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在这座城市的马路旁,不时会看到“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宣传口号。年轻人通常以“西海岸”和“东海岸”来指代珠海与深圳,听来很洋气。同是经济特区,与“东海岸”的深圳人努力搞钱的姿态相比,位于“西海岸”的珠海人的身上没有浓浓的“班味”,而是作为映衬,突出真实的生活感。
毗邻大海与小岛的地理环境,给予珠海一个巨大的滤镜,它让咖啡店、游乐园、排球、房子、摩托车等一切都变得非常浪漫。这里有海景儿童公园、海景星巴克、海景书店,甚至有海景工位。
海与岛,是珠海最初吸引人们的地方。
不是小城市,但有小城感
金山软件园位于香洲区唐家湾镇前岛环路,出门就是大海。这里拥有让无数打工人羡慕的海景工位。
闫欣是一个来珠海前从未见过海的内蒙古人,在北京和广州都工作过一段时间。第 一次在这里看到开阔无垠的大海,她想起了家乡的草原:“一边看海,一边工作,对于来自北上广的打工人来说,是巨大的反差。”
她一直觉得,珠海与度假相关,但与日常无关。当有机会来珠海工作时,她起初有点犹豫——对年轻人来说,珠海似乎不是一个可以打拼的城市。“但是,当我知道在这里上班还可以顺便看海的时候就来了。”
她过上了低头工作、抬头看海的生活。下班后走出公司,海风一吹,裙子与头发一起飞扬。“感觉‘班味’都被海风吹没了,工作居然变得浪漫了,这就是珠海给我的感觉。”她说。
珠海不是小城市,但很有小城感。在珠海,街上很少看到瑞幸和星巴克这些“班味”过剩的咖啡店。但这并不代表珠海人不爱喝咖啡。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珠海是国内人均拥有咖啡店数量最高的城市,咖啡馆密度非常高,每10万人拥有的咖啡店数量达到了51.29家,这一数字在内地城市中*。珠海市的常住人口只有200多万人,低人口密度与高生活浓度,成为这座城市最典型的反差。
珠海很慢。初次来到珠海出差的静雯,早上来到咖啡店,发现自己是*一个带着电脑来的。店内的其他客人都在休闲。这让她初次认识了珠海“去班味”的一面:“在珠海,喝咖啡就是喝咖啡,是不用带着电脑一边写方案一边回复客户信息的。”
静雯的印象中,在广州喝咖啡都是要排队的。好一点的咖啡店座位不多,但人很多,每次看着店内等待的顾客,她就有一种压迫感,让她无法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只好赶紧喝完就匆匆离开,让出座位。她最后选择了来珠海定居,“不想再做一个天天抱着笔记本电脑挤地铁3号线的打工人了”。
如今静雯说她已经很难接受排队这件事。在珠海,一切都是淡淡的、慢慢的:“这个城市足够安静,海风的声音很清晰。哪怕不是在海边,而是走在城市街道里,都能听到海风的声音细细地在耳边吹过。它吹散了我的‘班味’,也治愈了我。”
李子健是土生土长的珠海人,祖辈曾是渔民。他喜欢用“西海岸”来称呼珠海:“比起东海岸的深圳,西海岸的节奏缓慢许多。”他在广告行业待了三年,觉得珠海的甲方有一种难得的松弛感,甲乙双方之间不是对抗的感觉:“我发现这里的甲方似乎不会要求太高。哪怕你交出一个六七十分的东西,他们也觉得挺不错,这让我有点不习惯。后来我发现,这里的甲方乙方都是比较平和的、心理健康的状态。”
李子健的很多珠海朋友经常会换工作,工作一年,休息一下,再找一份工作:“他们没有要求自己成为多厉害的人,家在这里,生活也还过得去,就够了。我的珠海朋友身上几乎看不到什么‘班味’,三十几岁的人看起来血气充足,就像大学生。”
每个珠海人,都有个澳门亲戚
澳门和珠海这两座城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珠海,几乎每个珠海人都有一个澳门亲戚。这里有许多澳门人在珠海定居,也有许多珠海人在澳门工作。
李子健小时候过年,澳门亲戚回来,红包里装的是澳门币。他记得,突然有一年,里边就变成了人民币:“过去找澳门亲戚帮忙代购外头的东西,现在澳门亲戚找我们代购了。”
对于珠海,本地珠海人也有自我嫌弃的一面。总有珠海人说,珠海没什么好玩的。但是在澳门人看来,珠海的娱乐活动比澳门的要丰富太多。刚从英国读书回来的澳门人邱芷澄,每周会去珠海两三次。除了工作的缘故,她喜欢去横琴的赛马场骑马。
