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国家金融三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一系列新举措,给资本市场下了一剂猛药,中国股市瞬间做出反应,股指大幅上扬。
那么,这些举措的推出,会对后续的创投一级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未来三年,中国每年的IPO企业数量保持稳定,且不会太多
上图是2018-2022中国地区IPO的数量对比,但很显然,这段缩影并不是一个常态化的体现。
接下来沪深两市,每年IPO的累计总数会维持在100家以下。本质原因是,池子里的鱼太多,在退市制度不明确(而且很难明确,这是更有挑战的命题)的前提下,池子里鱼的质量就很重要。而且这几年的经济环境,很难诞生出一批高质量的可持续盈利的企业。
二、一级创投市场的项目出现分流
1、真正具备创新*性,且商业模式已经建立的项目,A股的IPO市场还是开门迎接的,每年几十家,完全可以容纳,这才是常态,而且亏损也不是问题,核心问题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未来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盈利
2、很多所谓的专精特新,或者细分赛道龙头,并购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IPO之路基本很难,本次提出的上市公司跨界并购就是为这些企业准备的
三、创投市场会加速洗牌
1、一级市场上值得被资本化的项目少了,需要的从业者还会加速减少
2、FA的数量会下降得更快,他们的优势和劣势都是一个:反馈周期短。当市场恢复理性,牌桌上的GP可以选择谨慎不出手,至少管理费的下限还是可以维持日常运营。但没有了交易,FA的现金流就是极大的问题
3、券商跑步进入FA市场,但他们的优势是上市公司资源,而且对于并购标的,会地毯式的覆盖净利润3000万以上且IPO无望的传统企业,这也是他们的优势。随着券商逐渐实现了区域性的国资化,服务好区域内的国资上市公司,做好他们的市值管理,将是券商投行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比如上海的券商非要跨界到北京或者深圳去做业务,优势似乎也不明显
4、GP、上市公司、国资LP将继续深化铁三角的合作方式,产业并购基金会逐渐成为一级市场的主力
四、VC投资进入黑暗深海区
1、那些真正拥抱投早、投小的VC投资人,将进入高度不确定地深海区。未来三年,尽管会有极少板块的项目,出现估值高速透支的现象(未来退出也会是一个问题),但大多数时候,无论是早期项目的商业化增长、还是基金的IRR都会进入低速期,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
2、对于留在牌桌上的,真正聚焦早期投资的VC(当然数量也确实不多了),未来三年依然是非常好的播种期。相信新一代的年轻人,当经济拐点来临,*穿越周期的依然是这批年轻人,投资人*要做的就是牢牢抓住他们。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创新的底层逻辑
3、投资便宜的项目,但不能简单理解为投资估值低的项目
下一个增长引擎,一定是来自全球化的需求。
今天的美国,依然占据科技的制高点。
但金字塔尖的科技制高点,想要实现经济的传导和放大,依然要依靠胸部和腰部的中高端产业链来实现,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慢慢从腰部走到了胸部。
虽然外部局势的变化很难预测,但美国想依靠短期的“经济热战”速战速决,目前看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中国上市公司真正走出去,赚取全球的钱,业绩自然会得到提升,业绩好了,市值才会真正提升;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享受A股资本增值带来的红利,听上去,好像一切都顺了。但现在,欧美对中国开始闭关锁国了。
24日政策出来,很多人问我,如何看待后续的房地产行业,因为这个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我并不是房产领域的专家,但我抛出来几个问题:
1、大家买房子的原因,大都是基于房价会上涨的假设,如果房价一直跌,大家还会买吗?如果我们国内老百姓都不想买,全球的消费者会来咱们这买房作为他们的避险工具吗?
2、假设房价企稳,抛盘不多了;此时你想买一套房子,改善下居住条件,一定是你突然有了一笔金额不小的收入(大概率不是N+1的补偿),或者你的工资收入稳定在增加,你才会向银行申请房贷
3、如果你的工作收入预期还不错,一定是你所在的行业或者公司经营业绩还不错
4、如果你的公司经营业绩不错,那一定是它的产品或者服务都有着不错的需求,而且毛利还不错
5、那么,这么好的需求到底来自于哪里呢?
从19世纪的中国铁路,到20世纪的两弹一勋,再到21世纪的互联网、02专项和新能源,中国的科技创新源头从来不是闭门造车。
中国未来真正的经济增长引擎和科技创新引擎到底在哪里?很多问题想清楚了,答案自然就找到了。很多时候,抱怨和焦虑都没有用,我们只能选择耐心等待,等待真正的号角吹响。
2024,我们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