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AI时代里的中国故事:从零基础到万亿规模

作为前沿科技的代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从0到1,再从1到正无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无疑是新中国科技发展之路的一个切面。

AI的故事,始于1956年。

在那年夏天达特茅斯学院的会议中,人工智能的概念被*次提出。

大洋彼岸的1956年,“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发出,为中国的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原子能、电子学、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奠定了基础。

历经之后几十年的发展,时间来到2023年,这一年也被很多人称为“AI时代开启元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规模达33278亿元,比1991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18.6%。而2019年和2022年,随着这个数字分别超过了2万亿和3万亿,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家。

很难想象,在75年前,我国的科技基础近乎为零。彼时,全国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加起来仅有30多个。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

在这75年科学技术发展潮涌间,诸多成果不断涌现。从曾经的“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到如今的5G技术、“中国天眼”……无数突破铺就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道路。

而人工智能正是这75年科技发展大潮中卷起的一朵浪花。作为前沿科技的代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从0到1,再从1到正无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无疑是新中国科技发展之路的一个切面。

达特茅斯到中国要走多久?

在1956年“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之后,我国的科技事业在上世纪70年代迎来快速发展。

1979年,刚刚恢复活动不久的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前身)在吉林大学召开了“计算机科学暑期讨论会”。

这场会议的领导小组组长是著名代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王湘浩,参与讨论的专家包括吴文俊、吴允曾、陆汝钤等人。

如同达特茅斯会议的核心参与者后来极大程度影响了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出席这场计算机科学暑期讨论会的研究人员后来也成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批中流砥柱。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看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分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在2012年以前的主旋律是“广积粮”。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层面,随着人才、资源的不断投入,理论基础和技术经验得到充分累积。

1986年,面对世界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国家发布了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863计划”。作为当时的高科技热点,智能计算机主题(“863-306”主题)被列入“863计划”中。

863计划的持续投入,让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智能接口、智能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同时,也为曙光、科大讯飞、汉王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打下了基础。

在计划的影响下,*批人工智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开始建立。我国信息科学的“金三角”——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和落成都在这段时间完成。

高校之外的更多研究院也在国内扎根。1998年,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零一万物创始人李开复是首任院长。

2004年,姚期智入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次年,姚期智主导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共同合作成立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大名鼎鼎的“姚班”就此诞生。这个班里的毕业生毕业后散布在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AI四小龙”之一旷视科技、自动驾驶独角兽小马智行的创始人都是这个班的毕业生。

做多少准备,才能迎接AI时代到来?

2012年至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开始经历从技术向场景的转移。在这段时间,随着计算机视觉、对话式客服、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分析等各类应用场景逐渐浮现,人工智能技术也渐渐渗透到一些行业。

被称为“AI四小龙”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基本都成立于这段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关于人工智能的政策也频频推出。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人工智能列为主要的十一项行动之一。次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重点突破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纳入其中。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提到,计划在2025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

2019年6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提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相关方需要遵循的八项原则。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生产力、人才是*资源、创新是*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自此科技是*生产力成为新指引,而人工智能也开始形成生机勃勃发展态势。

企查查统计了从2014年到2023年间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数量,发现,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逐年递增态势,其中2020年全年注册19.94万家,同比增长159.19%,达近十年增速峰值。《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提到,过去十年,中国AI专利申请量近39万件,位居世界*。

而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3031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全球增速。

在张孝荣看来,2020年后,随着AI基础建设不断强化,AI应用日益广泛,我国AI走向产业化发展阶段。

2023年,生成式AI的进化不断加速。AI从模型混战走向了更加实际的应用市场竞争。 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四小龙”之后,“大模型五虎”——智谱、月之暗面、零一万物、百川智能、Minimax登上舞台。

而行至2024,“应用场景”取代“大模型创新”成为业内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认为,GPT 的潜力还没有被完整地探索,猎豹移动董事长兼 CEO傅盛也认为,智能的涌现,可能是多条路线的。

中国的科技企业正在多方朝着AI前行。

9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杨亚俊出席2024年服贸会时表示,中国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

根据中金研究的估算,中国AI产业的市场需求到2030年将达到5.6万亿元,2024-2030年间中国在AI产业的总投资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AI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