,需要承担大量生产设备的费用,另外,如果缺少外部竞争,内部的零部件部门会失去积极性,可能导致采购价格比外部供应商更高。
所以,比亚迪不会选择自产所有零件,而是将零部件部门独立成子公司,与外部供应商公平竞争。
在面对个别供应商时,完善的自产零部件体系意味着比亚迪有更多的自主权。
事实上,近几年,比亚迪应付账款的增幅远高于营收增幅。
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因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或其他交易活动而产生的、尚未支付的短期债务,其中就包括付给供应商的款项。应付账款越多,说明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谈判地位越高,能够利用信用延期来管理现金流。
2024年第三季度末,比亚迪应付账款为2375.2亿元,同比增长31%,营收为5023亿元,同比增长19%。更长远来看,2014年至2023年,比亚迪营收从582亿元增长至6023亿元,增长超9倍,应付账款从113.2亿增长至1944.3亿,增幅超16倍,远高于营收增幅。
对比来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理想、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的应付账款基本都在500亿以下。与比亚迪较为接近的是上汽集团,应付账款为1664亿元。
2、降价的合理与不合理
站在商业层面,比亚迪要求降价,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中很普遍,甚至是正常的事。多家供应商表示,汽车制造商每年初会有例行的降本动作,5%属于中位数。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也在微博回应称,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惯例,非强制要求,可协商推进。
有媒体报道,比亚迪共有8000多家供应商,收到降本通知邮件的供应商不到1%。也有内部人士透露,降本方案是按领域有节奏推进的,此次降本要求邮件主要发给了电控和传感器供应商,数量为几十家;未来不排除会扩展到其他领域的供应商。
其次,比亚迪在邮件中描述的情形是对的——“2025年车企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决战、淘汰赛就要来了”。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凭借273.64万辆的销量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之位,这一数据是第二名特斯拉同期销量的2倍。它的疯狂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性价比的产品。
然而,最近两年的价格战,也拉低了汽车行业的利润。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6%,其中9月更是降至3.4%,创近年来新低。比亚迪虽然身为*,前三季度净利润率也同比微降至5.23%。
为了继续冲量同时保持极高的性价比,它必须更加严格的把握供应链,以保持竞争力。
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车企要求的降价幅度越来越大,已经严重挤压到了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有供应商表示,如果真的降价10%,公司将陷入亏损。
盖世汽车去年发布的调研显示,在近3000位受访供应商中,74%的企业表示,相较往年,2023年汽车公司提出的降本要求明显提升,超半数企业被要求年降幅度在5%至10%,另有企业被要求一次性降价20%以上。
2024年4月,时任博世中国总裁的徐大全也谈过这个问题。他表示,“车企要降价,压力就直接传导到我们身上,这一整年就在谈降价的问题,大家都很痛苦。现在大多数客户跟我们谈,要求都是降价20%,那我们就关门了,不做可能结果比降20%还要好。”
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此次比亚迪要求降价的供应商涉及的领域包括玻璃、轮毂、轮胎、智驾等几大类。
其中,玻璃、轮毂、轮胎等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技术壁垒较低、供应商数量较多。这些行业均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较为成熟,但议价能力不够强。
拿轮胎与轮毂来说,根据相关研究报告,2022年我国铝轮毂行业生产规模以上企业有200多家;2022年,国内11家头部轮胎企业的半钢胎和全钢胎产能共计36996万条/年。2024年前三季度,主营轮毂轮胎的立中集团净利润率只有2.6%。
智驾行业虽然很年轻,但需要高额投入才能具备竞争力和话语权,头部效应明显,许多车企更愿意采用知名智驾供应商,或是转向自研智驾方案,这类供应商目前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整体而言,供应商长期在产业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尽管车企称“降价可协商”,但商量的空间并不大。
3、汽车产业,需要共赢
此次降价事件的背景,是汽车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在这个过程中,受冲击的是供应商、主机厂、经销商等一整个链条。把价格打下来,用户确实能买到性价比高的车型,但一味地卷低价,也让行业本身和公众产生了担忧。
经销商方面担心因为利润降低而被“卷死”,如果被影响到的企业过多,不利于市场繁荣;公众则担心企业为了降价而牺牲质量,导致安全问题,最终反而利益受损。
其实,身为全球化的“链主”企业,比亚迪不妨参考“华链”、“果链”,与供应商携手共赢。
华为在不断提升自身产品质量与供应能力的同时,也重视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与供应能力建设,除例行的供应商培训外,还曾多次安排专人到供应商现场,与供应商成立联合改进项目,辅导他们优化其内部制程,提升质量,并降低损耗和浪费,节约资源和成本。仅在2022年,华为就与供应商开展改进项目超160个。
苹果虽然对供应商的要求极高,但其也会为供应商提供生产设备,减少供应商的资金压力。根据供应商的规模大小,苹果提供设备的比例在50%-80%不等。此外,苹果还会与供应商一起研发定制设备,与供应商之间也会存在技术专利的交叉授权。比如苹果和中国台湾宸鸿TPK联合研发的iPhone电容式多点触控屏,就包含了许多双方交叉授权的专利技术。
不过,虽然有扶持,但苹果在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也十分强势,会要求供应商将报价的所有细节都披露出来,比如材料费用、人工成本甚至于最后的利润。
目前,虽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全球*,但强大的供应商还不够多。《Automotive News》发布的2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排行榜显示,按2023年的汽车配套营收计算,前100名供应商中有15家中国企业,前50名里则只有5家。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供应商们更需要头部汽车品牌的帮助。
同时,在要求供应商降价之外,通过技术创新来降本也值得尝试。
11月28日,特斯拉副总裁陶琳表示,特斯拉的成本控制=技术革新提升效率+减少一切不必要的花费。
在技术革新方面,特斯拉除了率先应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开发4680电池来降低车辆成本之外,特斯拉还准备推出“Unboxed”技术来颠覆传统的流水线作业方式。
传统的汽车制造流程中,汽车车身需要沿着装配线依次经过各个工位进行零件组装。而特斯拉“Unboxed”方法是,在工厂的不同区域同时组装汽车的不同部分,然后将组装好的各部分组合成整车。
特斯拉表示,通过Unbox流程生产车辆,制造人员将减少40%,制造所需的空间和时间将减少30%。
在一个好的行业生态中,链主和供应链企业之间一定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实现产业端和消费端的双赢。但在目前激烈行业的竞争中,该怎么在追求销量增长的同时平衡供应链企业的利益,不仅困扰着比亚迪,也困扰着其他车企。
21213起
融资事件
4358.73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5家
企业
3214家
涉及机构
510起
上市事件
6.26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