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大厂盯上AI搜索这块肥肉了

“我们对商业化和扩大辐射目标人群还是抱有比较坚定希望的”,只是需要一些阶段性的探索过程,“要让子弹再飞一会”。

互联网大厂,再次盯上了搜索这块肥肉。

11月27日,360推出 AI 搜索产品“纳米搜索” App,支持文字、语音、拍照、视频等多模态搜索方式。

11月15日,腾讯推出AI搜索ima,除综合检索全网信源外,还整合了微信公众号文章的生态资源。

11月5日,昆仑万维旗下“天工”APP发布了天工AI高级搜索功能。

实际上,大厂对搜索这个大场景垂涎已久,只是国内搜索格局早已固定,难以撼动。

但大模型却增添了一些新变量,有从业者向虎嗅透露,在大厂瞄定AI搜索业务之前,“豆包等AI助手的问答功能,已经蚕食了部分传统搜索场景的份额”,这让大厂重燃染指搜索业务的希望。

这次他们的底牌是AI搜索。——无广告、搜索结果准确、给出完整的信息引用来源。

其中无广告带来的沉浸式用户体验,无疑是AI搜索迎战传统搜索的一把利刃,但也让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商业化困境。

不靠广告业务收入,如何赚钱?玩家们都在寻找答案。

或许有很多人期待着AI搜索这一新范式能够“屠龙”成功,颠覆竞价排名、插入广告等令人诟病的传统搜索模式。

但在深入了解后,我也听到了一些“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故事,有AI公司又重走老路。——向信息源收费,提高该信息源的权重曝光,用户得到的结果虽然看似没有广告,却在内容中增加了“暗广”成分,与AI搜索主打的准确客观背道而驰。

这样的做法从商业化角度来说无可挑剔,但却与传统搜索的竞价排名收费模式并无二异。

我担心的是,这些号称要“干翻xx”的人,最终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01、“搜索是*的场景”

发布会上,周鸿祎这样定义他心目中*的AI场景。

“AI搜索可能是目前大模型最容易展现功能、被用户感知的一个产品方向。”有从业者这样向虎嗅解释大家扎堆AI搜索的原因,另外“搜索的场景和用户群体显然是比AI陪聊、生产力工具大很多。”

昆仑万维告诉虎嗅,他们的AI高级搜索功能重点升级了金融和科研领域,在时效性、权威性、质量相关性、内容的丰富度,以及推理流程展现上都有所提升。

这也是因为在大模型领域,技术的突破,给AI搜索产品带来了更多正反馈。

比如最近涌现的新技术路径——以OpenAI o1为代表的强化学习,也显著提升了AI搜索场景的体验。

“o1路线所代表的深度推理模型,其实之前国内各家AI公司都有尝试,但并没有做得很深,”某互联网大厂AI搜索产品经理向虎嗅透露:“而OpenAI的o1发布后,大家才坚信这个事情是值得做的,投入会比前期要更坚决一些。”

杨值麟在发布对表o1的推理模型后表示,“我们也把这种强化学习的技术与搜索产品——Kimi探索版相结合,去提升模型在搜索过程中的推理能力。”

此前,AI搜索所采用的,主要是针对答案明确的简单问题的快思考路径,比如:国内有几家主流搜索公司?

近期各家AI搜索产品也先后进入了next level——支持慢思考模式的深度推理搜索。这一模式支持更加复杂、需要结合全网信息进行推理整合的问题,比如:总结下国产新能源车近两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AI搜索能检索整合网络资料和权威文献,给出一个要点齐全的长文答案结果,甚至有些像是新能源趋势的调查报告,在文末还会提供信息源出处链接。

而具体到产品形态上,各家产品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360纳米搜索的做法是与多模态结合,用户可以进行图片、视频、文字语音等多种模态的搜索,还可以进行图文视频改写创作。

商汤科技高级AI产品经理王尚告诉虎嗅,近期他们在AI生产力应用办公小浣熊2.0中上线了支持联网搜索的AI助手,“在大模型办公场景中加入AI搜索的能力后,我们希望能够把垂直的数据分析工具,变成一站式创作空间。用户可以进行从思路构思、搜索信息、写文章到分享的完整创作路径。”

