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
近日,深圳市十大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变更,正式由字节跳动100%持股。至此,字节又一笔并购完成落地。
时间追溯到2019年,这家公司创立耳机品牌Oladance,以全开放,不入耳,无感佩戴的特点走红市场。数月前,Oladance被字节收购的消息流出,曾轰动一时。
直至今日,这一笔皆大欢喜的收购终于尘埃落定:字节再次收编一个团队;而Oladance背后投资人也欣然退出。眼下一级市场融资困难,能够“投靠大厂”也不失为一条好出路。
一家天使轮公司卖了
身后VC退出
先从身后创始人李浩乾说起。
他颇为低调。公开资料显示,他是消费电子领域产品和研发管理专家,曾任职于飞利浦声学以及伟创力全球研发中心;之后又加入BOSE担任消费电子业务产品体系主管,并带领研发产品如QC35年营收规模达1亿美元。
期间,苹果的AirPods横空出世,这让TWS(即无线蓝牙耳机)耳机正式走向行业中心。很快大小厂商蜂拥而上,将这条赛道变成一片红海。
然而李浩乾在市场调研中发现,用户对佩戴舒适的重视性逐年提升,但TWS行业却普遍存在着损伤人耳、佩戴时难以忽视的异物感等问题。为了改善行业痛点,2019年李浩乾与一群Bose工程师伙伴,共同成立Oladance品牌。
为解决舒适佩戴与健康的问题,李浩乾为Oladance开拓的技术路径是:OWS,即 Open Wearable Stereo,这是Oladance首创的声音解决方案。简单理解,就像是把音响小型高度集成化,全开放,不入耳,无感佩戴。
2022年,团队上线第一代产品,能完美适配运动、通勤、会议等丰富场景,一经推出就在美国、日本等市场走红,并以超过1.05亿日元的成绩打破日本最大众筹平台Makuake的耳机众筹金额历史纪录。
同时,Oladance也发现产品第一批高粘性的用户大多为爱好跑步的群体。通过一系列跑步垂直领域的营销活动和赛事合作等方式,Oladance迅速打通市场,至今已进入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渠道。
很快,投资人来了。2023年8月,公司完成规模千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由蓝驰创投、黑蚁资本领投,蜂巧资本跟投。谈及投资原因,蓝驰创投曾表示:“他们原创性地提出高度可拓展的OWS品类体系,首款产品兼具高舒适度及音质效果,得到了比肩国际一线大厂的市场反馈。”
随后,Oladance又相继推出OWS Pro、OWS Sports系列。李浩乾曾透露,在冷启动的情况下,预计2024年Oladance营收超10亿元。
此次并购酝酿已久。企查查显示,今年3月,蓝驰创投、黑蚁资本领投,蜂巧资本以及其他部分股东已经相继完成工商变更,退出公司股东阵营。直至近日,公司正式变更为字节跳动100%持股。
换言之,公司天使轮投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实现退出,堪称VC最快退出案例。
字节来了
再现“招聘式收购”
字节为何买下一个耳机团队?
实际上,智能穿戴设备一直是字节重要的战略方向,这当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PICO。时间回到2021年8月,字节跳动斥资90亿收购VR硬件制造商PICO。当时,XR硬件被认为是通往元宇宙的“船票”,PICO一度被字节跳动寄予厚望。
然而,PICO终难成下一个抖音。去年底,PICO被曝裁员80%,CEO周宏伟也宣布组织架构调整,“ VR行业处于非常早期的状态,此前我们对行业和市场的发展估计得比较乐观,但实际上没有预期的那么快。”
此后,过去高举高打的PICO转换发展节奏,但字节仍在继续对智能硬件设备的探索。今年6月,有消息称字节旗下的PICO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研发多个穿戴设备,这些设备将搭载豆包大模型。
对此,字节官方作出回应,“豆包业务正在探索与智能可穿戴设备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自然和便捷的交互体验。”在今年的火山引擎 FORCE原动力大会上,字节对外展示了3款AI硬件的合作产品,包括机器狗、学习机,以及一款学习机器人。
在外界看来,这次买下一家耳机公司,或许可以利用PICO在AR眼镜领域积累的数年经验,同时结合Oladance的OWS音频技术,从而推出智能眼镜、搭载AI的OWS智能耳机产品。
那么,为什么是Oladance?人才和团队是核心,正如蓝驰创投评价Oladance团队“有持续打造爆款产品的实战手感积累”,这也成为交易的关键。此前也有媒体爆出,被收购后,李浩乾将入职字节跳动,“职级比大多类似的收购的CEO级别都要高。”
这也是字节一贯的打法——被并购后,原项目的创始人继续留在字节跳动各尽其才,甚至此后成为团队核心。事实上,在字节跳动的团队中,不少核心高管都是通过收购“买来”的创业者。
当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张楠。2013年,张楠创建的图片分享交流社区图吧被今日头条收购,随即她进入头条负责内涵段子,缔造了从一个边缘产品负责人到字节中国业务总负责人的励志成长路径。
还有火爆海外的TikTok,前身正是字节2017年花费10亿美元买来的Musical.ly。此后,Musical.ly创始人阳陆育和联合创始人朱骏都留在了字节。如今,朱骏已经成为字节跳动战略和产品副总裁,带领集团AI大模型的应用研发。
这样的案例在字节还有很多。放眼今年的并购市场,尤其是科技企业的并购中,一同买下创始团队也成为许多收购方的选择,甚至在AI领域出现了一波“招聘式收购”的潮流。
接受被并购的命运
坦然卖掉公司,正在被越来越多创业者接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VC/PE都是支持创业公司成长的重要力量,陪伴一家初创公司从成立、壮大,到上市。一路扶持,共同站上敲钟舞台,是属于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的默契。
但眼下一级市场面临寒意,困境也传导至创业者身上。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去过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数3033起,同比下降37.6%。正如一些企业为了活下去只能接受降估值融资,还有望不到头的“A++++”轮,当VC/PE们出手愈发谨慎,创业公司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难题。
今年以来,我们目睹了一批明星企业陷入危机,降薪裁员甚至创始人公开自救的景象不在少数。甚至,已经有部分企业最终走向了资金链断裂、轰然倒闭。苦心经营多年的公司,这样的结局多少有些意难平。
因此,许多创业者也不再纠结,开始坦然接受另一种选择——卖掉公司。而今年并购火热,也给许多寻求卖身的公司创造了机会。
放眼望去,如今许多头部企业已成长壮大且具备并购的实力和基础,并开启全球化布局,以上市公司为主的产业方成为并购交易的主要力量。沿着这样的逻辑,今年已经诞生了不少典型的并购案例,诸如思瑞浦收购创芯微、迈瑞医疗收购惠泰医疗、通威股份买下润阳股份……它们中有人能被溢价收购,创业者和投资人一同赚钱退出;也有一些不得不接受估值打折。
境遇虽不尽相同,但都暂时摆脱了死亡的命运。
不过,卖公司也并非想象那样简单。每个并购案例往往都是耗时较长的复杂博弈,细微的变量都可能导致交易不成功。此前就有某公司创始成员爆料苦等并购结果,几近崩溃。另一方面,产业方子弹有限,机会转瞬即逝。
且行且珍惜。