陈玉麟从小在澳门长大,2015年就来到横琴工作,2018年定居下来。他如今还记得刚在横琴买房的那年,他的太太说,今年要在家里放一棵大圣诞树。这个愿望在他们搬来之前,在澳门的居住环境下是无法实现的。
陈玉麟说:“澳门的住宅没有小区的概念,也没有花园,楼龄很长。我身边很多朋友结婚后都想要一个更好的居住空间,他们会考虑搬到珠海。除了环境更好,噪音也少。”还有很多运动爱好是陈玉麟来了珠海后才开始的,例如骑行、爬山和钓鱼。他展示了自己的手臂:“你看我这皮肤,周末爬山刚晒的。”
珠海的城市地形比较特殊,它建造在山和海之间的狭长位置上。珠海的山就坐落在市区里,爬上去就能看到整个珠海城市及海景,在总长691公里的海岸线,总有人们可以休憩的一段。
珠海人最熟悉的景山公园,让爬山融进了生活。石景山的海拔148米,跟许多山比只能算个土坡,以至于他们习惯称去石景山“散步”。忙碌了一天的打工人,下了班回家去公园散步,看植物也看山海。从山上俯瞰,海会以更平缓的姿态提醒你,这就是珠海的性格。
澳门人梁家星在2018年到珠海居住和工作,从事装修和餐饮业。他说,以前在横琴有很多空置的单元,这两年越来越多人装修入住。来找他装修的客户,大部分是澳门人:“横琴房价在3万—5万元之间,比澳门便宜,环境更好。许多有购房刚需的澳门人会考虑把家安在珠海。”于是,这些“新横琴人”每天通过横琴口岸到澳门上班或上学,通勤30分钟,比很多一线城市的上班族更方便。
过去梁家星每次去珠海,都像去“过关”,觉得麻烦。现在定居珠海,这样的边界感就消失了。有时他和朋友晚上8点从珠海去佛山踢球,踢完去中山吃宵夜,再回珠海家里;或者在珠海和朋友沿海骑行、钓鱼、爬山。习惯了跨城生活,生活的边界更宽了。
珠海人均拥有的绿地面积也非常高,在城市中经常能看到空旷的大草坪,这在澳门人看来非常奢侈。绿地占比大,人少,闲来不是在绿地与山上,就是在周边的岛上。珠海拥有许多城市不具备的自然天成的属性,它可能不太城市,但足够生活。
陈玉麟和梁家星都居住在珠海横琴,他们有一个200多人的微信群,里面几乎全是在珠海生活的澳门年轻人。据横琴莲花社区党委书记李永庆介绍,目前居住在横琴的澳门人已有1万人左右。梁家星如此描述自己的选择:“澳门的福利好,年轻人大都没那么紧张。我们就比较属于‘发神经’的一群。”
一个值得“路过”的地方
流动是这座城市一个很鲜明的记忆。珠海通常不是人们的目的地或者终点站。很多人*次来到珠海,都是“路过”。
1999年澳门回归后,内地人路过珠海,是为了去澳门;这两年,港、澳地区的人们路过珠海,是为了去山姆店。
自“港车北上”政策和“澳车北上”政策开放、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每天都会迎来许多开车前来购物的香港人、澳门人。珠海本地年轻人把港珠澳大桥戏称为“山姆大桥”,因为山姆店就开在离下桥后的高速路口不远的地方,一到周末,都是游客。
根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4月27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车辆已突破1000万辆次。开车“北上”正成为港澳居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反向流动,珠海也再次成为一个“路过”的地方。
在珠海坐公交,时不时就能听到有人用粤语大声讨论,去某个地方的公交车应该怎么坐,或者在哪条路的哪个餐厅吃到很好吃的菜。李子健说,当你正在餐厅吃饭,有人凑近观察你点了什么菜,感到很新奇,然后跟服务员说他们也要吃这个菜,这些通常都是香港人。
珠海除了能让人在地理概念上“路过”,它还是许多年轻人的人生中转站。在珠海居住的年轻人,一方面享受着这个城市生活的安逸,一方面又偶尔会想要突破自己。
李子健也曾经离开珠海,去深圳和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在他的眼里,珠海是一个可以随时离开,又能随时回来的地方:“珠海像是我的一个中转站,每次换工作我都会回来珠海一段时间。如果你在深圳裸辞,可能每一天都会非常焦虑,但是在珠海没有这种压迫感。”
珠海没什么锋芒,进攻性不强,这让它少了典型城市生活的压迫感,多了一些让绷紧的神经稍稍松弛的理由,成为适合打工人歇脚的城市,给人以慰藉:你大可以停在这里,也可以稍作休整,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