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药店关了!”2024年秋天,柳芸在小红书发布了一则转让药店的贴文。
在四川某区县,柳芸拥有一家经营了4年的药店。在新冠疫情时期,她经历过药店行业的美好时光。这一两年,她又经受了全行业的大低潮,她的店渐渐难以盈利,只能勉力维持。
距离释放转让信号已经过了两个月,转眼到了10月底,柳芸的药店还是无人接手。也有人来问过她,但把收购价压得很低,连货品钱都给不够。顾客不多时,柳芸就在店里浏览各种行业新闻。
数据告诉她,实体药店在2024年过得并不好,尽管整体数量在增加,但经营状况不如往年,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关店的现象。根据中康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药店数量净增长1.5万家,但关店数量也达到了1.5万家。米内网数据则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实体药店零售规模达2986亿元,同比下滑3.7%,低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的增速。
其实,柳芸对行业温度的感知比这些数字要直观。今年,她店里的每日流水比开店的前两年降了一半。她询问了不少同行,大家的业务也普遍下滑。
这几个月,柳芸已经目睹不少同行关门了。她所在的一个药店医保群里,从今年夏天以来就有密集的转让信息,有时一天就出现十来条。有一天,转让信息刷屏了,有人就苦笑说:“现在的药房就是丢都丢不出去。”
药赋能CEO、资深医药从业者邵清注意到,近期每月都有数千家药店倒闭,全行业药店都面临收缩,由于数据统计存在滞后性,闭店潮实际上会比已知数据更猛烈。
邵清告诉经济观察报,对药店而言,秋冬是旺季,春夏是淡季,眼下很多人还在坚持,希望能挺过下半年。到了明年年初,情况会变得更加困难,更大规模的闭店潮就会来临。
01 三重压力
柳芸的门店在2020年10月开业,店面面积为80多平方米,有两名员工,前两年的年营业额在30万元以上。她估计今年的营业额不到20万元。
柳芸感受最强烈的是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改革(下称“门诊统筹政策”)落地带来的影响。
2023年初起,门诊统筹政策在柳芸所在的四川省正式实施。以往只能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的门诊费用可以使用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这让部分药品的患者自付费用变得很低,患者更愿意前往医院门诊买药。
门诊统筹政策刚出来时,很多顾客对政策还不够了解,柳芸的生意受影响不大。今年选择去医院和诊所开药的人数量陡增。柳芸店里的平均客单价只有三十多元,即使如此,很多人也嫌贵——去医院开药,走完医保只需支付十几元。
2023年2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指出定点药店可以自愿申请纳入门诊统筹范围。
柳芸也考虑过申请成为具有门诊统筹资质的药店,但最后放弃了。一是申请难度对单体药店来说并不低,需要满足资质、人员、管理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条件;二是由于存在处方流转困难、医院品种采购难等问题,即使具备门诊统筹资质,药店与医疗机构相比也缺乏优势。
实际上,不仅单体药店,大型连锁药店也受到门诊统筹政策冲击。国药控股(01099.HK)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业绩快报显示,旗下零售板块(主要为国大药房)营收为164亿元,同比降超7%,净亏损为0.39亿元,同比降110%。国药控股将零售板块的负增长主要归因于门诊统筹等行业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加剧。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对经济观察报分析,患者选择药品渠道的原则通常是低价。过去,相关部门对医保个人账户的监管没那么严格,有时卖出的是A药,但单据上填写的却是B药,这种情形在医院较少见,但在药店较为常见。门诊统筹监管更严格和复杂,药品需要进入系统,药品的进销存需要得到更严格的管理,这是许多药店欠缺的。因此,门诊统筹政策实际上促进了更多患者前往医疗机构购买慢病药物,只在药店购买原研药或其他非处方药(OTC)产品。
另一个让柳芸担忧的政策是药品比价。2024年5月,国家医保局下发《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这被视为国家医保局对零售药店控费的信号。随后几个月,药品比价系统陆续在一些省市上线,患者想知道哪家店的药*,上系统一查就知道。10月2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开比价+”让定点药店价格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合理》一文,专门介绍了各地探索定点药店药品价格管理的做法。
现在,四川省还没有正式实施药品比价政策,但从该政策已落地地区的同行反馈来看,柳芸担心未来自己药店的利润会被进一步压缩。
第三个让柳芸烦恼的事情是来自线上药店的竞争。根据中康数据,2023年中国医药零售市场的药品销售规模达到5015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线上药店药品销售规模增速达21%,而实体药店药品销售规模增速仅为1%。
柳芸观察到,有的顾客到店里看过价格后,会转而去网上购药。让她奇怪的是,网上药价参差不齐,有些药品的价格甚至低于她的进货价,她猜测这类药品可能是医保“回流药”——有的参保人会在医院多开报销后的药品,再将药品转售,这些药品可能流入网上被低价销售。此前,有加盟商就提醒过柳芸,一定要注意进货平台是否存在“回流药”问题。
柳芸也考虑过上网卖药,可她知道这个生意也不简单,她犹豫是否要为此投入不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天津市一家叮当智慧药房加盟店的店主凌巍告诉经济观察报,由于平台抽成、减免配送费,且销售的多是利薄的常见药品,线上卖药利润更低,主要起走量的作用,药店赚钱还是要靠线下。他的门店每月线下营业额在15000元左右,线上营业额在5000元左右。