国外大火的AI搜索产品Perplexity所采取的,也是这种将AI搜索与内容分享平台相结合的做法,通过发展自己的内容生态将AI搜索平台化,建立自己的价值壁垒。

而腾讯的ima则背靠微信公众号文章的生态资源,依靠微信这个超级应用,打造自己的数据飞轮护城河。

这种在“AI搜索”之外做加法的做法,原因在于行业普遍认知是:仅靠整合大模型问答的单边搜索,难以实现颠覆传统搜索引擎的目标。

02、让子弹再飞一会

颠覆传统、打破互联网信息垄断的故事听起来确实很热血,但惨淡的现实也让一些从业者仍保持谨慎的态度。

非常明显的是用户量受限问题:这种深度推理的AI搜索场景,瞄准生产力用户,相比传统搜索模式显然受众群体和使用场景会更窄

大厂战略负责人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果只是搜索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用户仍倾向于使用传统搜索引擎。——这种需求可能占据了搜索的大部分场景。

AI搜索的长处在于它能够生成长文本摘要和检索总结,还附带原始信息源出处。这样的场景显然更适合需要长文本创作、查看各种文献的生产力群体。

“我们内部对于AI搜索功能还没完全达成一致,他的效果提升能达到什么程度仍然未知,另外产品目标群体——大学生或白领付费意愿、人群覆盖度如何,也依旧成谜。”一名AI公司主管对虎嗅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这也会使搜索的思考链路和分析过程时间变得更长,但用户的体验却不一定能得到提升。”他们也在头疼,平衡新技术路线带来的成本、延时增加和用户体验的问题。目前解决方法是“在更好的结果和更长的时间两种思路之间,做AB test测试。”

更为头疼的是AI to C产品的商业化问题。

某AI大厂从业者对虎嗅表达了谨慎的态度,他们的AI搜索产品还处于内测阶段,商业模式还没有得到验证,“仍然需要观望对用户的收益究竟多大,待产品打磨完全成熟后才能上线。”

但他也认为商业化的空间仍然存在,去掉广告后的AI搜索,可以通过C端用户付费来跑通PMF。

只是这种依赖C端付费的模式,较为理想主义,细数国内众多C端AI产品,能通过用户付费打正ROI的,并不多。

因此许多厂商也在探索将AI搜索作为分发入口,与其他业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比如百度将文心智能接入搜索,用户能够通过百度搜索场景,直接进入智能体触发对话。这既带动了智能体的分发,也在搜索之外开辟了更多垂直场景商业化的可能性。

而夸克则是通过搜索推动网盘、扫描等业务,在这些业务中探索商业化。

有大厂AI搜索从业者向虎嗅表示,在AI搜索产品中验证商业化并不是他们的近期目标,“各家大厂都在思考商业化的路径,但都不会把商业化作为产品优先级考虑的因素,目前AI产品和技术还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更多是把精力和研发放在了模型和产品功能上面。”

随后,他又补充道“可能中小厂商会更加注重商业化这件事情”。

毕竟中小厂的底子更为薄弱,C端付费的故事难以实现,也让一些亟待商业化的中小AI公司,又走上了“不归路”。显然,在C端ROI极难打正的情况下,这种SEO的TO B商业模式,也是出于无奈。

一些SEO优化公司向虎嗅透露,传统搜索引擎权重下降后,他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曝光渠道;而AI公司则有曝光无营收,用户的每次调用都会消耗token,但向C端用户收费却难如登天——在与AI公司一拍即合后,SEO服务的手也伸向了大模型平台。

他们的做法是,通过工程化的方式来调整信息源的权重,来提升大模型回答中这些信息源的曝光展示,再向信息源收取费用。

这种的做法,让主打以“准确客观有来源”slogan,来颠覆传统搜索引擎的宏大叙事,显得有些讽刺。

“将商业化的考虑放在产品体验之前,可能也是对于自身大模型和产品能力的不自信,是一种本末倒置,也会很快被市场淘汰。”虎嗅接触的大部分大模型厂商,都对这种做法持反对态度。

曾今,有人担心,“即便国内有人可以做出良心多一点的ChatGPT类搜索产品,但也有可能‘屠龙者终成恶龙’。

但AI厂商仍然不会放弃搜索这块肥肉,“这个市场足够大,即便搜索份额做不到*,也仍然可以验证足够多的用户,并通过后续的分发入口带动其他业务。”

更重要的是,“大家做了一圈AI应用后,发现AI搜索仍是少有的,能够给用户带来显性体验提升的产品。”

因此大部分从业者仍保持乐观态度,“我们对商业化和扩大辐射目标人群还是抱有比较坚定希望的”,只是需要一些阶段性的探索过程,“要让子弹再飞一会”。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AI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