02 赚钱变难了
柳芸常听到、看到普通人对药店的不满:药太贵了、店员推荐的药太多了、药店开得到处都是、钱都被药店赚走了……
柳芸说,行业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乱象,比如有人原本是服装导购员,没有药学背景,培训几天就能到药店上岗。他们不管顾客是否用得上一些保健品或益气养血类药品,都有办法把这些商品卖出去。“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只要有利润,只要提成高,他们什么药品都敢给顾客推。像我们这样有专业资质的则会非常谨慎,去辨证用药。”柳芸说。
柳芸是有中药和西药双证的执业药师,曾在三甲医院从事药师工作。开药店后,她很少简单粗暴地向顾客推保健品和昂贵药,而是靠医疗技术服务顾客。顾客描述症状后,她给顾客挑选合适的药品,以求让用药效果达到*。
柳芸对底线的坚持也导致客单价偏低。在她的药店,牙疼花几元、小感冒花十几元、拉肚子花二三十元就能治好。有的老年人不喜欢盒装药,希望药师当面拆封,把药配好,柳芸总会尽量满足。
由于专业能力强,附近小区的很多顾客成了柳芸药店的回头客。她原本相信随着老顾客越来越多,客流量和利润有望在几年内翻倍。现在这种想法成了泡影。
在门诊统筹政策实施后,柳芸发现她的药店出现了两个现象。首先,营业额降了不少,前两年每日流水都在500元以上,经常能达到八九百元,有时还能达到一两千元,今年以来,很少有流水超过500元的时候。其次,客流量也明显下降,要不是一批老顾客总照顾生意,她只能眼看着药品过期,提前把药店关掉。
中康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药店店均销售额同比下滑10.6%,其中客单价同比下滑8.9%。此外,2023年全国连锁药店日均人效、坪效下降至1344元/人、72元/平方米,较2018年下滑15%以上。单店服务能力已从2020年的3000人降低至2024年6月末的2000人,一些重点城市已经下探至1000人。
赵衡注意到,2024年一季度结束后,药店行业客流下降速度显著加快,至今没有改善,客单价也呈现下降趋势,这对药店业务构成了双重打击。连锁药房抗风险能力更强,可以关闭不盈利的店铺以应对困境,对单体药房或小型连锁药房来说,当前的困境关乎生死存亡。
一家药店要维持运转,至少需要雇佣两名员工,每月用人成本至少需要1万元左右,此外还要承担房租、水电等费用,这笔费用每月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柳芸了解到,有些药店甚至一天只有几个顾客,营业额仅两三百元,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她估算,在这种情况下,店主自己看店或许能勉强维持生意,如果还要支付员工工资和房租,最多撑一个月就得关门。
凌巍也和柳芸有相似处境。他透露,进入2024年,他的门店客单价下降明显,从前两年的五六十元下降到了四五十元。许多顾客进店只买一瓶维生素,而且会指定要几元钱一瓶的。扣掉固定成本后,他时赚时赔,虽不至亏本,但难赚到钱。2024年9月,凌巍把转让药店和部分二手设备的信息挂上了闲鱼。
邵清告诉经济观察报,药店行业的收缩或其他形式的变化,核心问题在于单店营收能力下降。随着单店营收能力减弱和运营成本上升,药店经济模型面临挑战。
03 “中国不需要那么多药店”
柳芸的店开在一条长度为100多米的街上,这条街上分布着3家药店。在凌巍药房的方圆100米内,还有一家单体药房和一家海王星辰门店。
在中国,百米内开着3家以上药店的情况相当常见,甚至药店比奶茶店数量还多:据窄门餐饮数据,截至2024年5月,奶茶饮品赛道门店总数约41.8万家;据中康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药店总数已突破70万家。
以70万家药店数量计算,单个药店平均服务人数在2000人左右,这一数字已趋近药店行业的生存临界点,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6000—7000人的药店平均服务人数。
“中国不需要那么多药店。”邵清认为,从客观情况看,至少一半药店需要关闭,最终留下20万—30万家药店即可。
庞大的药店行业,催生出不少万店玩家,过去几年,国药控股(01099.HK)、高济健康、老百姓(603883.SH)、益丰药房 (603939.SH)、大参林(603233.SH)、九州通(600998.SH)、一心堂(002727.SZ)等7家连锁药房都迈入了万店俱乐部。作为对比,即使在餐饮行业,中国截至2023年底也仅有6家万店连锁品牌:蜜雪冰城、华莱士、绝味食品、正新鸡排、肯德基与瑞幸咖啡。
除了单体药房,邵清判断头部连锁药房也会逐步停止扩张,甚至会在某些区域出现收缩,他们现在还在进行少量的并购,可能是因为之前已经谈妥了。未来一两年内,可能还会有大型连锁药店倒闭或者被并购。目前,行业里已在流传某两家头部连锁药房或将被卖掉的消息。
“现在药店面临的困境,已经不是从业者自身问题了,这个时代已经不属于他们了,会有一些新的业态出现。”邵清对经济观察报分析,过去,药店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医保支出增长,药店自身运营能力在过去20年没有质的改变。与药店相比,近几年美团、京东和阿里巴巴等平台在药品销售的某些维度上表现更好。当然,与现在的药店相比,未来也可能会出现在价格、服务和产品方面都得到显著提升的新型药店。
赵衡也认为,中国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多药店,现在的关店数量增加是行业的生命周期与监管的推动叠加的。他分析,过去20年,药店数量持续增长、营销盘子不断扩大,现在这一趋势发生了逆转。从业者必须转换思路,摒弃原先粗放式的、包含灰色利益的经营模式。如果依赖自费药品销售,药店可以继续沿用原先的高毛利模式;如果依赖医保药品销售,就必须通过增加销量来获取利润。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柳芸、凌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